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全文
上联:巍巍冠盖日纵横景其美兮景其淑兮景其灵兮晋阳焜耀无双地
下联:混混源泉时潋滟清且涟漪清且直漪清且沦漪山右声名第一区
对联备注:
(刘大鹏题山西太原晋祠)
参考注释
巍巍
[towering;majestic;lofty;imposing] 高大壮观的样子
巍巍乎可畏。——明· 刘基《卖柑者言》
冠盖
(1).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冠,礼帽;盖,车盖。《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 使者冠盖相属於 魏 。” 南朝 梁 沉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自顾虽悴薄,冠盖曜城隅。”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他辛勤十年书剑 洛阳 城,决峥嶸一朝冠盖 长安 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nv2奴数辈,捧一丽人出,僕从煊赫,冠盖甚都。”
(2).指仕宦,贵官。 汉 班固 《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唐 杜甫 《梦李白》诗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顦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因谢絶了这些冠盖,他虽是小官,也懒和他相见。” 叶楚伧 《陶然亭》诗:“疮痍满 京 洛 ,冠盖自翩翩。”
(3).特指使者。《后汉书·章帝纪》:“吾詔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韵》:“开夷逾 汉武 ,平叛跨 周宣 。冠盖通穷域,车书过古埏。” 陈毅 《感事》诗:“国庆十五周,万国冠盖来。”
(4).犹冠族。官宦之家。《后汉书·酷吏传·阳球》:“ 阳球 字 方正 , 渔阳 泉州 人也。家世大姓冠盖。”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顾其言语清楚,宛有冠盖风仪,遂于宾榻中,选士嫁之。”
(5).象帽子样盖着。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纵横
(1) [in length and breadth;lengthwise and sidewise;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竖和横互相交错
众壑纵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犹有曲挺纵横者。
刀戟纵横。——《广东军务记》
(2) [with great ease;freely]∶奔放自如
笔意纵横
(3) [move about freely;overrun]∶奔驰无阻
纵横四海
(4) [unbridled;unscrupulous]∶放肆;无所顾忌
(5) [rival political theories]∶指合纵连横
焜耀
同“ 焜燿 ”。《法苑珠林》卷四一:“又进至一处,见崇臺广厦、玉宇金房,琳琅焜耀,暉彩眩目。”《红楼梦》第liu2四回:“是日,丧仪焜耀,宾客如云。” 清 黄景仁 《尧母庙》诗:“丹陵缅鬱盘,黄云想焜耀。” 宋 王安石 《祭吕侍读文》:“是为世臣,焜耀家邦。”
焜燿:1.明照;照耀。《左传·昭公三年》:“不腆之适,以备内宫,焜燿寡人之望。” 陆德明 释文引 服虔 曰:“焜,明也;燿,明也。” 唐 柳宗元 《为李京兆祭杨凝文》:“冀兹竞爽,焜燿儒林。” 孙中山 《同盟会宣言》:“ 汉 族神灵,久焜燿於四海。”
(2).光辉;辉煌。 唐 独孤及 《送陈兼应辟兼寄高适贾至》诗:“ 贾生 去 洛阳 ,焜燿琳琅资。” 明 方孝孺 《送徐思勉之山东按察司佥事》诗序:“咏歌之士,必有敷扬焜燿以照千古者矣。”
(3).萤火虫的别名。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萤火》:“﹝萤火﹞一名焜燿。”
无双
[alone;unrivalled;matchless;unparalleled] 没有可相比的;独一无二
精妙世无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程艺天下无双。—— 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混混
同“滚滚”。1.指阴阳二气混沌未分、纯朴未散的状态。《史记·太史公自序》:“窾言不听,姦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张守节 正义:“混混者,元气之皃也。”
(2).浑浊。指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亦比喻社会环境的阴暗、肮脏。《文子·上德》:“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 汉 王逸 《九思·伤时》:“时混混兮浇饡,哀当世兮莫知。”
(3).混杂貌。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混混与世相浊,独其心追古人而从之。” 清 黄景仁 《念奴娇·渡江至京口》词:“花月茫茫,鱼龙混混,淘洗英雄处。” 康有为 《秋登越王台》诗:“秋风立马 越王臺 ,混混蛇龙最可哀。”
(4).指无分别、不分明貌。 清 刘大櫆 《吴君墓志铭》:“天混混而无言兮,孰知其以也。”
(5).糊里糊涂,无知无识。 唐 孟棨 《本事诗·嘲戏》:“(询)( 欧阳询 )亦酬之曰:索头连背暖,漫襠畏肚寒。祗缘心混混,所以面团团。” 宋 苏轼 《与范元长书》之八:“先公清德絶识,高文博学,非独今世所无,古人亦罕有能兼者,岂世间混混生死流转之人哉!” 清 俞樾 《右台仙馆笔记·徽人程姓子》:“ 徽 人 程 姓者……生一子,少而痴顡,及长,混混无所知。”
(6).苟且度日。《老残游记》第六回:“像我们这些庸材,只好混混罢了。” 茅盾 《追求》一:“并不是找不到事;我们如果不顾廉耻的话,很可以混混。” 巴金 《电椅集·坠落的路》:“我到 北京 去,也不过随便混混时候罢了。”
(7).无业游民;流氓。《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这 夏十 京城之内也很有几个朋友。无奈同他来往的都是混混一流。”《负曝闲谈》第八回:“回头一问 贾 家的管家,管家説:‘这三个人都是混混。’ 劲斋 方知道是流氓。”《孽海花》第二一回:“当库丁的都是著名混混儿。他们认定一两个王公做靠主,谋得了库缺。”
(8).波浪声。参见“ 混混沌沌 ”。
同“滚滚”。1.水奔流不绝貌。《孟子·离娄下》:“源泉混混,不舍昼夜。”《晋书·傅咸传》:“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 宋 范成大 《四月十日出郊》诗:“涨江混混无声緑,熟麦骚骚有意黄。”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泉混混平吐,清冽鑑人眉宇。”
(2).用以形容连续不断。 汉 扬雄 《法言·问道》:“道若涂,若川,车航混混,不舍昼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裴僕射 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
源泉
[source] 水源,比喻事物的根源
艺术的和心智的源泉
潋滟
(1) [flooding;billowing]∶形容水盈溢
(2) [ripples]∶形容水波荡漾
浟湙潋滟,浮天无岸。——木华《海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湖光潋滟
涟漪
见“ 涟猗 ”。
沦漪
见“ 沦猗 ”。
山右
山的西侧。特指 山西省 。因居 太行山 之右,故称。 清 陆陇其 《答山西范彪西进士书》:“夙闻 山右 辛復元 先生之名,而未见其书。承乏 恒阳 ,幸与 山右 接壤,则又闻先生今之 辛復元 也。”《花月痕》第四回:“ 山右 尤畿疆屏蔽,西北膏腴。”
名第
(1).高第。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三:“﹝ 刘軻 ﹞后乃精於儒学,而肄文章,因策名第,歷任史馆。”
(2).科举考试中式的名次。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听响卜》:“ 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 宋 叶适 《<覆瓿集>序》:“或谓 子长 负絶世笔墨,而区区名第乃不与常人比,故多怒讥,诚然哉?”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榜眼》:“第二第三又皆谓之榜眼,至探花则以年少者为之,不论名第。”
一区
(1).一个区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外如 赤县神州 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足下将谓吾与 墨 不殊,今不辞同有鬼,但不偏守一区,明所当然,使人鬼同谋,幽明并济,亦所以求衷,所以为异耳。”《朱子语类》卷五三:“人君国都如井田样,画为九区,面朝背市,左祖右社,中间一区则君之宫室。”
(2).表数量。指一块田地。 汉 刘向 《说苑·反质》:“ 卫 有五大夫,俱负缶而入井灌韭,终日一区。” 元 刘因 《新晴》诗:“埋盆欲学鱼千里,试地先栽芋一区。” 清 钮琇 《觚賸·杜曲精舍》:“买田一区、屋数楹于 杜曲 。”
(3).表数量。指一所宅院。《后汉书·刘盆子传》:“赐宅人一区,田二顷。” 宋 陈师道 《徐氏闲轩》诗:“君寧平世经三釜,我亦东原有一区。”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恰行过一区道院,几处斋堂。”
(4).一类;一团。 晋 张华 《鹪鹩赋》:“阴阳陶蒸,万品一区。” 宋 胡宏 《胡子知言·疑义》:“今以天理人欲,混为一区,恐未允当。”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对联推荐:
对联:捣练绕银溪看水泻龙江洗弃红尘浊气
捣练绕银溪看水泻龙江洗弃红尘浊气
晴岚铺玉岭听古寺晨钟唤醒黄粱迷津
(云南:楚雄西灵宫,位于鹿城西山,始建于明,清同治六年重建。这里古树参天,风景优美)对联:改革新潮催骏马 振兴大业起鸿图
改革新潮催骏马
振兴大业起鸿图对联:人逢太治无穷乐 月到中秋分外明
人逢太治无穷乐
月到中秋分外明对联:泽兰浸小径; 流水响空山。
泽兰浸小径;
流水响空山。
(清-金兆燕《露香亭联》)对联:敷文教于薄学鞅掌之余不愧为民父母
敷文教于薄学鞅掌之余不愧为民父母
扶正学于坛坫榛芜之日允称吾道干城
(李菁题安徽还古书院干城祠)对联:不舍昼夜浩荡江河奔大海
不舍昼夜浩荡江河奔大海
只争朝夕英雄儿女事长征对联:合匏同牢,宴乐有绪; 驾福乘喜,昏悦宜家。
合匏同牢,宴乐有绪;
驾福乘喜,昏悦宜家。
(清-郑瑞麒《集句联》)对联:海畔骊龙珠复得 天心上兔镜初磨
海畔骊龙珠复得
天心上兔镜初磨对联:群力回天旋子山头青春焕
群力回天旋子山头青春焕
同心播爱母亲河畔幸福长
(马萧萧题四川省苍溪县旋子山天宝顶门柱)对联:问切望闻乃临床真诀 膏丹丸散为除病妙方
问切望闻乃临床真诀
膏丹丸散为除病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