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尚书母太淑人原文
少壮闻忠教,生平阅险夷。篆烟长寂寞,驺从任驱驰。
尘俗浑无染,湖山每自怡。
儒冠惭佛学,列妇胜男儿。
诗词问答
问:挽李尚书母太淑人的作者是谁?答:黄榦
问:挽李尚书母太淑人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黄榦的名句有哪些?答:黄榦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少壮
年轻力壮;年富力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生平
(1) 人的整个生活过程,一生
作者生平事迹
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清· 袁枚《祭妹文》
(2) 有生以来
生平最大的安慰是得到人们的信任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险夷
(1).崎岖与平坦。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晡至 林虑山 ,横峙天西,如城壁相衔,争雄角鋭,泼黛凝青,而高下险夷不一。”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马鞍山》:“洞仅一斗室, 庞洞 颇深邃,悬崖陡絶,岂以两地险夷略肖二子心术?”
(2).艰难与顺利。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何以祝之,祝公之福,险夷不渝,保是宠禄。” 宋 苏轼 《父池赠太师追封温国公》:“躬蹈险夷之节,庶几 颜 閔 之行。” * 《送蓬仙兄返里有感》诗之一:“险夷不变应嚐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篆烟
盘香的烟缕。 宋 高观国 《御街行·赋帘》词:“鶯声似隔,篆烟微度,爱横影参差满。”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风裊篆烟不捲帘,雨打梨花深闭门。”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之二八:“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 闻一多 《剑匣》诗:“那炉上炷着袅袅的篆烟,许只可用半透明的猫儿眼刻着。”
寂寞
(1) 冷清孤单;清静
寂寞难耐
(2) 静寂无声
驺从
古代贵族、官员出行时的骑马侍从
驱驰
(1) 策马快奔
军中不得驱驰
(2) 尽力奔走效劳
逐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3) 驱使
驱驰毡裘之长。——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尘俗
(1) 流俗
一扫文坛尘俗
(2) 尘世
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
无染
佛教语。谓性本洁净,无沾污垢。 晋 道安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序》:“从始发意,逮一切智曲成决,著八地无染,谓之智也。” 唐 刘禹锡 《送慧则法师上都因呈广宣上人》诗引:“以为尽妙理者莫如法门,变凡夫者莫如佛土,悟无染者莫如散花。” 唐 张祜 《题赠志凝上人》诗:“悟色身无染,观空事不生。”
湖山
(1).湖水与山峦。 唐 元稹 《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诗:“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 唐 杜牧 《江楼晚望》诗:“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 宋 曾巩 《归老桥记》:“虽欲遗章綬之荣,从湖山之乐,余知未能遂其好也。” 元 赵孟頫 《钱塘怀古》诗:“湖山靡靡今犹在,江水悠悠只自流。” 林之夏 《生日同泛西湖》诗之一:“ 林逋 、 苏軾 俱名世,指点湖山感慨深。”
(2).特指用太湖石堆迭成的假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倚湖山梦绕,对垂杨风裊。”
自怡
自乐;自娱。 唐 张九龄 《夏日奉使南海在道中作》诗:“行李岂无苦,而我方自怡。” 明 邓雅 《偶题》诗:“阿女顾予哂,予心还自怡。”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藏书》者何?言此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书》也。” 清 戴震 《沉处士戴笠图题咏》序:“夫儒者於平生之遇,率目为适然,独孜孜不怠,以学自怡,竟老而不劵。”
儒冠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邓生 ﹞詬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 长干 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
佛学
佛教的学问。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下:“始 晋 初为佛学者皆从其师姓,如 支遁 本姓 关 ,从 支谦 学,故为 支道安 。”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一无紧要居士,能以几句閒言语,能使天下人尽弃妻子功名,以从事於佛学乎?” 孟祥才 《梁启超传》二:“ 康有为 的教学内容,不是当时通行的‘四书’‘五经’、陈腐八股,而是以 孔 学、佛学、 宋 明 理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 中国 佛学是随着由 印度 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
男儿
(1) 男子汉
男儿有泪不轻弹
(2) 指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