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对联大全 >> 对联:舍利子灵光乃众生性德中之妙明本不希奇众生迷性德起惑造业业感差殊遂见灵光有千形万状 阿育王宝塔是诸佛法身内所垂应并非怪异诸佛悟法身持戒修因因行满足始知宝塔遍天上人间

舍利子灵光乃众生性德中之妙明本不希奇众生迷性德起惑造业业感差殊遂见灵光有千形万状 阿育王宝塔是诸佛法身内所垂应并非怪异诸佛悟法身持戒修因因行满足始知宝塔遍天上人间

名胜浙江

对联全文

上联:舍利子灵光乃众生性德中之妙明本不希奇众生迷性德起惑造业业感差殊遂见灵光有千形万状
下联:阿育王宝塔是诸佛法身内所垂应并非怪异诸佛悟法身持戒修因因行满足始知宝塔遍天上人间

对联备注:

(谛闲题鄞县阿育王寺舍利殿)

参考注释

舍利子

即舍利。 奚侗 《辛亥岁暮杂诗》:“八国垂涎舍利子,西来健者又阿闍。” 闻一多 《真我集·奇迹》:“我只要一个明白的字,舍利子似的闪着宝光。”参见“ 舍利 ”。

灵光

(1) [miraculous brightness]∶神异之光

那大圣棍起处,打倒妖魔,才断绝了灵光。——《西游记》

(2) [bright light around the head of a god or Buddha in a picture]∶指画在神像头部的光辉

(3) [good;well]〈方〉∶顶用;好

他的羽毛球打得真灵光

这药不灵光

众生

(1) [all living creatures]∶一切有生命的,也指人和动物

芸芸众生

(2) [domestic animal] 〈方〉∶畜生

明本

(1).明白所为之事之“本”,如为什么要这样做,达到什么效果等。《管子·幼官》:“执务明本,则士不偷。” 尹知章 注:“明所为之本。”

(2). 明 代的刻本。详“ 明版 ”。

希奇

[rare;strange] 罕见而新奇

九月下旬下雪在大庆不是什么希奇的事

迷性

佛教语。指不明佛道的心性。《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休遣信根沉爱网,休令迷性长愚情。”

业业

(1).危惧貌。《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孔 传:“业业,危惧。”《汉书·董仲舒传》:“故 尧 兢兢日行其道,而 舜 业业日致其孝……此其寖明寖昌之道也。”《三国志·吴志·朱桓传》:“时 桓 手下及所部兵,在者五千人,诸将业业,各有惧心。” 唐 独孤及 《贺袁傪破贼表》:“七州之地,人罢耕织,百姓业业,全活无所。”

(2).高大雄壮貌。《诗·小雅·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毛 传:“业业然,壮也。” 高亨 注:“业业,高大貌。” 明 夏完淳 《野哭》诗:“駟马騤騤车业业,日高鹅鸛不成列。”

差殊

差错。《旧唐书·崔仁师传》:“ 仁师 后为度支郎中,尝奏支度财物数千言,手不执本, 太宗 怪之,令黄门侍郎 杜正伦 齎本, 仁师 对唱,一无差殊。”

差异;不同。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下》:“ 三代 损益不同,制度名物,容有差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并入解装,则与岛中居无稍差殊,洞房内几榻宛然。”

光有

广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 武王 克 商 ,光有天下。” 杜预 注:“光,大也。”《国语·周语中》:“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 韦昭 注:“光,大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高祖 圣德,光有天下。”

千形万状

各式各样的形状。形容变化多。 明 李东阳 《题枯苍陈氏画》:“﹝画﹞摹拟肖似,而极於变化,千形万状,不可窥测。”

阿育王

梵语。或译作 阿输迦 。意为 无忧王 。为古 印度 名王 旃陀罗笈多 之孙, 宾头沙罗 之子,初奉婆罗门教,后皈依佛教,崇佛教为国教。颁布许多以佛教治国的敕令,刻在山岩或石柱上,并派人到国外传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阿育王 坏七塔,作八万四千塔,最初作大塔,在城南二里餘…… 阿育王 于此作 泥梨城 。”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公元前三世纪中,有 阿育王 信奉佛教,供养僧徒。”

宝塔

[pagoda] 佛教徒所建用以藏佛舍利的塔。因装饰有佛教七宝,故称宝塔。现泛指一种类似多层塔楼的远东建筑,常具有华丽的装饰,典型地在分层处挑出翘曲的屋檐,屋角有向上的翘角

佛法

(1) [Buddhist doctrine]∶佛教的教义

(2) [Power of Buddha]∶佛所具有的法力

怪异

[wonder] 惊异,感到奇怪

但瓦德的朋友们,是都知道他不久便要结婚的,此时见他绝口不提一字,不免有些怪异。——陈衡哲《小雨点》

法身

(1).佛教语。梵语意译。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大般泥洹经·如来性品》:“知如来法身,长存不变易。”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十八:“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他国》:“尝闻佛説,知诸法空,体诸法性,是则以慧眼观法身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一章:“法身者,圣人成道之神明耳。”

(2).指高僧之身。 唐 卢简求 《杭州盐官县海昌院禅门大师塔碑》:“法身魁岸,相好庄严,眉毛紺垂,颅骨圆耸。”

(3).旧指修炼得道之身。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俞氏 则谓跨火不焦,入水不濡,道成之后,法身则然,岂可以血肉之躯投畀水火乎?”《西游补》第十六回:“ 行者 一时难忍,现出大闹天宫三头六臂法身,空中乱打。”

持戒

遵行戒律。《百喻经·毗舍闍鬼喻》:“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禪定,便得离苦,获得道果。”《梁书·文学传下·任孝恭》:“ 孝恭 少从萧寺 云法师 读经论,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篤。” 唐 白居易 《唐江州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碣铭序》:“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见性者,曰 兴果律师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不持戒者,居土臺外。”

满足

[satisfy;meet with;answer] 完全满意于一项欲望、渴念、需要或者要求的实现

满足好奇

上人

(1) [heaven and earth;heaven and the world]∶天上和人间

(2) [a world of difference]∶比喻客观条件迥异,差别极大。亦作“人间天上”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0
纠错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对联大全 舍利子灵光乃众生性德中之妙明本不希奇众生迷性德起惑造业业感差殊遂见灵光有千形万状 阿育王宝塔是诸佛法身内所垂应并非怪异诸佛悟法身持戒修因因行满足始知宝塔遍天上人间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