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原文
妙域三时殿,香岩七宝宫。金绳先界道,玉柄即谈空。
喻筏知何极,传灯竟不穷。
弥天高义远,初地胜因通。
理诣归一处,心行不二中。
有无双惑遣,真俗两缘同。
摘叶疑焚翠,投花若散红。
网珠遥映日,檐铎近吟风。
定沼寒光素,禅枝暝色葱。
愿随方便力,长冀释尘笼。
诗词问答
问: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的作者是谁?答:武三思
问: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武三思的名句有哪些?答:武三思名句大全
武三思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书法欣赏
全唐诗:卷80_8
参考注释
三时殿
佛经中称 净饭王 为太子筑暖殿以拟隆冬,凉殿以拟夏暑,中殿以拟春秋,合称“三时殿”。见《佛本行集经·捔术争婚品》。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序》:“製三时之殿,耸四柱之臺。虽 汉后 望神之宫, 轩辕 待仙之观,曾何足拟。”
七宝
(1).佛教语。七种珍宝。佛经中说法不一,如:《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碯、真珠、玫瑰为七宝;《无量寿经》以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为七宝;《大阿弥陀经》以黄金、白银、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砗磲为七宝;《恒水经》以白银、黄金、珊瑚、白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为七宝。
(2).佛教语。七种王者之宝。《轮王七宝经》:“其王出时有七宝现。何等为七?所谓轮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摩尼宝、女宝。如是七宝随王出现。” 唐 寒山 《诗》之二六一:“我见转轮王,千子常围绕。十善化四天,庄严多七宝。”《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太后又自加号 金轮 圣神皇帝 ,置七宝於廷:曰金轮宝、曰白象宝、曰女宝、曰马宝、曰珠宝、曰主兵臣宝、曰主藏臣宝,率大朝会则陈之。”
(3).泛指多种宝物。《西京杂记》卷三:“有琴长六尺,安十三絃,二十六徽,皆用七宝饰之,铭曰‘璠璵之乐’。” 唐 李峤 《床》诗:“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宝粧。”《宋史·舆服志一》:“ 东都 旧制,輦饰以玉,裙网用七宝,而滴子用真珠。”
(4).用以形容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西京杂记》卷二:“ 武帝 为七宝牀。”《隋书·高祖纪下》:“己卯,突厥遣使献七宝盌。”《隋唐演义》第八二回:“ 玄宗 命设七宝文几於御座之旁。” 叶玉森 《印度故宫词》:“箕踞曾瞻七宝冠,笙歌更逐群魔舞。”
(5).比喻卓异杰出的人物。 唐 黄滔 《南海韦尚书》:“伏惟尚书,象外三山,人间七宝,体天地方圆之製,法阴阳昇伏之机。”
(6).指七种特殊的功用。《小五义》第二六回:“皆因他(指‘七宝刀’)有‘四絶’‘三益’之妙:一决胜负,二防贼盗,三诛刺客,四避神邪,谓之四絶;切金、断玉、吹毛髮,谓之三益……这‘四絶’‘三益’,俗呼谓之‘七宝’。”
(7).称以各种佐料合成之物。参见“ 七宝茶 ”、“ 七宝五味粥 ”、“ 七宝羹 ”。
金绳
(1).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1)用以编连策书。《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禪,玉牒金绳。”《旧唐书·礼仪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2)用于一般拴束。 唐 韩愈 《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2).佛经谓 离垢国 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王琦 注引《法华经》:“国名 离垢 ,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证果》:“看金绳宝筏相招,何须虑永劫沉身不可捞。” 清 吴伟业 《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嵐光浮翠黛,塔势界金绳。”
(3).借指地平线。 唐 刘长卿 《龙门八咏·退公龛》:“閒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 康有为 《八月十四夜香港观灯》诗:“空濛海月上金绳,又看秋宵 香港 灯。”
界道
(1).划为一道疆界。《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李善 注:“谓为道疆界也。”
(2).指行格。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宋 亳 间有织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栏、朱丝栏,又有茧纸。”
玉柄
(1).器物玉质的把柄。《晋书·王衍传》:“﹝ 衍 ﹞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南史·张讥传》:“ 后主 在东宫,集官僚置宴,时造玉柄麈尾新成。 后主 亲执之曰:‘当今虽復多士如林,至於堪捉此者,独 张讥 耳。’即手授 讥 。”
(2).泛指器物精美的把柄。 唐 司空曙 《早夏寄元校书》诗:“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此指扇柄。
(3).指麈尾。 唐 李白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诗之二:“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王琦 注:“玉柄谓麈尾。” 唐 李山甫 《山中答刘书记寓怀》诗:“笔头指金波,座上横玉柄。”
(4).指手臂。 唐 皮日休 《卧疾感春寄鲁望》诗:“乌皮几上困腾腾,玉柄清羸媿不能。”
(5).古代文士谈论时,常执拂尘,因以指文士。 唐 温庭筠 《谢公墅歌》:“四座无喧梧竹静,金蝉玉柄俱支颐。”
谈空
(1).清谈。指 魏 晋 时期崇尚 老庄 ,空谈玄理的一种风气。 南朝 梁 陶弘景 《题所居壁》诗:“ 夷甫 任散诞, 平叔 坐谈空。”《旧唐书·魏元忠传》:“臣尝读 魏 晋 史,每鄙 何晏 、 王衍 终日谈空。”
(2).谈论佛教义理。空,佛教以诸法无实性谓空,与“有”相对。此泛指佛理。 唐 孟浩然 《游明禅师西山兰若》诗:“谈空对樵叟,授法与山精。” 唐 高适 《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诗:“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 孙钦善 校注:“佛家谓诸法无实性曰空。”
何极
(1).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穷尽、终极。《楚辞·九辩》:“中瞀乱兮迷惑,私自怜兮何极?” 晋 潘岳 《寡妇赋》:“仰皇穹兮叹息,私自怜兮何极?”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士感知己,怀此何极?”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是出于。 唐 韩愈 《奏汴州得嘉禾嘉瓜状》:“感自皇恩,微茎何极於造化;亲逢嘉瑞,小臣喜遇於休明。”
传灯
亦作“ 传鐙 ”。1.佛家指传法。佛法犹如明灯,能破除迷暗,故称。 唐 崔顥 《赠怀一上人》诗:“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 唐 刘禹锡 《送僧元暠南游》诗:“传鐙已悟无为理,濡露犹怀罔极情。” 五代 李中 《贻毘陵正勤禅院奉长老》诗:“愿作传灯者,忘言学浄名。” 清 薛雪 《一瓢诗话》:“ 杜 诗云:‘毫髮无遗恨,波澜独老成’,最为诗家传灯衣鉢。”
(2).指佛像前或人将死时脚后的长明灯。 唐 杜甫 《望牛头寺》诗:“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仇兆鳌 注:“ 赵 曰:‘此长明灯也,借传灯言之。’”《红楼梦》第十四回:“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 阎君 ,拘都鬼,延请 地藏王 ,开金桥,引幢旛。” 王闿运 《衡州西禅寺碑》:“见传灯之欲灭,感大宅之先坏。”
不穷
(1).无穷尽;无终极。《老子》:“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惟工匠之多端,固万变之不穷。” 宋 曾巩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其仁与义,磊磊然横天地冠古今不穷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愈出愈幻,不穷於术。”
(2).不陷于困境。《孙子·地形》:“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梅尧臣 注:“无所不知,则动不迷暗,举不困穷也。”《孔子家语·三恕》:“今欲身亦不穷,道亦不隐,为之有道乎!”
(3).不停止。《礼记·儒行》:“博学而不穷,篤行而不倦。” 郑玄 注:“不穷,不止也。”
(4).远离或排斥不肖之人。《逸周书·常训》:“丑明乃乐义,乐义乃至上,上贤而不穷。” 孔晁 注:“穷谓不肖之人。”
弥天
满天;漫天
弥天大祸
高义
指高尚的品德或崇高的正义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初地
(1).佛教语。谓修行过程十个阶位中的第一阶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乾慧地”为“初地”;大乘菩萨“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华严经·十地品》:“今明初地义,但以略解説……是初菩萨地,名之为欢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出家修学,深究妙理,位登初地。”
(2).佛教寺院。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竹逕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清 康基田 《登焦山》诗:“人从初地入,峰到上方尊。”
胜因
佛教语。善因。 隋 智顗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序》:“止是禪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 唐 岑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论》:“佛於鬼神为近,端诚诵经者,自当留胜因矣。”
理诣
谓理政的见识。《晋书·慕容儁载记》:“沉毅好断,理诣无幽。”《北史·甄琛传》:“所著文章,鄙碎无大体,时有理诣。”
归一
亦作“ 归壹 ”。1.统一;一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致化归一,分教斯五。” 宋 苏轼 《申省乞罢详定役法状》:“所贵议论归一。” 宋 叶适 《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及 董仲舒 稍推明之,与人主意合,则杂家异学始絀,而归壹於 孔 氏矣。”《元代白话碑集录》附录一《重编百丈清规圣旨》:“教 大龙翔集庆寺 笑隐长老 为头,拣选有本事的和尚,好生校正归一者。”
(2).犹规矩。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一折:“我怎生不归一?我是第一个归一的人。”
心行
(1).谓心施仁德而不表露于外。《管子·形势》:“见与之交,几於不亲;见哀之役,於不结;见施之德,几於不报;四方所归,心行者也。” 尹知章 注:“心行而不见,则四方归之。”《管子·形势解》:“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
(2).佛教语。变动不居之心。心以流行于事相为作用,故称。《法华经·方便品》:“佛知彼心行,故为説大乘。” 唐 白居易 《爱咏》诗:“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归依向一乘。坐倚绳牀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3).犹品行。《北史·祖珽传》:“ 孝徵 心行虽薄,奇略出人,缓急真可冯仗。”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二:“ 仁皇帝 每曰‘某心行不佳’,后竟除平章事,盖 仁皇帝 盛德大度,不念旧恶故也。”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人物不撑达,服色儘奢华,心行更姦猾。”
不二
(1)
没有两样,一致和相同的
君令不二
(2)
专一,不变心
对革命坚贞不二
有无
亦作“ 有亡 ”。1.有或无。《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臣 楚国 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餘年,时从出游,游於后园,览於有无,然犹未能徧覩也。” 李善 注:“览於有无,谓或有所见,或復无也。” 汉 扬雄 《羽猎赋》:“驰弋乎神明之囿,览观乎羣臣之有亡。” 唐 贾岛 《送僧》诗:“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个不难,只取牢城营文册一查,便见有无。”
(2).指家计的丰或薄。《礼记·檀弓上》:“ 子游 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恶乎齐?’” 陆德明 释文:“有亡……一音无。” 孔颖达 疏:“亡,无也。言各随其家计丰薄有无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与宗族同其有亡。”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
(3).指有馀与不足。《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孙星衍 疏:“有为有餘,无为不足也。”按,《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韩愈 《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宋 苏轼 《过云龙山人张天骥》诗:“墟里通有无,垣墙任摧倒。”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的向深山中村庄走去,同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韩愈 《处士卢君墓志铭》:“其弟 浑 ,以家有无,葬以车一乘於 龙门山 先人兆。” 宋 曾巩 《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其丧父也,以家之有无葬,故葬不缓。”
(5).古代哲学范畴。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无,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几神之区;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
真俗
佛教语。因缘所生之事理曰俗,不生不灭之理性曰真。出世为真,入世曰俗,即出家在家之意。 宋 王安石 《全椒张公有诗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怅然有感》诗:“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絶弦。”
映日
(1).指阳光。《文选·潘岳<射雉赋>》:“忌上风之餮切,畏映日之儻朗。” 徐爰 注:“言其忌声而畏光也。”
(2).映照着日光。 南朝 齐 谢朓 《秋竹曲》:“从风既裊裊,映日颇离离。”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江 南 徐鉉 善小篆,映日视之,书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曲折处亦无偏侧。”
檐铎
即檐马。 宋 吕本中 《紫微诗话》:“﹝ 东莱公 ﹞ 崇寧 中閒居 符离 ,尝步至村寺,作诗赠僧云:‘柳外阴中檐鐸鸣,老僧拄杖出门行。’” 宋 陆游 《夏日昼寝梦游绝句》:“桐阴清润雨餘天,檐鐸摇风破昼眠。”参见“ 檐马 ”。
即檐马。 宋 朱熹 《秀野刘丈寄示南昌诸诗和此》之一:“山楹雨罢珠帘卷,簷鐸风惊玉佩鸣。” 明 常楼居 《娇莺儿·秋怀》曲之二:“疎灯寒照,纱笼牕月皎,风露响簷鐸。”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雕鏤工细,窗栏簷鐸,层层周密,内设佛像。”参见“ 簷马 ”。
吟风
(1).谓在风中有节奏地作响。 唐 杨巨源 《红线传》:“忽闻晓角吟风,一叶坠落,惊而起问,即 红綫 迴矣。” 清 纳兰性德 《金山赋》:“珍卉含葩而笑露,虬枝接叶而吟风。” 清 李伯元 《南亭笔记》卷十一:“窗纸吟风,奇寒彻骨。”
(2).咏风。以风为题材作诗。 杜甫 《雨》诗“风扉掩不定” 仇兆鳌 注引 清 黄生 曰:“ 杜 诗吟风之句,如‘风扉掩不定’,‘风幔不依楼’,‘风帘自上钩’,‘寒声风动帘’,‘风连西极动’,‘风前竹逕斜’,皆画风手也。”
光素
光辉皓白。 唐 欧阳詹 《赋得秋河曙耿耿送郭秀才赴举杂言》诗:“皑皑积光素,耿耿横虚碧。”
禅枝
寺庙禅堂周围的树木。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药树永繁稠,禪枝詎凋槭。” 唐 孟浩然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寺以诗寄之》:“石镜山精怯,禪枝怖鸽栖。” 唐 杜甫 《游修觉寺》诗:“禪枝宿众鸟,漂转暮归愁。”
暝色
暮色;夜色。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唐 杜甫 《光禄坂行》:“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 茅盾 《子夜》一:“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 浦东 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
随方
(1).依据情势。《南史·恩倖传论》:“若夫竭忠尽节,仕子恒图,随方致用,明君盛典,旧非本旧,因新以成旧者也。”《新唐书·张献诚传》:“ 献诚 喜功名,为政宽裕,有机略,随方制变,而简廉不逮於文。”《明史·耿炳文传》:“ 炳文 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餘。”
(2).谓按原方位。《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三年》:“ 仲礼 竟无一言,诸军乃随方各散。” 胡三省 注:“言诸军各随所来之方散去也。”
(3).不拘何方;任何方面。 宋 秦观 《次韵子由召伯埭见别》之二:“到处故应山作主,随方还有月为朋。”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问以经语,随方应对,歷歷无误。”
尘笼
谓尘世的羁束。 唐 李栖筠 《张公洞》诗:“我本道门子,愿言出尘笼。” 宋 苏舜钦 《宿终南山下百塔院》诗:“驱马山前访古踪,僧居萧洒隔尘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