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对联大全 >> 对联:依宏誓愿建折摄之法门但肯一心持名自尔潜符实相俾四圣六凡同证真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以大慈悲立厌欣之胜行若能初土记质何难顿入寂光导三乘五性齐登净域因兹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依宏誓愿建折摄之法门但肯一心持名自尔潜符实相俾四圣六凡同证真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以大慈悲立厌欣之胜行若能初土记质何难顿入寂光导三乘五性齐登净域因兹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佛教

对联全文

上联:依宏誓愿建折摄之法门但肯一心持名自尔潜符实相俾四圣六凡同证真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下联:以大慈悲立厌欣之胜行若能初土记质何难顿入寂光导三乘五性齐登净域因兹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对联备注:

(印光大师:弥陀联)

参考注释

誓愿

[unyielding desire] 立誓时表示的心愿

法门

[initial approach to become a Buddhist believer] 佛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

一心

(1) [wholeheartedly;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地;专心;一心一意

一心为革命

(2) [of one mind;be at one]∶齐心;同心

万众一心

自尔

(1).从此。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 东江 又西,与 利水 合……名曰 韶石 ,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尔年丰,弥歷一纪。” 宋 苏轼 《上韩枢密书》:“自尔不復通问者,七年於兹矣。”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经七八日,渐觉应验,自尔常服,其功如神。”

(2).犹自然。 唐 张九龄 《感遇》诗之一:“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生意,自尔为佳节。”

潜符

暗中相符。《太平广记》卷一一四引《法苑珠林·释道积》:“又喻檀施不穷,冥运潜符,徵効斯在。”

实相

(1).佛教语。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状态。《法华经·方便品》:“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yi7解·支遁》:“追踪 马鸣 ,躡影 龙树 ;义应法本,不违实相。” 宋 王安石 《寄国清处谦》诗:“我欲相期谈实相, 东林 何必谢 刘 雷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话説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认为实相。”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佛不坏假名而説实相。” 吕澂 《中国佛教源流略讲》第五讲:“实相是佛教的**观。”

(2).真相。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此正 满洲 行政之实相也。”

四圣

(1).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颛顼 、 帝喾 、 帝尧 、 帝舜 。《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昔 黄帝 ,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顓頊 、 帝嚳 、 尧 、 舜 。”

(2).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过》:“ 尧 、 舜 、 禹 、 汤 ,四圣敦仁,允施德音,民安无穷,旅人相望,未同朝乡。”

(3).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伏羲 、 轩辕 ( 黄帝 )、 高辛 ( 帝喾 )、 禹 。《云笈七籤》卷三:“ 伏羲 受图, 轩辕 受符, 高辛 受天经, 夏禹 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於河渚,故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

(4).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周公 、 太公 、 召公 、 史佚 。《大戴礼记·保傅》载, 成王 中立而听朝, 周公 常立于前, 太公 常立于左, 召公 常立于右, 史佚 常立于后。“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5).四位圣明的统治者。指 唐 代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唐 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 玄宗 ,崇极而圮。 河 北悍骄, 河 南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尅,益戍以兵。”

(6).医家称 黄帝 、 岐伯 、 秦越人 ( 扁鹊 )、 张机 为“四圣”。 清 黄元御 著医书有《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等,见《清史稿·艺文志三》。

(7).佛教语。十界中,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界称“四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六凡”。

(8).佛教语。禅林称 阿弥陀佛 、 观世音菩萨 、 大势至菩萨 、 大海众菩萨 为“四圣”。

常故

常规,旧例。《淮南子·氾论训》:“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章炳麟 《程师》:“自 晋 以降,特达之士,虽往往在吏职,然不以其学假借王官,何者,知学校之守,袭蹈常故而已。”

九界

(1).佛教语。谓“十法界”中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九界相对佛界而言,均为迷界。《法华玄义·二上》:“己身他身,微妙寂絶,皆非权非实,而能应於九界之权,一界之实。” 清 龚自珍 《最录三千有门颂》:“佛具佛性,我知之;九界具佛性,我知之;九界具九界性,我知之;佛具九界性,独未之闻。”

(2). 康有为 所谓产生世间诸苦的九种界别。即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业界、乱界、类界和苦界。见《大同书》甲部第六章。

十方

[ten directions] 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

慈悲

[merciful] 谓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中拔救出来,亦泛指慈爱怜悯

顿入

谓顿然领悟。 明 李贽 《复京中友朋书》:“此事虽大,而路径万千,有顿入者,有渐入者。”参见顿悟 ”。

三乘

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五性

(1).人的五种性情。指喜、怒、欲、惧、忧。《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

(2).人的五种性情。指暴、淫、奢、酷、贼。《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 上元夫人 谓帝曰﹞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贼……捨尔五性,反诸柔善。”

(3).人的五种性情。指喜、怒、哀、乐、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4).指仁、义、礼、智、信。 汉 班固 《bai7虎通·情性》:“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明 宋濂 《默斋铭》:“维人之生,内则五性七情,外则三纲六纪。” 清 恽敬 《读<大学>二》:“人之心,五性主之,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

(5).五脏的特性。《汉书·翼奉传》:“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 翼氏 五性:肝性静,静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礼,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坚,坚行义,乙庚主之。肾性智,知行敬,丁壬主之也。”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0
纠错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对联大全 依宏誓愿建折摄之法门但肯一心持名自尔潜符实相俾四圣六凡同证真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以大慈悲立厌欣之胜行若能初土记质何难顿入寂光导三乘五性齐登净域因兹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