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峡原文
未定还家乐,仍思去国情。猿枝楼阁影,龙府佩环声。
水漩欹斜碧,山摇突兀晴。
分明昨夜梦,百丈峡中行。
诗词问答
问:梦峡的作者是谁?答:苏泂
问:梦峡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泂的名句有哪些?答:苏泂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未定
尚未确定
行期未定
还家
(1).回家。《后汉书·臧洪传》:“ 中平 末,弃官还家,太守 张超 请为功曹。”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闕短,指日亲晨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行至 汴梁 中牟 地方,有个族人在那里做主簿,打点去与他寻些盘费还家。”
(2).归还农家。 陈残云 《南大门风光·河畔飘起红旗》:“土改的锣鼓声,和贫苦农民‘土改还家’的欢笑声,震荡了 深圳 南岸劳苦者的心声,有些人回到家乡,分到了土地,安居乐业搞生产。”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咱们挖地主财宝是要咱们的血汗帐,是财宝还家。”
(3).指把农作物收获回来。 刘澍德 《拔旗》:“附带还有一条:注意不要抛撒,保证颗粒还家。”
国情
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现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楼阁
泛指楼房。阁,架空的楼。《后汉书·吕强传》:“造起馆舍,凡有万数,楼阁连接,丹青素堊,雕刻之饰,不可单言。”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楼阁玲瓏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西游记》第三六回:“幸得那壁厢有楼阁不远,想必是庵观寺院,我们都到那里借宿一宵。”
佩环
玉制的环形佩饰物
如鸣佩环。——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欹斜
歪斜不正。 汉 陆贾 《新语·怀虑》:“ 管仲 相 桓公 ,詘节事君,专心一意,身无境外之交,心无欹斜之虑,正其国如制天下。” 唐 高适 《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喙,亦从乌帽自欹斜。” 宋 苏辙 《再赋葺居》之三:“南北高堂本富家,百年梁柱半欹斜。” 清 纳兰性德 《锦堂春·秋海棠》词:“夜来微雨西风里,无力任欹斜。” 朱自清 《儿女》:“桌子上是饭粒呀,汤汁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
突兀
(1) 突然变化的
平原过去了,面前山峦世界突兀而起
(2) 高耸的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突兀而已。——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苍然突兀。——明· 顾炎武《复庵记》
突兀的山石
(3) 突然
事情来得这么突兀,使她不知所措
(4) 出乎意料
分明
(1) 清楚(明白)状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简单明了地
这分明不对
(3) 清楚地划开界限
昨夜
(1).昨天夜里。 南朝 宋 鲍照 《上浔阳还都道中》诗:“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 芦洲 。” 前蜀 毛文锡 《醉花间》词之一:“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 巴金 《探索集·长崎的梦》:“昨夜,我梦见我在 长崎 。”
(2).日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夫人与 郑恆 亲。虽然昨夜见许,未足取信。”
百丈
(1).极言高、深或远。 汉 枚乘 《七发》:“上有千仞之峯,下临百丈之谿。” 南朝 梁 沉约 《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唐 韩愈 《次同冠峡》诗:“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北史·西域传·小月氏国》:“其( 小月氏国 )城东十里,有佛塔,周三百五十步,高八十丈……所谓百丈佛图也。”
(2).牵船的篾缆。《宋书·朱超石传》:“时军人缘 河 南岸,牵百丈, 河 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为虏所杀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诗之一:“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瀨船。”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百丈》:“ 杜 诗舟行多用百丈,问之 蜀 人,云,水峻岸石又多廉稜……故劈竹为大瓣,以麻索连贯其际,以为牵具,是名‘百丈’。”《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从此一路都是上水,除非大顺风,方使得布帆,风略小些,便要扯着百丈。你道怎么叫做百丈?原来就是縴子。” 清 黄遵宪 《下水船歌》:“百丈横牵上瀨舟,三朝三暮见 黄牛 。”
(3).借指井绳。 唐 杜甫 《铜瓶》诗:“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4). 唐 代名僧 怀海 ,住 洪州 百丈山 ,因以为号,称“百丈禅师”。参阅《景德传灯录·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中行
(1).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2).泛指中庸之道。 清 姚鼐 《方侍庐先生墓志铭》:“先生默默,独守中行。”
(3).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篤,人之中行也。”
(1).中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侯 作三行以御 狄 , 荀林父 将中行。”《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范蠡 在中行,左手提鼓,右手操枹而鼓之。”参见“ 三行 ”。
(2).中列。《吴子·励士》:“於是 武侯 设坐庙廷,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减。”
(3). 唐 宋 时,尚书省分六部为三行。以兵、吏及左右司为“前行”,刑、户为“中行”,工、礼为“后行”。见 宋 王溥 《唐会要·尚书省诸司上》。
(4).复姓。 汉 有 中行说 。见《史记·匈奴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