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Xí )姓源出有二:
1、源于姬姓,以国名为姓。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有诸侯国习国(今陕西丹凤武关),灭国后,其公族有的以原国名命姓,遂为习姓。
2、源于姬姓,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有地名少习,在今陕西商县东180多里,后称为武关,居其地者,有人以地名为习姓。
得姓始祖:习响。习姓的得姓是以国为姓。根据《风俗通》记载,习是一个古国名,汉代有习响,曾出任陈相。而《左传·杜预注》上记载,习氏,是以地为氏的姓氏。少习原是一个地名,在折县东之武关,望族出自襄阳。古代有诸侯国习国,习国被消灭后,其国人才以国为氏,而称为习氏。古代的习国,所在地就在现在的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附近少习山一带。望族居于东阳郡,即今天的浙江省金华市。习氏后人尊习响为习姓的始祖。
郡望
东阳郡:三国时吴置郡。相当今浙江省金华地区。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相当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
堂号
忠烈堂:蜀汉时有习珍,为零陵都尉。孙权袭杀关羽,习珍于零陵孤军抗吴。孙权派使者来招降,习珍大义凛然地说:“请回去告诉碧眼儿,我宁做汉鬼,不做吴臣!”最后因粮绝,援兵不到,便拔剑 * 报国。
迁徙分布
(缺)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习姓出自地名。春秋时的一个地名,名少习山(今陕西省凤阳县),当地的居名就以地名为姓氏,为习氏。关于习的来源,还有一个认为(不过此说法史书注释不够详尽,因此没列入正式的起源)。古时有一小诸侯国曾用习做国名,而国人就以此为家姓相传。传说西梁氏及夫躬的后代都有改姓为习的。
历史名人
习温:东吴襄阳人。自幼爱读圣贤书,识度广大,为官清正廉洁,不以权势自居自傲。曾斥责他的儿子:“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始可以无患。怎能以侈靡竞赛呢!”
习郁:字文通,襄阳人,封襄阳侯,融子。初为侍中。他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樊宜城辖地),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习郁就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他在襄阳岘山南,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旁有堤,种有竹、楸、芙蓉、菱、芡覆于水面,人称习家池。晋征南将军山简驻襄阳,常游憩于此,酒醉而归。说“此我高阳池也”。池背负岘山,面临汉水,苍松翠柏,风景优美,自古以来游人接踵而至。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贾岛等,均有诗描写习家池景色。
习凿齿:字彦威。东晋史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有志气,发愤读书,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曾为东晋大将醒温幕僚,升别驾,后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荥阳太守。因脚疾,解职归襄阳。以后又曾叫他回朝廷修辑国史。十六国时,前秦国王苻坚南下攻晋,陷襄阳,其时凿齿在家闲居,苻坚素慕他的才学与名望,曾派车马将他请去,遗赠颇多。不久,他假称脚有病,仍电襄阳。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记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魏现操为 * 。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不应继魏。融,晋朝国统不正,不能昭示后世。(南宋理学家朱熹很同意这个观点,在《通鉴纲目》中说到这件事)正办为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他对诸葛亮深怀敬仰之情。他普专程去隆中凭吊也明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记叙了也明故宅的情景,论述了也明志在只兴汉室、统一中原大业的抱负,颂扬了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生的思想作风。在他的著作中,还收录了阳明的《后出师表》,对考证此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习姓宗祠通用对联】
〖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习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习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史笔擅春秋之誉;
岘山留沼薮之华。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襄阳人习凿齿,字彦威,博学广闻,以文笔著称,得桓温器重,官从事别驾,后任荥阳太守。桓温阴谋称帝,习凿著《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而贬曹魏,用来讽桓温。下联典指东汉襄阳人习郁,字文通,官侍中。曾在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建造鱼池,池边筑高堤,堤上种竹及长楸芙蓉,人称“习氏佳园地”。
〖习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斑流管馨,擅荆襄之秀;
蓉楸垂映,挹汉沔之华。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习凿齿,襄阳人。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下联典指东汉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堤岸种竹及长楸芙蓉。
1、源于姬姓,以国名为姓。中国古代春秋时期有诸侯国习国(今陕西丹凤武关),灭国后,其公族有的以原国名命姓,遂为习姓。
2、源于姬姓,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有地名少习,在今陕西商县东180多里,后称为武关,居其地者,有人以地名为习姓。
得姓始祖:习响。习姓的得姓是以国为姓。根据《风俗通》记载,习是一个古国名,汉代有习响,曾出任陈相。而《左传·杜预注》上记载,习氏,是以地为氏的姓氏。少习原是一个地名,在折县东之武关,望族出自襄阳。古代有诸侯国习国,习国被消灭后,其国人才以国为氏,而称为习氏。古代的习国,所在地就在现在的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附近少习山一带。望族居于东阳郡,即今天的浙江省金华市。习氏后人尊习响为习姓的始祖。
郡望
东阳郡:三国时吴置郡。相当今浙江省金华地区。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相当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带。
堂号
忠烈堂:蜀汉时有习珍,为零陵都尉。孙权袭杀关羽,习珍于零陵孤军抗吴。孙权派使者来招降,习珍大义凛然地说:“请回去告诉碧眼儿,我宁做汉鬼,不做吴臣!”最后因粮绝,援兵不到,便拔剑 * 报国。
迁徙分布
(缺)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习姓出自地名。春秋时的一个地名,名少习山(今陕西省凤阳县),当地的居名就以地名为姓氏,为习氏。关于习的来源,还有一个认为(不过此说法史书注释不够详尽,因此没列入正式的起源)。古时有一小诸侯国曾用习做国名,而国人就以此为家姓相传。传说西梁氏及夫躬的后代都有改姓为习的。
历史名人
习温:东吴襄阳人。自幼爱读圣贤书,识度广大,为官清正廉洁,不以权势自居自傲。曾斥责他的儿子:“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始可以无患。怎能以侈靡竞赛呢!”
习郁:字文通,襄阳人,封襄阳侯,融子。初为侍中。他随汉光武帝刘秀驾幸黎丘(今襄樊宜城辖地),两人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刘秀因他有功,封为襄阳侯。习郁就在苏岭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于祠前神道两侧,百姓称之为鹿门庙,苏岭山从此改称鹿门山。他在襄阳岘山南,依照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旁有堤,种有竹、楸、芙蓉、菱、芡覆于水面,人称习家池。晋征南将军山简驻襄阳,常游憩于此,酒醉而归。说“此我高阳池也”。池背负岘山,面临汉水,苍松翠柏,风景优美,自古以来游人接踵而至。著名诗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贾岛等,均有诗描写习家池景色。
习凿齿:字彦威。东晋史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少有志气,发愤读书,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曾为东晋大将醒温幕僚,升别驾,后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荥阳太守。因脚疾,解职归襄阳。以后又曾叫他回朝廷修辑国史。十六国时,前秦国王苻坚南下攻晋,陷襄阳,其时凿齿在家闲居,苻坚素慕他的才学与名望,曾派车马将他请去,遗赠颇多。不久,他假称脚有病,仍电襄阳。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记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魏现操为 * 。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不应继魏。融,晋朝国统不正,不能昭示后世。(南宋理学家朱熹很同意这个观点,在《通鉴纲目》中说到这件事)正办为习凿齿以蜀汉为正统,他对诸葛亮深怀敬仰之情。他普专程去隆中凭吊也明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记叙了也明故宅的情景,论述了也明志在只兴汉室、统一中原大业的抱负,颂扬了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生的思想作风。在他的著作中,还收录了阳明的《后出师表》,对考证此文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习姓宗祠通用对联】
〖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习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习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史笔擅春秋之誉;
岘山留沼薮之华。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襄阳人习凿齿,字彦威,博学广闻,以文笔著称,得桓温器重,官从事别驾,后任荥阳太守。桓温阴谋称帝,习凿著《汉晋春秋》,以蜀汉为正统而贬曹魏,用来讽桓温。下联典指东汉襄阳人习郁,字文通,官侍中。曾在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建造鱼池,池边筑高堤,堤上种竹及长楸芙蓉,人称“习氏佳园地”。
〖习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斑流管馨,擅荆襄之秀;
蓉楸垂映,挹汉沔之华。
——佚名撰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习凿齿,襄阳人。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下联典指东汉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堤岸种竹及长楸芙蓉。
0
纠错
猜你喜欢:
- 大季春秋郑国郑穆公之后
- 邛 姓氏由来:路史:周大夫邛叔食邑,因以为氏。按,邛,古地名,在今山东省境。 郡望堂号:蜀郡 历史名人:邛叔, 邛华熙
- 如花“如花”一姓的渊源要追溯到唐代。当时有一个生产珍品玉器的作坊,名曰“如花坊”,坊中的能工巧匠皆为女性,她们雕琢的工艺品巧夺天工,深得
- 猫回族中的猫姓,出自贵州平坝县十字回族苗族乡。据《中国回族;贵州回族》称,乡里的撒、猫、保等姓氏的回族是民国 初年由贵州省的威宁、赫章两
- 黄姓从总体上分为“黄姓起源 、黄姓图腾、黄国历史、黄姓由来 、黄姓迁徙、黄氏名人、郡望堂号、黄姓祠联、宗祠世系”十大内容。一、黄姓起源黄帝-
- 洋①姓考:战国时齐大夫食邑,其后以邑为氏。 ②千家姓:海陵族。
- 点新闻联播曾介绍江苏省南京市有一家庭生一男没有跟父母姓,而取父母都有的笔划另姓点。
- 兆昆蒙古姓氏,现为兆姓
- 邸[邸,读音作dǐ(ㄉㄧˇ)]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少康帝给幼曲烈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这支邸氏的祖先,是上
- 芈[芈、哶,读音作mǐ(ㄇㄧˇ),古音读作miē(ㄇㄧㄝ)]一.姓氏渊源:单一渊源:源于轩辕氏,出自上古黄帝第八世孙季连之后,属于以图腾崇拜
- 郈源出姬姓,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在郈(今山东东平县东),谥号郈惠伯。其后代称为郈氏。后来有部分郈氏简化为后氏。
- 一、姓氏源流酆(Fēng)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子子于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姓篡》、《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酆姓始
- 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舜帝之后裔陈氏衍派分支之揣孙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陈氏得姓历史悠久,是舜帝之后。舜本名虞重华,其
- 牵东汉有兖州刺史牵颢,西晋有偏将牵秀。
- 受 ①姓苑:甘肃静宁州有受氏,州有受家山,以地为氏,或为受酋氏所改。 ②绩通志氏族略:后魏时河南省有受氏。望出河内。 ③千家姓:历阳族。
- 公皙公皙哀:(生卒年不详)春秋末年齐国人。姓公皙,名哀,字季次,又字季沈。《史记·游侠列传》说他家境贫寒,“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但
- 信信姓出自姬姓,是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的后代。无忌系魏昭王之子,封于信陵,人称信陵君。礼贤下士,曾用侯生计,窃符救赵,又率五国君败秦
- 一、姓氏源流葛(Gě)姓源出有四:1、出自嬴姓,是黄帝后裔,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孟子·滕文公》所载,夏时,黄帝之支庶封于葛,
- 【姓氏渊源】1、出自姒姓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姒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
- 安国[安国,读音作ān guó(ㄢ ㄍㄨㄛˊ)]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侯氏,出自西汉时期安国,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楚汉相争时期,刘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