文言文持竿入城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4-30 14:56:31
标签:
文言文持竿入城及翻译
持竿入城是我国古代的一篇文言文。大家是否有印象的.呢,文言文持竿入城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竹竿进城门的人,开始竖着拿,进不去。又横着拿,也进不去。正没办法呢。有个老头说:“我虽然不是圣人,但也算见多识广了。你为啥不把它从中间锯开再进去呢。”那个家伙就听老头的锯开了。
【注释】
入:进入
至:到
但:但是
之:竹竿
俄:一会儿。
但:只是;不过。
愚:愚蠢,愚笨。
计:方法,计策。
遂:于是;就。
初:起初。
以锯:用锯子。
依:按照。
【字词理解】
执:握,持 俄:一会儿 遂:就 计:计谋,策略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 以:用 但:只
【鲁人持竿】道理
“执长竿入城门者”蠢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老父”还不如蠢人,自作聪明,乱指挥,弄巧成拙 ,但乐于助人。
1, 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 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0
猜你喜欢:
-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 文言文《管仲破厚葬》的原文及翻译原文: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
- 新课标八年级文言文通假字一览八年级(上册)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18、
- 吴中复,字仲庶,兴国永兴人。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中复进士及第,知
- 马中锡原文: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车逐之。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夙
- 七子之歌文言文翻译导语:写作这组诗篇的时候,正值闻一多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期间。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七子之歌文言文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 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同“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同“倘”,如果)3、万几宸翰之宝。(同“机”)二、词类
- 王安石辞妾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
- 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阅读习题:拒贿却请传佳话明人许应逵,为东平太守,得论调去,吏民走送,哭泣不绝。许君晚至逆旅①,谓其曰:为吏无所有,只落得百姓
- 周公原文:李迁哲,字孝彦,安康人也。世为山南豪族,仕于江左。父元直,仕梁。迁哲少修立,有识度,慷慨善谋画,起家文德主帅,转直阁将军。武贲中郎
- 初中文言文主要古今异义词1.中间古义:中间夹杂今义:两种事物之间的位置2.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4.交通
- 《谏论上》(苏洵)原文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
- 宋史宋史原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
- 《左传僖公僖公十一年》文言文翻译【经】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ぶ郑父。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秋八月,大雩。冬,楚人伐黄。【传】十一年春
- 朱熹春日文言文翻译翻译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各位同学们,下面就是朱熹春日文言文翻译,请看下面:朱熹春日文言文翻译春日作者: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
- 背诵文言文的方法背诵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更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今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高考新教材就有不少规定的背诵篇目,其中文
- 朱熹原文: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
- 吴起守信文言文语文练习题吴起守信原文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
- 黔之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黔之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祆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