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全文
上联:入政事堂,与袁项城不愧两贤,斯世尚多艰,一去一亡天下痛;
下联:结耆英社,偕孙寿州可称二老,彼苍忽垂象,惟南惟北大星沉。
对联备注:
(清-刘庚莲《挽张之洞联》)
参考注释
政事堂
唐 宋 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 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开元 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北宋 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 元丰 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太祖 登 正阳门 ,望城中诸军未有归者,乃脱甲诣政事堂。”
项城
指 袁世凯 。 袁 原籍 河南省项城县 ,故称。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二一:“ 孙中山 先生从 袁 那里出来就对人说:‘今日之 中国 ,惟有交 项城 治理。’”
不愧
[be worthy of the name;prove oneself to be] 无愧于;名副其实
不愧为艺术大师
斯世
此世,今世。《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收止足以言归,汎皓然以容裔,欣环堵以恬娱,免咎悔於斯世。”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生丁斯世,言语道断,为 守常先生 的遗文写了几句,塞责而已。”
天下
(1) [land;whole China under heaven]∶四海之内,全中国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among people;on society]∶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all over the world;whole people]∶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rule;domination]∶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nature;between heaven and earth]∶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耆英社
年高望重者的会社。 宋 刘克庄 《鹊桥仙·林侍郎生日》词:“出 通明殿 入耆英社,谁似侍郎洪福?”参见“ 耆英会 ”。
二老
[father and mother] 对父母双亲的尊称
彼苍
[blue sky;Heaven] 天的代称。《诗·秦风·黄鸟》:“彼苍者天。”苍,天色
幸彼苍默佑。——《广州军务记》
垂象
显示征兆。古人迷信,把某些自然现象附会人事,认为是预示人间祸福吉凶的迹象。《易·繫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唐 丁泽 《龟负图》诗:“天意将垂象,神龟出负图。”《水浒传》第十六回:“ 保正 梦见北斗七星坠在屋脊上;今日我等七人聚义举事,岂不应天垂象!”
大星
(1).星宿中大而亮者。《史记·天官书》:“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 司马贞 索隐引《鸿范五行传》“心之大星,天王也。前星大子;后星庶子。” 唐 韩愈 《东方半明》诗:“东方半明大星没,独有太白配残月。”
(2).喻杰出的人物。 明 何景明 《挽谢中丞》诗:“谁看大星落,天柱使人哀。” 赵朴初 《周总理挽诗》:“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
(3).指启明星。 明 高启 《暂宿行营舟中》诗:“角声未起大星低,夜静寒营独马嘶。”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对联推荐:
对联:佳气充闾倍添春色 英声载路喜得宁馨
佳气充闾倍添春色
英声载路喜得宁馨
(春生子)对联:珠盘玉响翻歌席 金缕衣飘映舞筵
珠盘玉响翻歌席
金缕衣飘映舞筵对联:绿茶三盏星辰醉 黄酒一壶日月眠
绿茶三盏星辰醉
黄酒一壶日月眠对联:波光春滟潋 月夜影玲珑
波光春滟潋
月夜影玲珑对联:夹路浓华千树发; 一渠流水两家分。
夹路浓华千树发;
一渠流水两家分。
(清-金兆燕《春水廊联》;金棕亭博士兆燕江苏扬州黄园趣园)对联:南归载吾道; 东览小诸峰。
南归载吾道;
东览小诸峰。
(清-杨浚《道南祠联》)对联:平安劳远报 消息赖沟通
平安劳远报
消息赖沟通对联:公未道之,公未齐之,当年革面自新,曾仰汾阳威望;
公未道之,公未齐之,当年革面自新,曾仰汾阳威望;
吾安归矣,吾安放矣,此日伤心永诀,难忘召伯恩光。
(清-金满《挽彭玉麟联》)对联:日丽三湘春骀荡 龙腾四水岁峥嵘
日丽三湘春骀荡
龙腾四水岁峥嵘对联:照水花枝湿; 看云画意多。
照水花枝湿;
看云画意多。
(清末近现代初-梁鼎芬《课儿联(其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