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对联大全 >> 对联:相违百里外行程,君住清溪,我住苕溪,每怅离群难接武; 回溯卅年前乡举,秋风有试,春风再试,岂今多半去修文。

相违百里外行程,君住清溪,我住苕溪,每怅离群难接武; 回溯卅年前乡举,秋风有试,春风再试,岂今多半去修文。

挽联名人名家

对联全文

上联:相违百里外行程,君住清溪,我住苕溪,每怅离群难接武;
下联:回溯卅年前乡举,秋风有试,春风再试,岂今多半去修文。

对联备注:

(清-朱廷燮《挽卢景昌联》)

参考注释

相违

(1).互相避开。《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淖于前,乃皆左右相违於淖。”

(2).彼此违背。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世与我而相违,復驾言兮焉求?” 宋 苏轼 《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直知难共语,不是故相违。”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然泛览古人日记,实与此道相违。”

百里

(1).一百里。谓距离甚远。《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诗·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宋 苏轼 《明君可与为忠言赋》:“心苟无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将或锡之十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始服 永公 ‘熟虑其后’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时诸侯封地范围。《孟子·万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后用以称诸侯国。参见“ 百里之命 ”。

(3).亦谓地小。《孟子·公孙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4).古时一县所辖之地。因以为县的代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大率方百里。” 汉 蔡邕 《太尉陈公赞》:“公在百里,有西产之惠,赐命方伯,分 陕 餘庆。” 晋 陶潜 《酬丁柴桑》诗:“秉直司聪,惠于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员外启》:“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驰芳於墨綬。”

(5).借指县令。《后汉书·循吏传·仇览》:“ 涣 ( 王涣 )谢遣曰:‘枳棘非鸞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李贤 注:“时 涣 为县令,故自称百里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帝( 明帝 )欲试以百里, 慰祖 辞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词》序:“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庶乎污莱尽闢矣。”

(6).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刀三,寳剑六。寳剑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复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见《孟子·万章上》。

外行

(1) [philistine;ignoramus]∶对知识的某一专门领域无所知的人

(2) [layman;greenhorn]∶不属于某专业或不专于某门知识或艺术的人

(3) [one who is out of one's line]∶本业称不属于本业的人为“外行”

(4) [lay;unprofessional]∶非专业性的

苕溪

水名。有二源:出 浙江 天目山 之南者为 东苕 ,出 天目山 之北者为 西苕 。两溪合流,由 小梅 、 大浅 两湖口注入 太湖 。夹岸多苕,秋后花飘水上如飞雪,故名。 唐 罗隐 《寄第五尊师》诗:“ 苕溪 烟月久因循野鹤衣製独茧纶。” 宋 苏轼 《泛舟城南会者五人》诗:“试选 苕溪 最深处,仍呼我辈不羈人。” 宋 张元干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唤取 謫仙 平章看,过 苕溪 ,尚许垂纶否。”

离群

(1) [live alone;withdrawn]∶离开同伴;心性内向

他没有离群或冷漠的性格

(2) [shut-in]∶倾向于避免社交

自绝于社会的离群的男人

接武

(1).步履相接。谓小步前进。《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郑玄 注:“武,迹也。亦相接,谓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将曙天,诸生接武 杏坛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辞·大招》:“二八接武,投诗赋只。” 朱熹 集注:“接,连也。武,迹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览渊博者,旷代而时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书·李谐传》:“异人相趋于絳闕,鸿生接武于儒馆。”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当今朝号得人,国称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传》:“当时冒进之徒,争援 刘 齐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亲近;接近。 唐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锺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诗:“外庭时接武,广陌更连鑣。”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与僚寀行坐不相离,未尝得伸悃愊,虽日夕接武,犹隔阔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后相接;继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新唐书·上官仪传》:“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龙,簉羽鵷鷺,岂 雍州 判佐比乎?” 马宗霍 《书林藻鉴》:“ 唐 代书家之盛,不减于 晋 ,因由接武六朝,家传世习,自易为工。”

回溯

[recall;look back upon;trace] 上溯,向上推导

这种鱼有回溯的习惯

乡举

(1).由乡里选拔人才。《管子·八观》:“论贤不乡举,则士不及行。”《汉书·杜周传》:“必乡举求窈窕,不问华色,所以助德理内也。” 颜师古 注:“乡举者,博问乡里而举之也。”

(2).乡贡、乡试中式。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苏大璋》:“ 三山 苏大璋 顒之 ,治《易》有声。戊午乡举,梦为第十一人。” 元 施惠 《幽闺记·书帏自叹》:“十年映雪囊萤,苦学干禄,幸首获州庠乡举。”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康祺 于 同治 六年乡举后,以貲为刑部员外郎,十年成进士。”

秋风

[autumn wind] 秋天的风

春风

(1) [spring breeze]∶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with smile]∶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多半

(1) [the greater part]∶超过一半或超过半数;大半;大部分

戏票多半都发出去了,就这几张了

(2) [most probably]∶大概;很可能

他多半不来了

修文

(1).采取措施加强文治,主要指修治典章制度,提倡礼乐教化等。《国语·周语上》:“有不享则修文。” 韦昭 注:“文,典法也。” 唐 杜甫 《客堂》诗:“修文庙算正,献可天衢直。” 明 尹耕 《秋兴》诗:“不应干羽修文日,岁岁三关有战场。”参见“ 修文偃武 ”。

(2).旧以“修文郎”称阴曹掌著作之官,故以“修文”指文人之死。 唐 杜甫 《哭李常侍峄》诗之一:“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挽文教授诗》:“ 闽 人 翁 某一联云:‘地下修文同父子,人间读史各君臣。’独为絶唱。” 清 陈珮 《哭程夫人》诗:“修文应是才人尽,徵到 姮娥 旧侍书。”参见“ 修文郎 ”。

注释是词典网系统生成,仅供参考!

0
纠错

对联推荐: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对联大全 相违百里外行程,君住清溪,我住苕溪,每怅离群难接武; 回溯卅年前乡举,秋风有试,春风再试,岂今多半去修文。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