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证一真法界三惑尽而二死亡德超十地 普令九类圣凡五蕴空而六度具道继大雄
对联全文
上联:彻证一真法界三惑尽而二死亡德超十地
下联:普令九类圣凡五蕴空而六度具道继大雄
对联备注:
(印光大师:佛联)
参考注释
法界
佛教语。梵语意译。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华严经·十通品》:“入於真法界,实亦无所入。” 宋 范成大 《再次喜雨诗韵以表随车之应》:“一念故应周法界,万神元不隔明庭。”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夫此圆成实自性云者,或称真如,或称法界,或称涅槃。”
三惑
(1).指酒、色、财三种惑人之物。《后汉书·杨震传赞》:“ 震 畏四知, 秉 去三惑。”《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 唐 许浑 《金谷园》诗:“三惑沉身是此园,古藤荒草野禽喧。”参见“ 三不惑 ”。
(2).佛教天台宗所说的三种妄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法苑珠林》卷十:“居兹三惑,示画篋之非真;出彼四门,厌浮云之易灭。” 明 徐復祚 《一文钱》第六出:“立三观、破三惑,成三德,捐思絶议,自证菩提。”
死亡
十地
梵语意译。或译为“十住”。佛家谓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境界。大乘菩萨十地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附答问》:“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阶, 释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清 吴伟业 《庚戌梅信日雨过邓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还元阁》诗:“自居十地庄严上,道出三峰玄要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华严经》的思想,后来又有所开展,所谓‘十地’本是由之达到成佛的思想。”参阅《华严经》卷二三、《成唯识论》卷九。
五蕴
[skandhas] 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刹那变化的成分,由这五种成分的暂时结合而形成了个我
六度
(1).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淮南子·时则训》:“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準,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準者,所以準万物也;规者,所以员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
(2).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槃(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精虑(禅定)、智慧(般若)。 南朝 梁 王屮 《头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於有,则高谢四流,推之於无,则俯弘六度。” 唐 姚合 《赠王山人》诗:“既能施六度,了悟达双林。” 清 钱谦益 《陆孟凫墓志铭》:“方外之友 石林源 公合掌太息曰:君儒者也,于吾师之六度有合焉。”
具道
备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 德宗 以问 炎 , 炎 具道所以。”
大雄
(1).梵文Mahavīra(摩诃毗罗)的意译。原为古 印度 耆那教对其教主的尊称。佛教亦用为 释迦牟尼 的尊号。《法华经·从地踊出品》:“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 唐 王勃 《<梓州慧义寺碑铭>序》:“仁义沸腾,则 大雄 拯横流之弊。”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大雄 涅槃,不闻转世。”
(2).称大智大勇的人。 清 唐甄 《潜书·明鉴》:“有大雄以倡之,则长智增勇,撼山沸河,数百年厚建之社稷,如椎卵矣。”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对联推荐:
对联:扶危须正学; 娱老得佳儿。
扶危须正学;
娱老得佳儿。
(清末近现代初-梁鼎芬《课儿联(其四五三)》)对联:常为诸佛所护念 当净其意如虚空
常为诸佛所护念
当净其意如虚空对联:开畦剪棘 灌圃浇蔬
开畦剪棘
灌圃浇蔬对联:三八宏图展 九州春意浓
三八宏图展
九州春意浓对联:猪肥牛壮家家乐 燕舞莺歌处处春
猪肥牛壮家家乐
燕舞莺歌处处春对联:死事念诸君,尚落得一席名山,千秋俎豆;
死事念诸君,尚落得一席名山,千秋俎豆;
封侯嗤我辈,倒不如杖游南岳,钓隐西湖。
(清-李鹤章《昭忠祠联》;李鸿章题江苏无锡昭忠祠)对联:江山千载美 祖国万年春
江山千载美
祖国万年春对联:爱自然即爱生命 美环境更美心灵
爱自然即爱生命
美环境更美心灵
(马萧萧赠环保家庭)对联:两贤治泰遗迹尚存 一变至鲁宣额自在
两贤治泰遗迹尚存
一变至鲁宣额自在
(金焕丰题韩国武城书院)对联:靠著这个山,看你脚根那里放;
靠著这个山,看你脚根那里放;
望见那湾水,知他源头何处来。
(清-浑融和尚《佛堂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