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全文
上联:从早岁东西奔走,垂老归来,却又撇故乡子弟;
下联:合大江南北菁英,一齐俯首,也算得满眼儿孙。
对联备注:
(清-于鬯《挽张文虎联》)
参考注释
早岁
[early years] 早年
东西
(1) [thing]∶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吃东西
写东西
(2) [people and animal]∶特指人或动物(常含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这小东西真可爱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曹禺《雷雨》
奔走
(1) [rush about]∶为某种目的而奔波忙碌
无奔走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永之人争奔走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hasten;run]∶很快地走;急行
垂老
[approaching old age] 年将至老
归来
[return]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故乡
[native place;hometown;birthplace] 家乡,自己出生的地方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子弟
(1) [son and younger brother;children]∶子与弟;亦泛指子侄辈
职工子弟
阏氏子弟在。——《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又
单于子弟发兵。
有子弟十人。——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juniors]∶泛指年轻的后辈
此必洄曲子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子弟素健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与子弟角。——《聊斋志异·促织》
(4) [those who patronize brothels]∶指嫖客
大江南北
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
菁英
精华;精英。 五代 齐己 《因览支使孙中丞看可準大师诗序有寄》诗:“一千篇里选,三百首菁英。” 宋 邢昺 《<孝经注疏>序》:“採摭菁英,芟去烦乱。” 清 龚自珍 《题王子梅盗诗图》诗:“菁英贵醖酿,芜蔓宜抉剔。” 金一 《文学观》:“ 三閭 弟子,唱吟於 湘 楚 之涯,其菁英益肆於 汉 ,至 唐 之末叶而醨。”
一齐
[at the same time;in unison] 同时
俯首
(1) [bow one's head]∶低下头
俯首做画
(2) [obedient]∶比喻顺从
俯首听命
算得
料想。 宋 柳永 《慢卷紬》词:“算得伊家,也应随分,烦恼心儿里。” 宋 柳永 《彩云归》词:“算得伊、鸳衾凤枕,夜永争不思量。” 宋 柳永 《塞孤》词:“算得佳人凝恨切,应念念,归时节。”
满眼
(1).充满视野。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寻念平昔,触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满眼。”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 桂江 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清 张养重 《汀州道中》诗:“可怜满眼崎嶇路,惟有青猿伴客愁。”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母女两个从来没有去过 上海 ,一下了北火车站,满眼尽是高楼大厦,几乎遮去了半个天。”
(2).犹言一心一意。《水浒传》第八一回:“ 宋江 等满眼只望太尉来招安。若得恩相早晚於天子前题奏此事,则 梁山泊 十万之众,皆感大恩!”《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娘如今六十已上年纪,自从没了你爷,便满眼只看你,若是你做出事来,老身靠谁?”
(3).充满眼球。 曹禺 《雷雨》第三幕:“ 鲁贵 坐在左边一张破靠椅上,喝得醉醺醺的,满眼红丝,像个猴子,望着 侍萍 打着噎。”
儿孙
(1)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儿子和孙子
(2) [descendants]∶泛指后代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对联推荐:
对联:舞绛绣衣,春光九十; 开瑶池宴,桃熟三千。
舞绛绣衣,春光九十;
开瑶池宴,桃熟三千。
(清-胡珍府《史梦兰继室田太夫人九十大寿》)对联:闻叔绩不生,风云变色;
闻叔绩不生,风云变色;
与岷樵同死,日月增光。
(清-曾国藩《挽邹叔绩联》)对联:五风十雨岁其有; 一茎数穗国之祥。
五风十雨岁其有;
一茎数穗国之祥。
(清-左宗棠《瑞谷亭联》;兰州:左宗棠题中山东园瑞谷亭)对联:断岩虽是偏多雨 破衲从来不畏风
断岩虽是偏多雨
破衲从来不畏风对联: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对联:淮浦最倾襟,脱颍为君欣得地;
淮浦最倾襟,脱颍为君欣得地;
吴门方扫榻,遗函报我已生天。
(清-梁章钜《挽沈廉联》)对联:今夕月圆花正好 明朝道合志和同
今夕月圆花正好
明朝道合志和同对联:地迥不遮双眼阔; 窗虚只许万峰窥。
地迥不遮双眼阔;
窗虚只许万峰窥。
(清-纪昀《福建学署笔捧楼联》,《阅微草堂笔记》)对联:胸贯赤文四万卷; 家飞紫雨十三年。
胸贯赤文四万卷;
家飞紫雨十三年。
(清-林昌彝《赠陈庆镛联》)对联:秋暑蕉心热; 春阴柳眼明。
秋暑蕉心热;
春阴柳眼明。
(清末近现代初-梁鼎芬《课儿联(其 *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