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全文
上联:生无暖席,死有深衣,四尺崇封雷雨避;
下联:遇化存神,显仁藏用,两楹残梦地天宽。
对联备注:
(清-周球璋《孔庙联》)
参考注释
暖席
把座位坐热。指安居。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我行半 中国 ,廿年不暖席。”参见“ 席不暇暖 ”。
煖席:久坐而留有体温的坐席。指安坐闲居。《淮南子·修务训》:“ 孔子 无黔突, 墨子 无煖席。” 金 元好问 《看山》诗:“ 孔墨 不煖席, 盗跖 华堂居。” 清 王图炳 《咏史》:“ 洙泗 无煖席, 齐梁 无停轨。”
深衣
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郑玄 注:“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孔颖达 疏:“凡深衣皆用诸侯、大夫、士夕时所著之服,故《玉藻》云:‘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 宋 司马光 《独步至洛滨》诗:“草软波清沙径微,手持笻竹著深衣。” 严复 《救亡决论》:“ 戴 、 阮 、 秦 、 王 ,直闯 许 郑 ;深衣几幅,明堂两个。”
雷雨
[thunderstorm] 雷电交作而降雨
存神
(1).存养精神,保全精神。 汉 扬雄 《法言·问神》:“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 宋咸 注:“存其精神,探幽索微。” 汉 冯衍 《显志赋》:“陂山谷而閒处兮,守寂寞而存神。”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庄子一》:“其游也,与圣人过化之过同也;其不游也,与圣人存神之存同也。”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圣人之存神,本合乎至一之太虚。”
(2).留神,留心。《镜花缘》第五四回:“好在此书红光上彻霄汉,若要探其落在何人之手,咱妹子自当存神。”
藏用
(1).潜藏着的功用。语本《易·繫辞上》:“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孔颖达 疏:“藏诸用者,潜藏功用,不使物知。”谓隐藏难知者而更显表其功用。《南齐书·乐志》:“道閟期运,义开藏用。”
(2).指暗藏其用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 詹鍈 义证:“有时隐晦含蓄把作品的用意暗藏起来,使读者有想象的餘地。”
两楹
(1).房屋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两楹之间是房屋正中所在,为举行重大仪式和重要活动的地方。《礼记·投壶》:“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賔就筵。” 汉 刘向 《九叹·愍命》:“戚 宋万 於两楹兮,废 周 邵 於遐夷。” 唐 顾况 《酬本部韦左司》诗:“ 况 与二三子,列坐分两楹。”
(2).《礼记·檀弓上》:“ 殷 人殯於两楹之间。”后亦以“两楹”借指停放棺柩、举行祭奠之所。《公羊传·定公元年》:“正棺於两楹之间,然后即位。” 晋 陆机 《挽歌》之一:“舍爵两楹位,启殯进灵轜。” 宋 黄庭坚 《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一:“日者倾三接,天乎奠两楹。”
(3).《礼记·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於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因以“两楹”。表示人之将终。《北史·薛辩传》:“ 裕 曰:‘近梦,恐有两楹之忧。’”
(4).指预兆人即将亡故的梦。 宋 范仲淹 《祭吕相公文》:“两楹告兆,万乘兴哀。”
残梦
谓零乱不全之梦。 唐 李贺 《同沉驸马赋得御沟水》诗:“别舘惊残梦,停杯泛小觴。” 宋 陆游 《残梦》诗:“风雨满山窗未晓,只将残梦伴残灯。” 明 高濂 《玉簪记·弦里传情》:“落叶惊残梦,閒步芳尘数落红。” 鲁迅 《野草·颓败线的颤动》:“我呻吟着醒来……我自己知道是在续着残梦。”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对联推荐:
对联:忠孝成神共仰星辰钟将相
忠孝成神共仰星辰钟将相
文章司命原凭德行重科名
(湖南云山书院文昌阁)对联:客心洗流水 树身穿草亭
客心洗流水
树身穿草亭
(马福祥题兰州小蓬莱洗心亭集句)对联:君目瞑乎,蜀道啼鹃空洒血;
君目瞑乎,蜀道啼鹃空洒血;
我心悲矣,端江烹鲤正来书。
(清-方浚师《挽家仰昕大侄联》)对联:水清石出鱼可数; 地静人闲月自妍。
水清石出鱼可数;
地静人闲月自妍。
(清-何绍基《集句联》)对联:学识超二千年前,无汉宋门庭,无中西畛域;
学识超二千年前,无汉宋门庭,无中西畛域;
勋名播九万里外,是张骞不死,是班勇复生。
(清-李绩祜《挽曾纪泽联》)对联:一条竹杖担风月 两个空拳握古今
一条竹杖担风月
两个空拳握古今
(戴季陶赠 * 戴季陶集句:明·洪应明《菜根谭》联)对联:春风浩荡山河添锦绣 华夏欢腾东风送祥云
春风浩荡山河添锦绣
华夏欢腾东风送祥云对联:衡岳霜凋,天下英雄同洒泪;
衡岳霜凋,天下英雄同洒泪;
江湖星陨,中原名将更何人。
(清-景澄清《挽彭玉麟联》)对联:敢向烟霞坚啸傲 不妨诗酒作生涯
敢向烟霞坚啸傲
不妨诗酒作生涯
(衡山:邺侯书院)对联:走马曾到昆仑巅,看天山南北,地界争还,畴如伟略;
走马曾到昆仑巅,看天山南北,地界争还,畴如伟略;
结庐亦居衡岳下,数文正子孙,哲人踵起,今哭通才。
(清-曹炳星《挽曾纪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