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出,读音作chū(ㄔㄨ)]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拓跋氏族乞伏部出连乞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出连乞都(公元?~399年)是十六国时西秦国丞相,自乞伏乾归即位(公元388年)即任此职,连任达十二年之久,封南川公。逝世后谥号为“宣公”。其后裔在北魏汉化改革过程中以“出”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内廷太尉、明朝海西侯纳哈出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拆字汉化改姓为氏,或避难改姓为氏。
在福建省泉洲市惠安县北二十公里外的山区,涂岭小坝洪厝坑,聚居着几百户姓“出”蒙古族人,其家庙大门楹联写“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家”,点明了在百家姓中找不到“出”氏源流。原来他们是元朝蒙古贵族的后裔,祖先乃成吉思汗的重臣木华黎,官拜太师,爵封鲁王,权倾朝野,显赫风光。
被惠安县出氏族人尊为始祖的“不归公”纳哈出,在元朝末年官至领兵太尉。恰值元朝灭亡,被迫降于明朝,后又聚兵反叛,屡犯辽东,却被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叶旺击溃,无奈下再次归降后,被朱元璋封为海西侯。
纳哈出后来在随颍国公傅友德出征云南时,病逝于征途之中。
纳哈出的长子察罕因“蓝玉党叛逆案”被处死,次子佛家奴(亦称福家奴)当时正在福州中街屯田御倭,闻长兄被诛,担心受株连祸及九族,便弃职归田,隐居在惠安县的荒郊野岭,取父亲纳哈出的名字之最后一字取汉字谐音“出”为姓氏,以“燕山”为郡号,以示永世不忘先祖是剽悍威猛的蒙古族英雄。
出氏族人最初隐居在惠安县九都梅峰铺(今福建惠安后龙上西村),后迁徙到惠安县十都樟市铺,也就是现在涂岭洪厝坑一带,依溪流小水坝帝建居,默默地勤耕苦读,繁衍子孙。直至第十二世孙出科联在清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并官授翰林院检讨后,后人才在家庙中悬挂“忠节”和“进士”、“文魁”、“解元”等鎏金横匾。
据传,出科联在随乾隆大帝下江南时,清世祖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询问,出科联变趁机奏明这个姓氏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二.各支始祖:
据史籍《元史》、《明史》及清康熙五十七年出质候撰写的《出府族谱》,其世系如下:
始祖:孔温屈哇,札刺儿氏,世居阿难水东。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从平篾里吉,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太祖与六骑走,中道乏食,擒水际驼杀之,燔以啖太祖,追骑重及,而太祖马毙,五骑相顾骇愕,孔温屈哇以乘马济太祖,身当追骑死之。至治元年,诏封孔温屈哇推忠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宣。
一世: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蒙古族,灭金未竟死,年五十四岁。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诏封,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武。
二世:孛鲁,佐太祖征西域金国残部时战死,终年三十二岁,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诏封,纯诚开济保德辅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生子七人。
三世:塔思,灭金残部,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战死,终年二十八岁,谥忠宣,生子四人。
四世:乃燕,塔思长子,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战死,封鲁郡公,生子二人。
五世:硕德,乃燕长子,随太祖征西域战死,追封鲁郡公。
六世:拜住,元亡,投井死。
七世:朵儿只,辽宁行省左丞相。
八世:朵儿值班,右丞相。
九世:纳哈出,据《明史·冯胜传》曰:“纳哈出者,元木华黎裔孙,为太平路万户(今安徽当涂),太祖克太平,被执以名臣后,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资遣北归,元既亡,纳哈出聚兵金山(今辽宁康平),畜牧蕃盛,帝遣使招谕之,终不报,数犯辽东,为叶旺所败,胜等大兵临之,乃降,封海西候。从傅友德征云南,道卒,子察汗改封沈阳候,坐兰玉党死”。又载:“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今辽宁康平),数为辽东边害。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留候兰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南雄候赵庸等,以步骑二十万征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辎重三百里。还至亦迷河,复收其残卒二万余,车马五万……师还,以捷闻……尽将降众二十万入关,帝大悦。”
四.郡望:
燕山郡:在宋朝时期称燕山府路。燕山府路包括有一府:燕山府;九州:涿、檀、平、易、营、顺、蓟、景、经;总领二十县。宋朝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诏山前收复州县,合置监司,以燕山府路为名,山后别名云中府路。燕山府:唐朝时期为幽州范阳郡;五代十国时期石晋以范阳郡贿赂辽国,辽国将其建为南京,又改号燕京;金国灭契丹后,以燕京及涿、易、檀、顺、景、蓟六州二十四县来归;宋朝宣和四年改燕京为燕山府,又改郡名为广阳,领十二县;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童贯、蔡攸入燕山;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郭药师以燕山叛,金国复取之;下辖十二县:析津、宛平、都市(赐名广宁)、昌平、良乡、潞县、武清、安次、永清、玉河、香河(赐名清化)、漷阴。宋宣和七年再陷于金国。元朝时期沿袭宋朝建制,归大都统辖。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后称北平府。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称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称北京市。出氏祖先佛家奴把坐落在福建惠安境内的烟道山改称为“燕山”,以为“燕山郡”,是为了表明缅怀自己的祖先曾辉煌于元朝时期。
三 名人
出光育:(公元1456~?年待考),蒙古族,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木华黎后裔;福建泉州涂岭新厝人。著名出氏第五世祖。
明景泰末年(公元1450~1456年)农历10月,出光育由福建泉州涂岭新厝乡迁居照船山下洪厝坑(今福建泉州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从壬午(公元1462年)至今已五百九十二年。
妣陈氏,生长伯祖智惠(居西坑乡),副妣某氏,传生四子(又传太宗门口一穴单坑,是细妈墓,即富地):出硕叟、出确斋、出聪、出明(字睿轩)。
从五世祖出光育迁居洪厝坑,家族经明、清、民国的繁衍,发展迅速,为如今的燕山蒙古族。
出光育迁居洪厝坑,路经现泗洲水库后地段名石梯路时,一边孩子,一边铁锅,因路滑滑下,铁锅破,孩子滚下水沟。出光育抱起,迎天自语,此弃旧迎新,喜题石梯路,现石刻存在。
出光育之坟葬于横溪蛇头山地,面向东,即面燕山,刻写:“皇明,燕山出府光育出公,妣儒人某氏,元将纳哈出后裔。”
出科联:(公元1685~1765年),蒙古族,字干甫,号淑渠,行居三,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木华黎后裔;福建惠安涂岭洪厝坑人。著名清朝官吏,出氏第十二世祖。
出氏祖先在元代为派往监督县令的元官“达鲁花赤”。明初,元官纷遭杀戮,因出氏祖先较为爱民,得乡民帮助,藏匿定居,在洪厝坑流传下蒙古族一支。至出科联,已历十几代。
出科联生平析朗读书,十八岁中秀才,十九岁受知于程学宪,补弟子员,旋朗冠三军,补邑优行廪生。清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三十岁登本省乡试榜首第一名(解元)。清乾隆已末年(公元1739年),联捷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特受检讨。是当时颇有名望的书法家,惜其墨迹均已不传。
出科联曾随乾隆大帝下江南巡游,清世祖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询问。出科联趁机奏明出氏得姓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乾隆大帝当即称誉:“好个奇姓!”
出科联以玉言报达家乡。太史公虽行成名立,而年不停挺,好奖诱后进而秉性刚方,不与时俯抑,放在史馆十余年不得迁。
出科联与族人敦诗说,言孝言慈,而于读书一节尤于,郡太守聘主梅岭书院掌教。胡天不永其年,竟终于清乾隆丙酉年(公元1765)农历7月14日寅时,距生清康熙已丑年(公元1685年)农历2月12日寅时,终年四十五岁。
嫡配何氏先殁,副室蒋氏,孝男二:长子出火娟,何氏出;次子出火甫,蒋氏出,女四:承、重、孙、倌,孙室曾一孙,男王秀,余绳未久合以也。请乾隆甲辰年农历11月3日葬于陈厝坑乡厝后燕山之麓祖墓右边。穴坐乙向辛兼卯酉,分金卯丁酉,分居两广,嫡氏先殁,与生孙(字克仲)合葬小坝打蛇厝后,地名夫人墓。(不孝承重孙倌稽桑叩志。)
附_出科联律诗二首:
《七律·游庐山》:“庐山竹叶几春秋,云镇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眼观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十二洲。一时光景看不尽,天缘有运再来游。”
《七律·故乡别主笺》:“远别家山岁月宽,空斋萧洒故情欢。芸 * 读勤磨砺,自可回首蔗境观。结庐人境绝嚣尘,正似山居木石邻。遐想英才看荟萃,黄叨遴选沐皇仁。山气清奇灵秀增,衣冠文扬昔峥嵘。而今抚树兼怀古,松护峰峦半阴晴。回顾山头万叠寿,回环曲水腾兰亭。流连此地真难得,即景题诗兴舍呈。”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拓跋氏族乞伏部出连乞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出连乞都(公元?~399年)是十六国时西秦国丞相,自乞伏乾归即位(公元388年)即任此职,连任达十二年之久,封南川公。逝世后谥号为“宣公”。其后裔在北魏汉化改革过程中以“出”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内廷太尉、明朝海西侯纳哈出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拆字汉化改姓为氏,或避难改姓为氏。
在福建省泉洲市惠安县北二十公里外的山区,涂岭小坝洪厝坑,聚居着几百户姓“出”蒙古族人,其家庙大门楹联写“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家”,点明了在百家姓中找不到“出”氏源流。原来他们是元朝蒙古贵族的后裔,祖先乃成吉思汗的重臣木华黎,官拜太师,爵封鲁王,权倾朝野,显赫风光。
被惠安县出氏族人尊为始祖的“不归公”纳哈出,在元朝末年官至领兵太尉。恰值元朝灭亡,被迫降于明朝,后又聚兵反叛,屡犯辽东,却被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大将叶旺击溃,无奈下再次归降后,被朱元璋封为海西侯。
纳哈出后来在随颍国公傅友德出征云南时,病逝于征途之中。
纳哈出的长子察罕因“蓝玉党叛逆案”被处死,次子佛家奴(亦称福家奴)当时正在福州中街屯田御倭,闻长兄被诛,担心受株连祸及九族,便弃职归田,隐居在惠安县的荒郊野岭,取父亲纳哈出的名字之最后一字取汉字谐音“出”为姓氏,以“燕山”为郡号,以示永世不忘先祖是剽悍威猛的蒙古族英雄。
出氏族人最初隐居在惠安县九都梅峰铺(今福建惠安后龙上西村),后迁徙到惠安县十都樟市铺,也就是现在涂岭洪厝坑一带,依溪流小水坝帝建居,默默地勤耕苦读,繁衍子孙。直至第十二世孙出科联在清乾隆年间考中进士,并官授翰林院检讨后,后人才在家庙中悬挂“忠节”和“进士”、“文魁”、“解元”等鎏金横匾。
据传,出科联在随乾隆大帝下江南时,清世祖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询问,出科联变趁机奏明这个姓氏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二.各支始祖:
据史籍《元史》、《明史》及清康熙五十七年出质候撰写的《出府族谱》,其世系如下:
始祖:孔温屈哇,札刺儿氏,世居阿难水东。以戚里故在太祖麾下,从平篾里吉,征乃蛮部数立功。后乃蛮又叛,太祖与六骑走,中道乏食,擒水际驼杀之,燔以啖太祖,追骑重及,而太祖马毙,五骑相顾骇愕,孔温屈哇以乘马济太祖,身当追骑死之。至治元年,诏封孔温屈哇推忠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宣。
一世:木华黎(公元1170~1223年),蒙古族,灭金未竟死,年五十四岁。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诏封,体仁开国辅世佐命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武。
二世:孛鲁,佐太祖征西域金国残部时战死,终年三十二岁,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诏封,纯诚开济保德辅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王,谥忠定。生子七人。
三世:塔思,灭金残部,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战死,终年二十八岁,谥忠宣,生子四人。
四世:乃燕,塔思长子,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战死,封鲁郡公,生子二人。
五世:硕德,乃燕长子,随太祖征西域战死,追封鲁郡公。
六世:拜住,元亡,投井死。
七世:朵儿只,辽宁行省左丞相。
八世:朵儿值班,右丞相。
九世:纳哈出,据《明史·冯胜传》曰:“纳哈出者,元木华黎裔孙,为太平路万户(今安徽当涂),太祖克太平,被执以名臣后,待之厚,知其不忘元,资遣北归,元既亡,纳哈出聚兵金山(今辽宁康平),畜牧蕃盛,帝遣使招谕之,终不报,数犯辽东,为叶旺所败,胜等大兵临之,乃降,封海西候。从傅友德征云南,道卒,子察汗改封沈阳候,坐兰玉党死”。又载:“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屯金山(今辽宁康平),数为辽东边害。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永留候兰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南雄候赵庸等,以步骑二十万征之……乃降,得所部二十余万人,牛、羊、马、辎重三百里。还至亦迷河,复收其残卒二万余,车马五万……师还,以捷闻……尽将降众二十万入关,帝大悦。”
四.郡望:
燕山郡:在宋朝时期称燕山府路。燕山府路包括有一府:燕山府;九州:涿、檀、平、易、营、顺、蓟、景、经;总领二十县。宋朝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诏山前收复州县,合置监司,以燕山府路为名,山后别名云中府路。燕山府:唐朝时期为幽州范阳郡;五代十国时期石晋以范阳郡贿赂辽国,辽国将其建为南京,又改号燕京;金国灭契丹后,以燕京及涿、易、檀、顺、景、蓟六州二十四县来归;宋朝宣和四年改燕京为燕山府,又改郡名为广阳,领十二县;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童贯、蔡攸入燕山;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郭药师以燕山叛,金国复取之;下辖十二县:析津、宛平、都市(赐名广宁)、昌平、良乡、潞县、武清、安次、永清、玉河、香河(赐名清化)、漷阴。宋宣和七年再陷于金国。元朝时期沿袭宋朝建制,归大都统辖。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迁都后称北平府。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称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称北京市。出氏祖先佛家奴把坐落在福建惠安境内的烟道山改称为“燕山”,以为“燕山郡”,是为了表明缅怀自己的祖先曾辉煌于元朝时期。
三 名人
出光育:(公元1456~?年待考),蒙古族,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木华黎后裔;福建泉州涂岭新厝人。著名出氏第五世祖。
明景泰末年(公元1450~1456年)农历10月,出光育由福建泉州涂岭新厝乡迁居照船山下洪厝坑(今福建泉州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洪厝坑自然村),从壬午(公元1462年)至今已五百九十二年。
妣陈氏,生长伯祖智惠(居西坑乡),副妣某氏,传生四子(又传太宗门口一穴单坑,是细妈墓,即富地):出硕叟、出确斋、出聪、出明(字睿轩)。
从五世祖出光育迁居洪厝坑,家族经明、清、民国的繁衍,发展迅速,为如今的燕山蒙古族。
出光育迁居洪厝坑,路经现泗洲水库后地段名石梯路时,一边孩子,一边铁锅,因路滑滑下,铁锅破,孩子滚下水沟。出光育抱起,迎天自语,此弃旧迎新,喜题石梯路,现石刻存在。
出光育之坟葬于横溪蛇头山地,面向东,即面燕山,刻写:“皇明,燕山出府光育出公,妣儒人某氏,元将纳哈出后裔。”
出科联:(公元1685~1765年),蒙古族,字干甫,号淑渠,行居三,蒙古札剌亦儿部人,木华黎后裔;福建惠安涂岭洪厝坑人。著名清朝官吏,出氏第十二世祖。
出氏祖先在元代为派往监督县令的元官“达鲁花赤”。明初,元官纷遭杀戮,因出氏祖先较为爱民,得乡民帮助,藏匿定居,在洪厝坑流传下蒙古族一支。至出科联,已历十几代。
出科联生平析朗读书,十八岁中秀才,十九岁受知于程学宪,补弟子员,旋朗冠三军,补邑优行廪生。清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三十岁登本省乡试榜首第一名(解元)。清乾隆已末年(公元1739年),联捷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特受检讨。是当时颇有名望的书法家,惜其墨迹均已不传。
出科联曾随乾隆大帝下江南巡游,清世祖皇帝对这位随臣的姓名很奇怪,即予询问。出科联趁机奏明出氏得姓的来龙去脉,遂使隐姓埋名数百年的“出”氏源流明白于天下。乾隆大帝当即称誉:“好个奇姓!”
出科联以玉言报达家乡。太史公虽行成名立,而年不停挺,好奖诱后进而秉性刚方,不与时俯抑,放在史馆十余年不得迁。
出科联与族人敦诗说,言孝言慈,而于读书一节尤于,郡太守聘主梅岭书院掌教。胡天不永其年,竟终于清乾隆丙酉年(公元1765)农历7月14日寅时,距生清康熙已丑年(公元1685年)农历2月12日寅时,终年四十五岁。
嫡配何氏先殁,副室蒋氏,孝男二:长子出火娟,何氏出;次子出火甫,蒋氏出,女四:承、重、孙、倌,孙室曾一孙,男王秀,余绳未久合以也。请乾隆甲辰年农历11月3日葬于陈厝坑乡厝后燕山之麓祖墓右边。穴坐乙向辛兼卯酉,分金卯丁酉,分居两广,嫡氏先殁,与生孙(字克仲)合葬小坝打蛇厝后,地名夫人墓。(不孝承重孙倌稽桑叩志。)
附_出科联律诗二首:
《七律·游庐山》:“庐山竹叶几春秋,云镇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眼观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十二洲。一时光景看不尽,天缘有运再来游。”
《七律·故乡别主笺》:“远别家山岁月宽,空斋萧洒故情欢。芸 * 读勤磨砺,自可回首蔗境观。结庐人境绝嚣尘,正似山居木石邻。遐想英才看荟萃,黄叨遴选沐皇仁。山气清奇灵秀增,衣冠文扬昔峥嵘。而今抚树兼怀古,松护峰峦半阴晴。回顾山头万叠寿,回环曲水腾兰亭。流连此地真难得,即景题诗兴舍呈。”
0
纠错
猜你喜欢:
- 鄘 通志氏族略:武王伐纣,分其地为三监,由纣城而南谓之鄘,三监叛,周公并其地为衙,子孙以国为氏,望出胶东。
- yuè乐姓在中国的姓氏当中属于比较罕见的姓氏,但在中国古代史上乐姓人士却是武将辈出,战国时有魏国著名的大将乐羊,燕国则有名将乐毅,到三国时期
- 一、姓氏源流疏(Shū 疎)源出有三:1、出自妫姓,为古代战国时齐国一个部族的姓氏。据《晋书·束皙传》载,古代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古
- 祗在河北井陉有此姓
- 一、姓氏源流左丘(Zuǒ qiū)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春秋时鲁国左丘明之后,以地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载:“齐国临淄县有左丘。”又据《
- 一、姓氏源流容(Róng)源出有五:1、出自虞姓,来源于舜的后裔,以祖名为氏。相传舜有八个儿子,都是聪颖精明的,号称“八恺”,其中就有一个叫
- 庙[庙,读音作miào(ㄇㄧㄠˋ)]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宗姬之巴(姬姓巴国),属于以宗庙称谓为氏。所谓宗姬之巴,
- 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上古时期羽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羽山,原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大禹的父亲鲧就在羽山被尧帝所杀。在典籍
- 都姓宗祠(349)一、姓氏源流都(Dū)姓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的郑国,以祖字为氏。据《姓苑》载,春秋初年,郑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公
- 委 ①通志氏族略:周礼有委人,其后以官为氏。 ②风俗通:汉时有太原太守委进。 ③千家姓:太原族。 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
- 陆费清湖南巡抚陆费 ,就是因父姓陆而母注费,兼桃两族,合为陆费。上海名人陆费逵就是这一家族的后人。
- 征1. 传汉代仙人征伯侨为征姓之始;2. 王莽赐姓将军严尤、廉丹征氏;
- 来源有四: 一、《姓氏考略》云:“卫世叔氏之后,去叔为世氏。”《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此则系出姬姓。”显然是黄帝后裔。 二、《孔子家
- 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姓氏,人口较集中,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寻根溯源 丛姓来源有三:①以地名为姓氏,源于金姓。据《
- 陶姓概要姓陶的人,真是既荣耀,又幸运,因为他们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尧,一支出自虞舜。这份荣耀与生俱来,实在令人羡慕万分。关于陶姓的姓源,
- 博罕岱蒙古族姓氏,汉姓为杨氏。
- 【姚氏的来源有三】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又相传舜在当帝之前,四
- 洪姓人口虽然不多,但是来源相当复杂,源于黄帝的有两支,具体情况如下:一、出自翁姓。周昭王姬瑕庶子食采于翁山(今浙江),子孙后代便以翁为氏,世
- 一、姓氏源流鄂(è)姓源出有六:1、出自姞姓,以国名为姓。黄帝的姞姓子孙封在鄂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夏商时为诸侯国。商末,鄂侯在朝中为大臣
- 一、姓氏源流谯(Qiáo 谯)姓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周召公姬奭子盛封谯侯,子孙以地为氏。”谯姓是出自于上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