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皇帝挽词二首原文
朔驾虞巡陟,南沿禹会幽。诒谋开上圣,多事酌鸿猷。
道妙仙心廓,文昭帝作优。
秋风旧汾水,海岱忽藏舟。
诗词问答
问:徽宗皇帝挽词二首的作者是谁?答:苏籀
问:徽宗皇帝挽词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籀的名句有哪些?答:苏籀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诒谋
犹诒燕。 唐 李德裕 《<黠戛斯朝贡图传>序》:“臣伏思 太宗 往日之惧,致我 唐 百代之隆,则圣祖詒谋,可谓深矣。” 元 袁桷 《册皇太子贺皇太后表》:“承天正位,詒谋啟於重闈;諏日扬廷,涣号昭於宝册。”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 世祖 入关,始严天泽之分,裁抑诸王骄蹇之习,遂壹寰宇,詒谋至今矣。”
上圣
(1).犹至圣。指德智超群的人。《墨子·公孟》:“昔者,圣王之列也:上圣立为天子,其次立为卿大夫。”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夫此十一君者,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於凡人乎?” 宋 王安石 《杂咏》之二:“变生父子间,上圣不能谋。”
(2).称天神。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二折:“只望上圣可怜见,与小人些寿岁咱。”
(3).犹前圣。指前代的帝王与圣贤。《晋书·干宝传》:“ 宣皇帝 廓定四海, 武皇帝 受禪於 魏 ,至德大勋,等踪上圣。”《旧唐书·经籍志上》:“先王有闕典,上圣有遗事。”
多事
(1) 事故或事变多的
多事之秋
(2) 干涉别人的事
你不必多他的事
(3) 做多余的或不应该做的事
他总爱多事
鸿猷
(1).鸿业;大业。 南朝 宋 谢庄 《求贤表》:“臣生属亨路,身渐鸿猷。” 唐肃宗 《命有司举行郊庙大礼诏》:“朕获嗣鸿猷,敢志虔敬。” 清 蒲松龄 《拟上谕纂修<实录>告成群臣进表》:“伏以圣孝开天,燕翼纪千秋之烈;王謨尊祖,鸿猷垂百代之书。”
(2).深远的谋划。 明 张居正 《答楚抚院王见峰书》:“顷者,陵工告竣,仰仗鸿猷,费省工坚,功高赏薄,尚当有待也。”
道妙
(1).佛教或道教学说的精义、经典。 唐 韦应物 《春月观省属城始憩东西林精舍》诗:“道妙苟为得,出处理无偏。” 宋 真德秀 《送汤伯纪归安仁》诗:“正须澄心愿,乃许窥道妙。” 清 陈确 《黄山道士韩养元师弟传》:“ 尊觉 虽少年,而勤思道妙,甘淡泊。”
(2).指文章。 唐 韩愈 《记梦》诗:“夜梦神官与我言,罗缕道妙角与根。” 钱仲联 集释引 汪琬 曰:“意当时有权贵不学,自詡能诗,欲得公之称誉者,故作此以託讽歟?” 清 王筠 《菉友肊说》:“化神奇为腐臭,则典籍亦糟粕也;化臭腐为神奇,则瓦甓皆道妙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 梁 之 刘勰 ,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文心雕龙·原道》),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即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綺,林籟泉韵,俱为文章。”
仙心
(1).指道家超脱人世的思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及 正始 明道,诗杂仙心, 何晏 之徒,率多浮浅。”
(2).比喻卓越的文思才情。 清 朱庭珍 《筱园诗话》卷二:“﹝ 青丘 ﹞所为诗,自 汉 、 魏 、 六朝 及 李 、 杜 、 高 、 岑 …… 昌黎 、 东坡 ,无所不学,无所不似,妙笔仙心,几於超凡入圣矣。”
文昭
(1).文德昭著。《国语·周语下》:“ 成王 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文选·刘琨<答卢谌诗>》:“资忠履信,武烈文昭。” 李善 注:“ 汉武帝 赠故 朱崖 太守 董广 詔曰:‘伐叛柔服,文昭武烈。’ 曹植 令曰:‘相者文德昭,将者武功烈。’”
(2).谓宗庙位次。 文王 之子为昭。《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昔在 文 昭,今惟 武 穆。” 李善 注:“言昔者在 高祖 之子为王,同於 文王 之昭,今帝之子为王,又同 武王 之穆……《汉书》 韦玄成 议曰:父为昭,子为穆,孙復为昭。昭穆,父子之迭号,千祀而一也。” 清 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二叔辨》:“徧考经传诸子,无并 管 、 蔡 、 霍叔 为三叔者,至谓下文方列 文 昭,故不谓 管 蔡 ,説更无理。”参见“ 文昭武穆 ”。
秋风
秋天的风
海岱
今 山东省 渤海 至 泰山 之间的地带。 海 , 渤海 ; 岱 , 泰山 。《书·禹贡》:“ 海 岱 惟 青州 。” 孔 传:“东北据 海 ,西南距 岱 。” 唐 杜甫 《登兖州城楼》诗:“浮云连 海 岱 ,平野入 青 徐 。” 明 何景明 《送王梦弼之高邮》诗:“风节云霄上,霜威 海 岱 间。” 清 顾炎武 《济南》诗之二:“百战只愁今 海 岱 ,一麾犹足定 青 徐 。”
藏舟
《庄子·大宗师》:“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王先谦 集解:“舟可负,山可移。 宣 云:‘造化默运,而藏者犹谓在其故处。’”后用以比喻事物不断变化,不可固守。 唐 骆宾王 《乐大夫挽词》之二:“居然同物化,何处欲藏舟。” 唐 岑参 《韩员外夫人清河县君崔氏挽歌》之二:“遽闻伤别剑,忽復叹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