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全文
上联:修竹千竿寒月当门摇琐碎
下联:清溪一曲晴云绕户映空明
对联备注:
(瑞安仙岩寺)
参考注释
修竹
[thin and long bamboo] 细长的竹子
茂林修竹
寒月
(1).清冷的月亮。亦指清寒的月光。 唐 李白 《望月有怀》诗:“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 元 吴澄 《送国子伴读倪行简赴京》诗:“不怕狂风妨去鷁,偏愁寒月照栖鸦。”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四:“偶尔掠过林木的缺处,就突然放出晶光雪亮的寒月,寒芒直射,扑入车窗。”
(2).寒冷的月令,指冬天。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园有餘地,不能种蔬,竞拔草根醃藏,以为寒月之用。”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七:“寒月富桑麻,酒酣歌相续。”
当门
(1).挡着门。《左传·昭公二十年》:“使 祝鼃 寘戈於车薪以当门。”《战国策·楚策一》:“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其狗尝溺井。其邻人见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恶之,当门而噬之。” 茅盾 《子夜》九:“此时房间的矮门忽然荡开,一个人当门而立。”
(2).对着门。 宋 陆游 《渔翁》诗:“江头渔家结茅庐,青山当门画不如。”
琐碎
[trifling;trivial] 零碎细小
他从不屑于做这些琐碎小事
一曲
(1).水流弯曲处。《诗·魏风·汾沮洳》:“彼 汾 一曲,言采其藚。” 朱熹 集传:“谓水曲流处。” 唐 刘禹锡 《送李尚书镇滑州》诗:“ 黄河 一曲当城下,緹骑千重照路傍。”
(2).犹一弯。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一曲横河水,风定波光静。”
(3).犹一隅。曲,局部,片面。《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 杨倞 注:“一曲,一端之曲説。” 汉 桓宽 《盐铁论·论邹》:“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準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之圆也。”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皇帝陛下奬引士伦,推崇世教,小艺片言之善,偏长一曲之材,皆欲养成,未尝弃废。”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原善上》:“人虽得乎全,其间则有明闇厚薄,亦往往限于一曲。”
(4).犹一缕。 唐 张泌 《题华严寺木塔》诗:“一曲晚烟浮 渭水 ,半桥斜日照 咸阳 。”
一首乐曲。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浊酒一盃,弹琴一曲。”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妾身在家颇通丝竹,弹得几曲琵琶,当此夜深孤闷之时,我试理一曲消遣咱!” 沉祖棻 《高阳台·访媚香楼遗址》词:“青山几点胭脂血,做千秋凄怨,一曲娇嬈。” 艾青 《向太阳》诗:“我的灵魂,不论白日和黑夜,永远的唱着一曲人类命运的悲歌。”
空明
(1).空旷澄澈。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航 北湖 之空明,覷鳞介之惊透。” 宋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特指月光下的清波。 宋 苏轼 《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
(3).指空旷澄净的天空。 宋 苏轼 《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復空,羣仙出没空明中。”
(4).指洞澈而灵明的心性。 宋 苏辙 《读旧诗》诗:“老人不用多言语,一点空明万法师。”
(5).形容心性洞澈而灵明。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三书》:“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復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张主乎!” 谢觉哉 《不惑集·再谈“想”》:“旦则是心里空明,不杂成见,不自以为是。”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对联推荐:
对联:内举岂傅相私情,须知决胜运筹,鲍帅本逊公一著;
内举岂傅相私情,须知决胜运筹,鲍帅本逊公一著;
遗疏尚荐贤当代,若论干家栋国,劼侯应后死十年。
(清-余宗绪《挽曾国荃联》)对联:西线无战事 北方有佳人
西线无战事
北方有佳人
(彭作桢撰。出句为小说名,对句为李延年诗)对联:花好月圆庚星耀彩 兰馨桂馥甲第增辉
花好月圆庚星耀彩
兰馨桂馥甲第增辉对联:月阶静夜蛩声切 竹院秋声鹤梦凉
月阶静夜蛩声切
竹院秋声鹤梦凉对联:秀气成采,星聚奎壁; 大喜在后,凤入翰林。
秀气成采,星聚奎壁;
大喜在后,凤入翰林。
(清-方功惠《贺金锡龄五子同时入泮联》)对联:浮岚映翠秀堪餐浣万斛尘埃但入山来无俗客
浮岚映翠秀堪餐浣万斛尘埃但入山来无俗客
白露苍葭人宛在对一湖烟水还从画里认吾家
(云南剑川:何立言题金华寺)对联:追思往事,感不绝于予心,同学少年,北邙过半,曹子桓有言: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追思往事,感不绝于予心,同学少年,北邙过半,曹子桓有言: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历溯生平,士固憎兹多口,文章千古,东海流传,韩昌黎所谓:动而得谤,名亦随之。
(清-王存善《挽文廷式联》)对联:刻画能为非同拾慧 切磋有益借鉴修身
刻画能为非同拾慧
切磋有益借鉴修身对联:行不到头只为鸡原有足 笑难开口也知花本无情
行不到头只为鸡原有足
笑难开口也知花本无情
(担当题云南鸡足山佛寺)对联:永怀君国事; 敢负士民心。
永怀君国事;
敢负士民心。
(清末近现代初-梁鼎芬《课儿联(其一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