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以封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改为“荀”。姬逝敖也叫荀息。
后来,荀息的季子——荀首,因功被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他以采邑“智”为氏。所以,智姓源于荀姓,荀首即为智首,史称智庄子,是智氏始祖。
“智”,古文也写作“知”字。
一、智姓源流
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荀息),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为“荀”。《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生庄子首”。 在晋景公时期,晋国大将荀首(荀息三子),因功被分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他以封邑“智”为氏。
“智”,古文写作“知”。
故智姓出自荀姓,荀首即知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为智姓始祖,卒谥庄,史称智庄子,从此薪火承传,世代繁衍。
始祖 智首
史书称荀首(知首),知庄子,生知罃。
二世祖 智罃(嵤)
史书称荀罃(知罃)、知武子,生知朔。
三世祖 智朔
史书称荀朔(知朔),生知盈。
四世祖 智盈
史书称荀盈(知盈)、知悼子,生知栎。
五世祖 智栎(跞、砾)
史书称荀栎(知栎)、知文子,生知申、知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书称荀申(知申)、知宣子,生知宵、知瑶。
六世祖 智徐吾
史书称知徐吾,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
史书称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史书称知宵,知申长子,生知国。
七世祖 智瑶
史书称荀瑶(知瑶)、知襄子,生知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为保护智瑶而亡。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二、郡望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据《元和姓纂》记载:“知,望出天水、河东、陈留”。
天水郡:西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相当于今在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平凉地区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地区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的地区。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即今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一带。 陈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陈留县,西汉改设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相当于今东至河南省商丘地区的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地区的开封市、尉氏县,北至新乡地区延津县,南至开封地区杞县的地区。
《括地志》记载: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40里。 蒲州 前秦皇始四年(公元前354年)置秦州,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秦州为蒲州,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徙废,治所在今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唐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置蒲州,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唐武德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等县,今为山西运城地区。
虞乡县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徙废,故治所在今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开张镇古城村、常青乡东下村一带。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别置虞乡县,属蒲州,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县。
《博物志》载:解县有智邑,当即智城在虞乡。 解县 《战国策》载: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名北解县。北周废。故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虞乡县自绥化故城来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解县。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唐贞观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解州为解县。建国后的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故治所即今运城市解州镇。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载:“智”在今永济县正北15公里处。 旧《临晋县志》载:“在县西南30里的伍姓湖北岸,有一‘古城’,谓解梁城,为智伯强盛时期所建,也叫智城,其迹犹存”。
解梁城 《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解梁城即旧临晋县西南、伍姓湖北之解城。《旧临晋县志》称南古城村,现为永济市北部的开张镇古城村。
三、历史兴衰
(一)春秋战国时代(始祖智庄子至八世祖智宽投奔秦国)
公元前597年6月(晋景公七年),晋楚邲之战,荀首为晋国下军大夫。荀首的长子荀罃(嵤),读音(yīng),被楚国俘获。
注:史书称的荀罃(嵤)即为知(智)罃。
公元前5 * ,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荀首为佐上军。(《左传·鲁成公二年》记载)。
公元前588年,荀首用楚公子交换知罃回晋国。
公元前587年,荀首佐中军救许伐郑,取沦(在今河南荣阳西北)与祭(在今郑州市北)二邑。
公元前586年,荀首如齐逆女。
公元前585年,晋救郑侵蔡之,知庄子谏栗书而勿与楚师战,晋师乃还;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三年),麻隧(在今陕西径阳县北)之战时,荀庚代首为中军佐,盖其时首已卒。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11年),晋楚鄢陵之役后,智罃(嵤)任晋军下军副帅。
公元前573年(周简王13年),智罃迎公子周,与大夫盟而立为晋悼公。 公元前565年(周灵王7年),智罃升任晋军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诛杀晋公子,瓜分其封邑。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师伐齐,再加上此后的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智氏的势力。 公元前464年,晋国智瑶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援军刚至,晋军撤退。 公元前455年(周贞定王14年),晋出公在位时,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分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至此,晋国便由六卿专政,变为四家掌权。这四家就是智、赵、韩、魏,其中以智家势力最大最强,独智姓称伯,居四大公卿之首。
公元前455年,智瑶帅军灭仇犹国(仇犹国在今山西省阳泉地区盂县)。 公元前455年,晋国智瑶联合魏驹、韩虎,攻击赵氏,围攻赵氏根据地晋阳。
公元前453年,魏、韩倒戈,联赵击败智氏,斩智瑶, * 智氏家族,瓜分其领地,史称三家分智,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
公元前452年(秦厉出公25年),智开(智瑶之子)率其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记载)
公元前448年(秦厉出公29年),晋国守别邑的大夫智宽,在三家分智6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记载)
(二)中国古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 四、迁徙与分布
(一)迁徙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三家分智”,智家军兵败,智伯被杀,祸殃智氏族属,赵、韩、魏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财产,智氏家族面临着空前灾难。
智氏部分遗族,不得不举族迁徙,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上蔡县。
智开、智宽:在三家分智后,各率其邑族人投奔秦国,居天水郡。
智果一支族人,为避祸,由晋国史官改为“辅”姓,迁往他乡。
为避祸患,部分族人在事前改回荀姓。
智徐吾(六世祖,智申之弟),晋国涂水大夫,以封邑“涂”为氏,这支族人又得以保全,即延续到现在的涂氏。
部分族人改为“程”姓,即现在的山西省程姓。 明代洪武年间,根据国家移民需要,部分智姓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镇集中,迁往江淮、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一带。
后来,荀息的季子——荀首,因功被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西北、蒲州古城东南、临猗县南部一带)。他以采邑“智”为氏。所以,智姓源于荀姓,荀首即为智首,史称智庄子,是智氏始祖。
“智”,古文也写作“知”字。
一、智姓源流
东周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姬逝敖(荀息),以采邑 (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郇”为姓,后去“耳刀”旁,加草字头为“荀”。《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生庄子首”。 在晋景公时期,晋国大将荀首(荀息三子),因功被分封采邑于“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他以封邑“智”为氏。
“智”,古文写作“知”。
故智姓出自荀姓,荀首即知首(约公元前635年—公元前578年),为智姓始祖,卒谥庄,史称智庄子,从此薪火承传,世代繁衍。
始祖 智首
史书称荀首(知首),知庄子,生知罃。
二世祖 智罃(嵤)
史书称荀罃(知罃)、知武子,生知朔。
三世祖 智朔
史书称荀朔(知朔),生知盈。
四世祖 智盈
史书称荀盈(知盈)、知悼子,生知栎。
五世祖 智栎(跞、砾)
史书称荀栎(知栎)、知文子,生知申、知徐吾。
六世祖 智申(甲、中)
史书称荀申(知申)、知宣子,生知宵、知瑶。
六世祖 智徐吾
史书称知徐吾,改为“涂”氏。
六世祖 智果
史书称知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七世祖 智宵
史书称知宵,知申长子,生知国。
七世祖 智瑶
史书称荀瑶(知瑶)、知襄子,生知开。
八世祖 智国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智时,为保护智瑶而亡。
八世祖 智开
公元前452年,赵、韩、魏三家分智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
二、郡望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据《元和姓纂》记载:“知,望出天水、河东、陈留”。
天水郡:西汉元鼎3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西北),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东汉永平17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相当于今在甘肃省定西地区通渭县,平凉地区庄浪县、静宁县,天水地区的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的地区。
河东郡:秦朝初期设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即今黄河以东的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一带。 陈留郡: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置陈留县,西汉改设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相当于今东至河南省商丘地区的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地区的开封市、尉氏县,北至新乡地区延津县,南至开封地区杞县的地区。
《括地志》记载:故智城在蒲州,虞乡县西北40里。 蒲州 前秦皇始四年(公元前354年)置秦州,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秦州为蒲州,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徙废,治所在今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唐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置蒲州,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唐武德三年移治原蒲州城,领河东、河西、临晋、猗氏、虞乡等县,今为山西运城地区。
虞乡县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 改绥化县为虞乡县。隋属河东郡,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徙废,故治所在今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开张镇古城村、常青乡东下村一带。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别置虞乡县,属蒲州,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属河中府。五代、宋、金俱称虞乡县。
《博物志》载:解县有智邑,当即智城在虞乡。 解县 《战国策》载: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名北解县。北周废。故治所在今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虞乡县自绥化故城来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为解县。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唐贞观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解州为解县。建国后的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故治所即今运城市解州镇。
《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晋国图》记载:“智”在今永济县正北15公里处。 旧《临晋县志》载:“在县西南30里的伍姓湖北岸,有一‘古城’,谓解梁城,为智伯强盛时期所建,也叫智城,其迹犹存”。
解梁城 《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解梁城即旧临晋县西南、伍姓湖北之解城。《旧临晋县志》称南古城村,现为永济市北部的开张镇古城村。
三、历史兴衰
(一)春秋战国时代(始祖智庄子至八世祖智宽投奔秦国)
公元前597年6月(晋景公七年),晋楚邲之战,荀首为晋国下军大夫。荀首的长子荀罃(嵤),读音(yīng),被楚国俘获。
注:史书称的荀罃(嵤)即为知(智)罃。
公元前5 * ,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荀首为佐上军。(《左传·鲁成公二年》记载)。
公元前588年,荀首用楚公子交换知罃回晋国。
公元前587年,荀首佐中军救许伐郑,取沦(在今河南荣阳西北)与祭(在今郑州市北)二邑。
公元前586年,荀首如齐逆女。
公元前585年,晋救郑侵蔡之,知庄子谏栗书而勿与楚师战,晋师乃还;
公元前578年(晋厉公三年),麻隧(在今陕西径阳县北)之战时,荀庚代首为中军佐,盖其时首已卒。 公元前575年(周简王11年),晋楚鄢陵之役后,智罃(嵤)任晋军下军副帅。
公元前573年(周简王13年),智罃迎公子周,与大夫盟而立为晋悼公。 公元前565年(周灵王7年),智罃升任晋军中军元帅,执掌晋国国政。 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诛杀晋公子,瓜分其封邑。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师伐齐,再加上此后的两次伐郑战争,壮大了智氏的势力。 公元前464年,晋国智瑶攻击郑国,郑向齐求援。齐援军刚至,晋军撤退。 公元前455年(周贞定王14年),晋出公在位时,智氏联合赵氏、魏氏、韩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分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至此,晋国便由六卿专政,变为四家掌权。这四家就是智、赵、韩、魏,其中以智家势力最大最强,独智姓称伯,居四大公卿之首。
公元前455年,智瑶帅军灭仇犹国(仇犹国在今山西省阳泉地区盂县)。 公元前455年,晋国智瑶联合魏驹、韩虎,攻击赵氏,围攻赵氏根据地晋阳。
公元前453年,魏、韩倒戈,联赵击败智氏,斩智瑶, * 智氏家族,瓜分其领地,史称三家分智,揭开了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
公元前452年(秦厉出公25年),智开(智瑶之子)率其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记载)
公元前448年(秦厉出公29年),晋国守别邑的大夫智宽,在三家分智6年后,率智姓邑人投奔秦国。(据《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记载)
(二)中国古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前) 四、迁徙与分布
(一)迁徙
春秋时,智姓郡望在晋国的天水郡、河东郡、陈留郡。
“三家分智”,智家军兵败,智伯被杀,祸殃智氏族属,赵、韩、魏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财产,智氏家族面临着空前灾难。
智氏部分遗族,不得不举族迁徙,隐姓埋名,远走他乡,祖居今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上蔡县。
智开、智宽:在三家分智后,各率其邑族人投奔秦国,居天水郡。
智果一支族人,为避祸,由晋国史官改为“辅”姓,迁往他乡。
为避祸患,部分族人在事前改回荀姓。
智徐吾(六世祖,智申之弟),晋国涂水大夫,以封邑“涂”为氏,这支族人又得以保全,即延续到现在的涂氏。
部分族人改为“程”姓,即现在的山西省程姓。 明代洪武年间,根据国家移民需要,部分智姓在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镇集中,迁往江淮、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一带。
0
纠错
猜你喜欢:
- 沈姓来源: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周武王死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
- 一、姓氏源流蔚(Yù)姓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周宣帝时,郑国公子翩被封于蔚邑(今山西省平遥县和灵丘县一带),世称蔚翩。他的后代
- 堕现为汉族姓氏
- 一、姓氏源流琴(Qín)姓源出有二:1、出自古代琴师的后代,以职业乐器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以所执之业为氏”。琴师在中国,是很早有了,
- 谷利谷利仪(1788-1841)在朝庭中当大夫
- 姺姺,即有莘氏。
- 叔服①万姓统谱:周内史叔服之后。 ②千家姓:河南族。
- 额勒图特蒙古族姓氏,现汉姓为白氏。
- 生[生、𤯓,读音作xìng(ㄒㄧㄥˋ),亦可读作shēng(ㄕㄥ)、shāng(ㄕㄤ)]←古“𤯓”字可能显示
- 最早的铁姓和汉族铁氏的起源:铁姓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中商朝遗民居地铁丘,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铁丘,为古代丘名,春秋时期属于卫国之地,其
- 呈[呈、𠀤,读音作zhèng(ㄓㄥˋ),亦可读作chéng(ㄔㄥˊ)]←古“呈”字BOKEE显示不出来,似丛,但不是两个“人
- 一、姓氏源流裘(Qiú)姓源出有四:1、由仇氏改姓而来。根据史籍的记载,有一支裘姓本来是仇姓,后来为了避免仇杀而改成了裘姓。2、出自姬姓,来
- 一、姓氏源流靳(Jìn)姓原出有二:1、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大夫叫作“尚”,为人随和,很得楚怀王和王后的宠爱。后来尚被分
- 苍[苍,读音作cāng(ㄘㄤ)]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史官仓颉,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仓颉,为黄帝时期的史官,复姓侯刚,
- 一、姓氏源流解(Xiè)姓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以采食之地邑名为姓。西周初期,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有儿子良受封于解邑,良生活采食于解,所以称
- 西安徽灵壁、宿县以及山东潍坊临朐有此姓
- 一、姓氏源流祁(Qí)姓源出有六:1、出自春秋时晋国公族。据《元和姓纂》和《辞源》所载,春秋时晋献侯四世孙奚为晋大夫,食邑于祁(故城在今山西
- 历史来源「干」源出:1、以国为姓。古代有干国(在江苏扬州一带)。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遂成干氏。2、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犨,
- 七(柒)[柒,读音作qī(ㄑㄧ)]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吴国君主后裔,属于以部落名称字讹为氏。漆雕复姓是西周朝吴国的
- 南郭郭为外城,住在南郭的,以南郭为氏。周初文王的弟弟虢叔的后人有南郭氏。 闻名载庄子 吹竽滥齐廷 上联说周代大夫南郭子綦,《庄子》中有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