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氏,是一稀姓。今甘肃永登一支把姓人数较多,其来源请看“永登把氏渊源考”。历史上的把氏名人,如把亲、把秀、把琮、把聪、把钺等人的渊源和后嗣还不清楚。永登把氏不敢盲目攀付,贸然认祖.。把氏渊源多元、多民族,望识者、族人多方考证,亦请南京、宜兴、寿县、昆明、曲靖和甘肃等地的把家人参与自己姓源和祖宗的考察和族谱研究.。
永登把氏渊源考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兰州市有把氏人口4800余人,其中以永登县为多。关于永登县把氏之起源,近二百年来不断有族人进行过考察并曾记载过一件有趣的故事。公元1828年,陕西举行乡试,考官对来自庄浪卫(永登)的考生把先玮之姓颇为诧异,再三询问考察,终在《广韵》(姓书)中查到该姓古渊源:把姓本杞东楼公后,杞康避董卓乱,改姓把,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东楼公系后周武王封杞地的夏禹之后裔。考官这才认为把氏“渊源有自,并非贸贸(蒙昧不明)为也”。为此,有位文人赠先玮对联云:“西序文明从此始,东楼世泽至今存”。由此可见,永登把氏恭认夏禹为祖,如同恭认黄帝为始祖一样,没有错。但是,永登把氏多不自信系东汉把康或把肃之后,有的家谱序言直言:“非敢借贵胄以为荣”,不敢贸然认定自己系东楼公之后,同样也不敢肯定东汉把康、把肃或西魏把秀为祖,认为无据可考。
在把先进玮下秋闱前17年,即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大清庠生把乃新修编家谱,其在《把家巷道谱序》中记载:修谱之始,他发现把氏“所谓姓氏之锡、播迁之缘,及七世以上庙祧茫忽其莫辨也。”为此,他走访族间老人,在一耄老家中寻见两件谱牒史料:一折人物图像,叫作《世袭指挥印结图》;一本《红案》,即档案。《世袭指挥印结图》;是按明朝土官世袭官职要求制作的“顶辈宗图”。图上所绘八人都标明世袭官职缘由和顺序:一辈帖木儿,洪武十二年,蒙曹国公(李文忠)选充马军,跟百户巩卜失杰在凉州沙子沟捉贼,将达民脱脱卜花解官有功,选充总旗,老疾。二辈把都,帖木儿次子(长子有军功,但病故乏嗣),补役有功,升所镇抚;洪熙元年在昆仑山雅令阔作战有功升副千户;宣德三年在甘州板桥因擒贼有功升正千户,调跟鲁贤(永登鲁土司三世)。三辈把荣,把都长子,袭正千户。天顺元年跟随鲁鉴在野狐城斩贼有功升指挥佥事。成化四年剿满四(满俊,平凉人)有功升指挥同知,在任病故。三辈以下世袭者依次为:把玺、把森、把斌、把恩、把宗亮。世袭官职皆为土指挥同知,正四品。
《红案》,本指府州县乡试榜文,这里引为世袭官爵之勘奏核准的记录文档,是对世袭官职印结图的佐证。据族中长者收集到的该红案残笺(文意连贯者)有:“奉右军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一号勘合内开正千户把荣升指挥佥事到任,成化四年调跟都指挥鲁鉴前往固原州石城儿征剿满四等斩首一颗报官;五年六月内,右军府都督右字一千四百八十号勘合内开指挥佥事把荣升指挥同知........四世把玺......蒙兵部官补奏钦准龚职。万历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龚职......陕西行都司庄浪卫指挥使司呈:今将本卫袭舍(舍,即舍人,明军卫应袭子弟亦称舍人)把宗亮承袭供结缘由理合开造须至册者...”。
《世袭指挥印结图》和《红案》,把乃新在一百九十四年前亲见,但未记载是从谁家寻见。把夔生所修《咸水河谱》中记载:“夔生细纺红案由来,谓出自边墙沟(永登县北面山区)族叔有文之家。”两人前后互证,真实可信。
帖木儿、虫儿(帖木儿长子,病逝,无嗣)、把都,都是蒙古人名字。把都或曰拔都、霸突鲁、霸都、拔都儿、把阿秃儿等,蒙古语baatur音译,勇士之意。把都改汉姓,是以其蒙古名多音节的第一音节汉译而来。明朝建立政权后,皇帝赐姓或由朝廷命令改姓者非常普遍,把都改为汉姓正在此一时期内。
把氏土指挥官职,即土司,在甘肃永登(明朝庄浪卫)相袭多代,谱牒记述详实,有其真实性。但永登县抑或甘肃省地方志书中没有“把土司”之记载,显然失其考。为此,对《世袭指挥印结图》及《红案》所记载之内容的真实性考证如下:
一、永登土司和土著把氏之史实。永登的土司之设始于明初。明朝的土司制度沿袭元朝,是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明史《土司传》记载:“明踵元之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然其道在于羁縻,彼大姓相擅,世积威约,而必假我爵禄,宠之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惟命。”《清史稿》、《大清会典》等书记载,“以土官治土民”这种土司,在甘肃有大小42个,其中永登境内14个:指挥副使一、指挥同知七、指挥佥事二、土千户一、副土千户一、土百户二。永登连城鲁土司自明至民国凡19世、22个土司,还有其他鲁姓、杨姓、何姓、海姓土司,当然也应有把姓土司。明朝在永登有多少土司?史无记载,但肯定比清朝多。《明史吴允诚传》记:“永乐三年,元旧官平章把都帖木儿归降宋晟,晟以招徕功,封西宁侯。自始降者益众,边境日安。”把都贴木儿赐汉姓吴名允诚。再如《明史》记载:“明兴,诸番部怀太祖功绩,多乐内附,赐姓授官职者不可胜纪。”但《明史卷三百十三》有记:“及承平久,文网周密,凡事必与太监抚、按、三司会议后行,动多掣肘,土官子孙承袭有积至二三十年不得职者。”或者因战争、革职、世袭勘奏延误等原因、或者明亡而继绝。
明朝世官分流官和土官,土官就是土司。帖木儿以军功获武官总旗之职,又系蒙古族,故为土武官,其子把都升正千户,其孙把荣升指挥同知,依次世袭达八世。八世后世袭中断。把氏自明初定居永登,至今600余年,成为永登土著。土著,指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后不再迁徙者,亦称土民,即本地人,与“客籍”相对。
二、世袭土司报批手续与把氏宗谱记载相一致。明朝时土司世袭制度已很完备。前期,世袭者本人须亲到京城办理手续,领取批准文件及证状、图案等。天顺(1457年)后渐松弛,可由地方相关部门勘奏报批。从永登把氏先祖袭职红案记载考证,其报请授职程序都符合明政府的规定:首先,袭舍人即准予袭替时,一般由嫡长子孙承袭,无嫡长子孙的,以庶子庶孙承袭,无子孙者,以其弟或族人承袭,挨次进行,不得越序。永登把氏一辈帖木儿最初是军户,专职军人,因其长子无嗣由次子把都承袭军职。把都以战功升所镇抚,洪熙元年升副千户,宣德三年升正千户(从五品),可见军功甚著。把都长子把荣袭正千户,天顺以功升指挥佥事,成化四年升指挥同知(正四品)。其次,由陕西行都司庄浪卫指挥使司具题(清朝为奏折)并钤印、具结(甘结保证书),附承袭者亲供(申请书)、顶辈宗图,以及朝廷颁发的“原敕印”等。武职经由兵部稽核审查无误,题名准袭后,有王朝右军都督府发文,颁发证印,如把荣即奉右军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号和一千四百八十一号勘会内开升指挥佥事、指挥同知的。万历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通过陕西行都司庄浪指挥使司报批承袭指挥同知。
三、兵事纪录与明史记载相一致。永登把氏土司《世袭指挥印结图》上注明的参战功绩,能够与明史之记载一一核实。
雅令阔之战 据明史《李英传》、《西域二一西番传》和把氏《世袭指挥印结图》记载:洪熙元年(1425年),朝廷派人出使西域,经安定、曲先卫时,被安定指挥哈三孙散哥,曲先指挥散去思抢掠驼马金币诸物,并杀死使者。仁宗皇帝大怒,责令李英与土官指挥康寿、鲁贤等率部进讨,把都亦率部参战。李英,藏族,袭父李南哥西宁卫指挥佥事,永登鲁土司军事行动归西宁李英调遣,把都属鲁土司统辖。李英率兵逾昆仑山,深入百里至雅令阔地,与安定劫贼激战,大胜。屠斩一千一百余人,获马牛等畜十四万。“曲先劫贼闻风远遁,安定王诣阙谢罪。”朝廷重奖并晋李英等官。此后,李英、鲁贤奉诏进京受重赐。把都因此次作战有功,升副千户。
平定满俊民变 明初,元平凉万户把丹(蒙古族)降明,被授于平凉卫千户,其部众散居于开城县等处,即现在六盘山东北、固原南部一带,以畜牧、狩猎为生,号为“土达”。把丹之孙满俊,平时扶危济困,仗义疏财,在当地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成化三年(1467年)春,满俊为营救被官府捕拿的“土达”人张把腰,被官府一再敲诈勒索,激起民变。满俊率众占据地势险要的石城堡,自称招贤王,队伍发展到数万人,数次击败官军,震动朝廷,明王朝多次撤换惩罚将领,均无奏效,最后调集京营及三边(含永登鲁家兵)八万军队前来围剿,包围石城堡数月不能下,后改用收买内应诱捕满俊。不久,石城堡被攻破,民变平定。此役中把荣随鲁鉴带兵千余人参战。鲁鉴负伤,后升都指挥同知,把荣升指挥同知。
同儿水作战 成化二十二年(1485年),鲁土司五世鲁麟与指挥同知把玺率土军阻击鞑靼,保卫庄浪。先在青石峡展开阻击战,奋勇突入敌阵,斩数十人,后又追击于同儿水,尽夺所掠牛羊、财务而归。鲁麟升都指挥佥事。
西征平叛 明史记载: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等叛,据纳麟七站之地。朝廷命令征西将军沐英等讨之,又命令 李文忠(曹国公)往筹军事。沐英领兵至洮州旧城,叛军逃遁,追斩其首领数人,尽获畜产,遂于东笼山南川选地修筑城池守御。《沐英传》:“经洮州,获其长阿昌失纳,筑城东笼山,击擒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朶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搬师。”据查,曹国公李文忠逝于洪武17年,在此前,他多北征,战功卓著,西线作战只有在洪武十二年上半年统率沐英等将领削平洮州十八番族叛乱,七月回京。所以,永登把氏祖宗贴木儿所谓“蒙曹国公选充马军”,只能在洪武十二年,而《世袭指挥印结图》上标注的参战时间记为“洪武三十二年”系抄写之误。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亦袭称曹国公,但李景隆在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一年(1399年)开始,到建文四年,一直忙于与燕王朱棣在中原对峙大战,不可能西来甘肃,因此,印结图上所记的曹国公一定不是李景隆而是其父李文忠。为此,民国27年(1938年)把连科撰修的《把氏源流谱序》已做了修正,改为“洪武十二年”。
永登把氏渊源考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兰州市有把氏人口4800余人,其中以永登县为多。关于永登县把氏之起源,近二百年来不断有族人进行过考察并曾记载过一件有趣的故事。公元1828年,陕西举行乡试,考官对来自庄浪卫(永登)的考生把先玮之姓颇为诧异,再三询问考察,终在《广韵》(姓书)中查到该姓古渊源:把姓本杞东楼公后,杞康避董卓乱,改姓把,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东楼公系后周武王封杞地的夏禹之后裔。考官这才认为把氏“渊源有自,并非贸贸(蒙昧不明)为也”。为此,有位文人赠先玮对联云:“西序文明从此始,东楼世泽至今存”。由此可见,永登把氏恭认夏禹为祖,如同恭认黄帝为始祖一样,没有错。但是,永登把氏多不自信系东汉把康或把肃之后,有的家谱序言直言:“非敢借贵胄以为荣”,不敢贸然认定自己系东楼公之后,同样也不敢肯定东汉把康、把肃或西魏把秀为祖,认为无据可考。
在把先进玮下秋闱前17年,即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大清庠生把乃新修编家谱,其在《把家巷道谱序》中记载:修谱之始,他发现把氏“所谓姓氏之锡、播迁之缘,及七世以上庙祧茫忽其莫辨也。”为此,他走访族间老人,在一耄老家中寻见两件谱牒史料:一折人物图像,叫作《世袭指挥印结图》;一本《红案》,即档案。《世袭指挥印结图》;是按明朝土官世袭官职要求制作的“顶辈宗图”。图上所绘八人都标明世袭官职缘由和顺序:一辈帖木儿,洪武十二年,蒙曹国公(李文忠)选充马军,跟百户巩卜失杰在凉州沙子沟捉贼,将达民脱脱卜花解官有功,选充总旗,老疾。二辈把都,帖木儿次子(长子有军功,但病故乏嗣),补役有功,升所镇抚;洪熙元年在昆仑山雅令阔作战有功升副千户;宣德三年在甘州板桥因擒贼有功升正千户,调跟鲁贤(永登鲁土司三世)。三辈把荣,把都长子,袭正千户。天顺元年跟随鲁鉴在野狐城斩贼有功升指挥佥事。成化四年剿满四(满俊,平凉人)有功升指挥同知,在任病故。三辈以下世袭者依次为:把玺、把森、把斌、把恩、把宗亮。世袭官职皆为土指挥同知,正四品。
《红案》,本指府州县乡试榜文,这里引为世袭官爵之勘奏核准的记录文档,是对世袭官职印结图的佐证。据族中长者收集到的该红案残笺(文意连贯者)有:“奉右军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一号勘合内开正千户把荣升指挥佥事到任,成化四年调跟都指挥鲁鉴前往固原州石城儿征剿满四等斩首一颗报官;五年六月内,右军府都督右字一千四百八十号勘合内开指挥佥事把荣升指挥同知........四世把玺......蒙兵部官补奏钦准龚职。万历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龚职......陕西行都司庄浪卫指挥使司呈:今将本卫袭舍(舍,即舍人,明军卫应袭子弟亦称舍人)把宗亮承袭供结缘由理合开造须至册者...”。
《世袭指挥印结图》和《红案》,把乃新在一百九十四年前亲见,但未记载是从谁家寻见。把夔生所修《咸水河谱》中记载:“夔生细纺红案由来,谓出自边墙沟(永登县北面山区)族叔有文之家。”两人前后互证,真实可信。
帖木儿、虫儿(帖木儿长子,病逝,无嗣)、把都,都是蒙古人名字。把都或曰拔都、霸突鲁、霸都、拔都儿、把阿秃儿等,蒙古语baatur音译,勇士之意。把都改汉姓,是以其蒙古名多音节的第一音节汉译而来。明朝建立政权后,皇帝赐姓或由朝廷命令改姓者非常普遍,把都改为汉姓正在此一时期内。
把氏土指挥官职,即土司,在甘肃永登(明朝庄浪卫)相袭多代,谱牒记述详实,有其真实性。但永登县抑或甘肃省地方志书中没有“把土司”之记载,显然失其考。为此,对《世袭指挥印结图》及《红案》所记载之内容的真实性考证如下:
一、永登土司和土著把氏之史实。永登的土司之设始于明初。明朝的土司制度沿袭元朝,是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明史《土司传》记载:“明踵元之故事,大为恢拓,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然其道在于羁縻,彼大姓相擅,世积威约,而必假我爵禄,宠之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惟命。”《清史稿》、《大清会典》等书记载,“以土官治土民”这种土司,在甘肃有大小42个,其中永登境内14个:指挥副使一、指挥同知七、指挥佥事二、土千户一、副土千户一、土百户二。永登连城鲁土司自明至民国凡19世、22个土司,还有其他鲁姓、杨姓、何姓、海姓土司,当然也应有把姓土司。明朝在永登有多少土司?史无记载,但肯定比清朝多。《明史吴允诚传》记:“永乐三年,元旧官平章把都帖木儿归降宋晟,晟以招徕功,封西宁侯。自始降者益众,边境日安。”把都贴木儿赐汉姓吴名允诚。再如《明史》记载:“明兴,诸番部怀太祖功绩,多乐内附,赐姓授官职者不可胜纪。”但《明史卷三百十三》有记:“及承平久,文网周密,凡事必与太监抚、按、三司会议后行,动多掣肘,土官子孙承袭有积至二三十年不得职者。”或者因战争、革职、世袭勘奏延误等原因、或者明亡而继绝。
明朝世官分流官和土官,土官就是土司。帖木儿以军功获武官总旗之职,又系蒙古族,故为土武官,其子把都升正千户,其孙把荣升指挥同知,依次世袭达八世。八世后世袭中断。把氏自明初定居永登,至今600余年,成为永登土著。土著,指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后不再迁徙者,亦称土民,即本地人,与“客籍”相对。
二、世袭土司报批手续与把氏宗谱记载相一致。明朝时土司世袭制度已很完备。前期,世袭者本人须亲到京城办理手续,领取批准文件及证状、图案等。天顺(1457年)后渐松弛,可由地方相关部门勘奏报批。从永登把氏先祖袭职红案记载考证,其报请授职程序都符合明政府的规定:首先,袭舍人即准予袭替时,一般由嫡长子孙承袭,无嫡长子孙的,以庶子庶孙承袭,无子孙者,以其弟或族人承袭,挨次进行,不得越序。永登把氏一辈帖木儿最初是军户,专职军人,因其长子无嗣由次子把都承袭军职。把都以战功升所镇抚,洪熙元年升副千户,宣德三年升正千户(从五品),可见军功甚著。把都长子把荣袭正千户,天顺以功升指挥佥事,成化四年升指挥同知(正四品)。其次,由陕西行都司庄浪卫指挥使司具题(清朝为奏折)并钤印、具结(甘结保证书),附承袭者亲供(申请书)、顶辈宗图,以及朝廷颁发的“原敕印”等。武职经由兵部稽核审查无误,题名准袭后,有王朝右军都督府发文,颁发证印,如把荣即奉右军都督府右字一千四百八十号和一千四百八十一号勘会内开升指挥佥事、指挥同知的。万历二十八年九月,把宗亮通过陕西行都司庄浪指挥使司报批承袭指挥同知。
三、兵事纪录与明史记载相一致。永登把氏土司《世袭指挥印结图》上注明的参战功绩,能够与明史之记载一一核实。
雅令阔之战 据明史《李英传》、《西域二一西番传》和把氏《世袭指挥印结图》记载:洪熙元年(1425年),朝廷派人出使西域,经安定、曲先卫时,被安定指挥哈三孙散哥,曲先指挥散去思抢掠驼马金币诸物,并杀死使者。仁宗皇帝大怒,责令李英与土官指挥康寿、鲁贤等率部进讨,把都亦率部参战。李英,藏族,袭父李南哥西宁卫指挥佥事,永登鲁土司军事行动归西宁李英调遣,把都属鲁土司统辖。李英率兵逾昆仑山,深入百里至雅令阔地,与安定劫贼激战,大胜。屠斩一千一百余人,获马牛等畜十四万。“曲先劫贼闻风远遁,安定王诣阙谢罪。”朝廷重奖并晋李英等官。此后,李英、鲁贤奉诏进京受重赐。把都因此次作战有功,升副千户。
平定满俊民变 明初,元平凉万户把丹(蒙古族)降明,被授于平凉卫千户,其部众散居于开城县等处,即现在六盘山东北、固原南部一带,以畜牧、狩猎为生,号为“土达”。把丹之孙满俊,平时扶危济困,仗义疏财,在当地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成化三年(1467年)春,满俊为营救被官府捕拿的“土达”人张把腰,被官府一再敲诈勒索,激起民变。满俊率众占据地势险要的石城堡,自称招贤王,队伍发展到数万人,数次击败官军,震动朝廷,明王朝多次撤换惩罚将领,均无奏效,最后调集京营及三边(含永登鲁家兵)八万军队前来围剿,包围石城堡数月不能下,后改用收买内应诱捕满俊。不久,石城堡被攻破,民变平定。此役中把荣随鲁鉴带兵千余人参战。鲁鉴负伤,后升都指挥同知,把荣升指挥同知。
同儿水作战 成化二十二年(1485年),鲁土司五世鲁麟与指挥同知把玺率土军阻击鞑靼,保卫庄浪。先在青石峡展开阻击战,奋勇突入敌阵,斩数十人,后又追击于同儿水,尽夺所掠牛羊、财务而归。鲁麟升都指挥佥事。
西征平叛 明史记载:洪武十二年(1379年),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等叛,据纳麟七站之地。朝廷命令征西将军沐英等讨之,又命令 李文忠(曹国公)往筹军事。沐英领兵至洮州旧城,叛军逃遁,追斩其首领数人,尽获畜产,遂于东笼山南川选地修筑城池守御。《沐英传》:“经洮州,获其长阿昌失纳,筑城东笼山,击擒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朶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搬师。”据查,曹国公李文忠逝于洪武17年,在此前,他多北征,战功卓著,西线作战只有在洪武十二年上半年统率沐英等将领削平洮州十八番族叛乱,七月回京。所以,永登把氏祖宗贴木儿所谓“蒙曹国公选充马军”,只能在洪武十二年,而《世袭指挥印结图》上标注的参战时间记为“洪武三十二年”系抄写之误。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亦袭称曹国公,但李景隆在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一年(1399年)开始,到建文四年,一直忙于与燕王朱棣在中原对峙大战,不可能西来甘肃,因此,印结图上所记的曹国公一定不是李景隆而是其父李文忠。为此,民国27年(1938年)把连科撰修的《把氏源流谱序》已做了修正,改为“洪武十二年”。
0
纠错
猜你喜欢:
- 柒柒氏:是我国较罕见的姓氏。今山西晋城、运城、太原、忻州,河南义乌,湖北武昌,云南河口、邱北,四川合江,广西桂平等地有分布。汉族、傈僳族
- 华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七。寻根溯源华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据《名贤氏
- 黑齿黑齿氏,出自百济西部,百济是公元1世纪至7世纪时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强国,与新罗、 * 鼎足,唐朝有左武卫大将军黑齿常元,被封为燕国公。
- 宇1春秋申国国君之后,祖字得姓2宇文改单姓
- 一、姓氏源流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四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六。曲(Qū)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以地
- 岁岁姓当今中国较为少见。据考证,岁姓为“艾岁”氏所改。而艾岁氏则由周朝宋国(今河南商丘)始祖微子启(子姓)后裔的一支改姓而来,现代已无“
- 妥 ①广韵:姓。 ②中国姓氏集:甘肃省宁定县平社乡、青海省西宁县文丰乡等地,均有此姓
- 南郭郭为外城,住在南郭的,以南郭为氏。周初文王的弟弟虢叔的后人有南郭氏。 闻名载庄子 吹竽滥齐廷 上联说周代大夫南郭子綦,《庄子》中有记
- 登[登,读音作dēng(ㄉㄥ)]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君主武丁给其叔父曼季的分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
- 伶源于上古黄帝的乐官泠伦,泠伦的后人以泠为氏,古时泠与伶通用,后又写成伶氏。
- 诏苗族姓氏
- 蘧蘧氏,上古名门。最早见于古书上对于几蘧帝的记载。蘧氏中最有名气也最德高望重的人物是春秋战国时的蘧伯玉。
- 冒姓受姓于元末明初,泰州蒙古贵族德新,避兵乱,其子受姓“冒”,长子冒致中,张士诚劫持到苏州,封妥督丞相,拒不受,从孟渎渡江至如皋东陈河西“家
- 佀(si)姓简介 佀氏是华夏八大古姓之一,是>所载佀氏得姓由来已久,据>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得姓者为十二人,分别以国名.地名.官职名等取姓,
- 关氏发源安邑 家世光彩荣耀这个备受敬仰的姓氏,家世源流也光彩荣耀无比。他们的始祖,就是夏朝末年那位可敬的大臣关龙逢。这一点在《姓源》一书上记
- 一、姓氏源流訾(Zī)姓源出有四: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
- 一、姓氏源流阴(Yīn 阴)姓源出有二: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期,是帝尧农官后稷的后代,以邑名为氏。春秋初年,齐国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管仲,为齐
- 纥石烈女真姓。金有纥石烈执宁。金朝的纥石烈氏即是清朝的赫舍里氏。他的后裔在现代是赫氏。
- 蔑里乞蒙古姓。 元有蔑里乞脱脱,撰《宋史》《辽史》《金史》。
- 照照煎,燕大夫。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