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永叔柘枝歌原文
渔阳三叠音隆隆,红蕖乱坼当秋风。披香拥雾出妖嫮,妩眉壮发翩惊鸿。
锵锵杂佩离芳渚,珠帽红靴振金缕。
相迎垂手势如倾,障袂倚歌词欲吐。
最怜应节乍低昂,便转疾徐皆可睹。
飘扬初认雪回风,踯躅还看茧萦绪。
小小宁闻怨曲长,盈盈自解依俦侣。
艺奇体妙按者谁,金貂大尹宴清池。
绮茵绣幄粲辉映,玳簪珠履何委蛇。
是时郊原新退暑,天清气爽过林墅。
淮王载酒昔尝闻,谢公携妓那能数。
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
诗词问答
问:和永叔柘枝歌的作者是谁?答:梅尧臣
问:和永叔柘枝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梅尧臣的名句有哪些?答:梅尧臣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渔阳三叠
即《渔阳参挝》。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渔阳三迭》音隆隆,红叶乱坼当秋风。”参见“ 渔阳参挝 ”。
隆隆
沉重的响声
不祥的隆隆雷声,由于距离很远几乎都听不见
远处炮声隆隆
红蕖
(1).红荷花。蕖,芙蕖。 南朝 梁简文帝 《蒙华林园戒诗》:“红蕖间青琐,紫露湿丹楹。” 唐 李白 《越中秋怀》诗:“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 宋 王安石 《筹思亭》诗:“数株碧柳苍苔地,一丈红蕖緑水池。” 清 方文 《雨夜宿崔明府署中言别》诗:“烛冷香销犹不寐,红蕖翠篠总含思。”
(2).喻指女子的红鞋。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罗袜红蕖艷,金羈白雪毛。” 仇兆鳌 注引 黄生 曰:“红蕖,指宫鞋。”
秋风
秋天的风
披香
汉 宫殿名。《三辅黄图·未央宫》:“ 武帝 时,后宫八区,有 昭阳 、 飞翔 、 增城 、 合欢 、 兰林 、 披香 、 凤凰 、 鸳鸯 等殿。”《文选·班固<西都赋>》:“ 披香 发越。” 李善 注:“ 汉 宫闕名。 长安 有 合欢殿 、 披香殿 。” 北周 庾信 《春赋》:“ 宜春苑 中春已归, 披香殿 里作春衣。”后泛指宫殿。 唐 李商隐 《宫妓》诗:“珠箔轻明拂玉墀,披香新殿斗腰支。”《水浒传》第九一回:“却説 宿太尉 次日早朝入内,见天子在披香殿。”
妩眉
秀丽的眉毛。 唐 刘禹锡 《观舞柘枝》诗之一:“垂带覆纤腰,安鈿当嫵眉。”
壮发
(1).额前丛生突下之发。《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宫 ( 曹宫 )读书已,曰:‘果也,欲姊弟擅天下!我儿男也,额上有壮髮,类 孝元皇帝 。’” 颜师古 注:“壮髮当额前侵下而生,今俗呼为圭头者是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巾帻考》:“ 蔡邕 《独断》曰:‘ 汉元帝 额有壮髮,不欲人见,故加巾幘以包之也。’”
(2).谓成年人的头发,引申指壮盛时期。 唐 王昌龄 《途中作》诗:“羇旅悲壮髮,别离念征衣。”
惊鸿
比喻美人体态的轻盈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洛神赋》
锵锵
(1) 同“锵”
(2) 盛的样子
子将之陕,门人从者锵锵焉被于路。——《文中子》
(3) 高的样子
逾高阁之锵锵。——《后汉书》。李贤注:“锵锵,高貌也。”
(4) 行走的样子
出车槛槛,被练锵锵。——《文选·左思·吴都赋》
佩离
系结女子上衣的带子。《汉书·外戚传·班倢妤》:“每寤寐而絫息兮,申佩离以自思。” 颜师古 注:“离,袿衣之带也。女子适人,父亲结其离而戒之。”
金缕
(1).指金缕衣。 三国 魏 曹丕 《营寿陵诏》:“丧乱以来, 汉 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 前蜀 韦庄 《清平乐》词:“云解有情花解语,窣地绣罗金缕。”
(2).指金丝。 唐 白居易 《秦中吟·议婚》:“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 清 陈维崧 《采桑子·为汪蛟门题画册》词之四:“玉树宫墙,金缕鞋帮,胆怯潜提出洞房。”
(3).金属制成的穗状物。 南朝 梁简文帝 《 * 颂》:“幢号摩尼,旛悬金缕。” 唐 温庭筠 《定西番》词:“双鬢翠霞金缕,一枝春艷浓。” 华锺彦 注:“金鏤,釵穗也。”
(4).曲调《金缕曲》、《金缕衣》的省称。 唐 罗隐 《金陵思古》诗:“綺筵《金缕》无消息,一阵征帆过 海门 。”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举大白,听《金缕》。” 明 唐寅 《题桑》诗:“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 清 李渔 《玉搔头·呼嵩》:“常虑韶光同逝水,《金缕》一日歌千遍。”
(5).指柳条。 唐 戴叔伦 《长亭柳》诗:“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词:“金缕毿毿碧瓦沟,六宫眉黛惹香愁。” 华锺彦 注:“金缕,柳条也。”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夏公命将》:“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金缕。”
手势
(1) 手的示意动作,用以表达思想或用以传达命令或愿望
打手势叫他过来
(2) 指弹琴的指法
障袂
扬袖遮日。 宋 黄庭坚 《次韵答邢敦夫》:“别来阻山河,望远每障袂。” 史容 注:“扬袂障日而望所思。”
倚歌
(1).谓倚靠物体而歌。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禹 ﹞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 玄夷 苍水 使者,闻帝使 文命 於斯,故来候之。非厥岁月,将告以期,无为戏吟,故倚歌 覆釜 之山。”按,“倚歌 覆釜 之山”,犹言倚 覆釜 之山而歌。
(2).谓以乐器为歌声伴奏。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清溪庙神》:“﹝女﹞乃令婢子歌《繁霜》,自解裙带,繫箜篌腰,叩之以倚歌。”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玉奴 琵琶龙香拨,倚歌促酒声娇悲。” 宋 苏轼 《赤壁赋》:“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乃更为 吴 声,生每擫笛倚歌,以迟声媚之。”
(3).古代乐歌的一种。其伴奏有鼓吹而无弦乐。《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青阳度》解题引《古今乐录》:“凡倚歌悉用铃鼓,无弦有吹。”按,《清商曲辞·西曲歌》中的《青阳度》、《女儿子》、《来罗》、《夜黄》等篇均为倚歌。
应节
(1).应合节拍。《列子·汤问》:“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又指虾蟆及诸行虫燕雀之属,使舞,应节如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2).适应节令。《后汉书·郎顗传》:“王者崇宽大,顺春令,则靁应节,不则发动於冬,当震反潜。” 三国 魏 曹丕 《让禅令》:“风雨应节,禎祥触类而见。”
低昂
起伏;时高时低
这条道路低昂不平,极不适于开车
良时无停景,北斗勿低昂。——傅玄《杂诗》
疾徐
快慢。《周礼·夏官·大司马》:“辨鼓鐸鐲鐃之用……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淮南子·泰族训》:“故寒暑燥溼,以类相从,声响疾徐,以音相应也。” 清 戴名世 《盲者说》:“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 朱自清 《标准与尺度·诵读教学》:“读白话文该和宣读文件一般,自然也讲究疾徐高下。”
飘扬
(1) 在空中飘浮、飘摆或飞升
彩旗飘扬
(2) 好像在一股气流中飞扬或招展
她飞跑起来,外衣在身后飘扬
(3) 风搅动而摆动
一面旗帜在高高的旗杆上迎风飘扬
回风
(1).旋风。《楚辞·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清 钱谦益 《宝严湾枫林》诗:“白杨萧萧响空谷,长似铃鐸悲回风。”
(2).旧时高级官员坐堂之前,手下吏役要向他报告:一切准备妥当,并无意外事故。然后吩咐升堂。这种报告,叫做“回风”。《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巡捕官回风已毕,解审牌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出堂规》:“早堂,各役回风毕,把仪门皂隶领钥开门。”
(1).旋风。《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迴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緑。” 唐 杜甫 《对雪》诗:“乱云低薄暮,急雪舞迴风。” 清 曹寅 《惠山纳凉歌》:“柳上一蝉鸣不已,柳下迴风激流水。”
(2).曲名。《洞冥记》:“帝所幸宫人名 丽娟 ,年十四,玉肤柔软,吹气胜兰,不欲衣缨拂之,恐体痕也。每歌, 李延年 和之。于 芝生殿 唱《迴风》之曲,庭中花皆翻落。”
踯躅
(1) 徘徊不前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始踯躅于燥吻。——《文选》
(2) 用脚踏地
立踯躅而不安。——宋玉《神女赋》
小小
(1).最小;很小。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臣闻 楚 有七泽,尝见其一,未覩其餘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 云梦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自昔大臣以私意害人,此其小小者耳。” 清 李渔 《巧团圆·掠妪》:“我乃 闯将 过天星 标下,一个小小头目是也。” 刘半农 《稻棚诗》:“凉爽的席,松软的草,铺成张小小的床。”
(2).少量,稍稍;短暂。《太平御览》卷八五○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俗説,大饿不在车饭。谓……辅车上饭,小小不足济也。”《三国志·魏志·高柔传》:“校事 刘慈 等,自 黄初 初数年之间,举吏民奸罪以万数。 柔 皆请惩虚实,其餘小小掛法者,不过罚金。”《水浒传》第五三回:“ 戴宗 道:‘我説甚么?且不要道破他,明日小小地耍他耍便了。’” 鲁迅 《三闲集·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爱和憎的纠缠,感情和理智的冲突……都逐着这‘小小十年’而开展。”
(3).幼小。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宋 辛弃疾 《蝶恋花·席上增杨济翁侍儿》词:“小小年华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
(4).即 南齐 妓女 苏小小 。 唐 白居易 《杨柳词》:“若解多情寻 小小 ,緑杨深处是 苏 家。” 宋 徐铉 《柳枝辞》之三:“凭郎暂住青驄马,此是 钱塘 小小 家。”
(5).泛指妓女。 宋 晁说之 《都下追感往昔》诗之一:“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
曲长
古代军队编制,部下有曲,曲的长官为曲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於是以 亮 为右将军”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蜀 诸葛亮 上言:“自臣到 汉中 ,中间期年耳,然丧 赵云 、 阳羣 …… 邓铜 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餘人。”
盈盈
(1) 形容清澈
春水盈盈
(2) 形容举止、仪态美好
盈盈顾盼
(3) 形容快乐神情或美好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喜气盈盈
(4) 形容动作轻盈
盈盈起舞
(5) 十五岁
料他年纪多只在盈盈左右。——《鼓掌绝尘》
三五而盈。——《礼记·礼运》
自解
(1).自我辩解;自作解说。《韩非子·难三》:“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 燕操 、 子罕 、 田常 之贼;知之,则以 管仲 、寺人自解。”《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臣 音 当先受诛,岂有以自解哉。” 清 李渔 《奈何天·总评》:“忽以奈何问天,天亦不能自解。”
(2).自求解脱;自行脱落。《庄子·大宗师》:“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史记·龟策列传》:“贤能令人战胜攻取,不能自解於刀锋,免剥刺之患。”《后汉书·方术传上·许杨》:“ 晨 遂收 杨 下狱,而械輒自解。”《明史·杨廷和传》:“给事、御史交章论 王琼 罪状,下詔狱。 琼 迫,疏訐 延和 以自解。”
(3).自请解职。《宋书·隐逸传·陶潜》:“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俦侣
(1).伴侣;朋辈。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一:“徘徊恋儔侣,慷慨高山陂。”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二:“村深絶賔客,窗晦无儔侣。” 苏曼殊 《耶婆堤病中伏枕奉答兼呈旷处士》诗:“远行恋儔侣,此志常落拓。”
(2).指结为伴侣或朋友。
金貂
(1).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 汉 始,侍中、中常侍之冠,于武冠上加黄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汉书·谷永传》:“戴金貂之饰,执常伯之职者皆使学先王之道。” 晋 潘岳 《秋兴赋》:“登春臺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烱烱。”
(2).借称侍从贵臣。《文选·江淹<杂体诗·效王粲“怀德”>》:“贤主降嘉赏,金貂服玄缨。” 李善 注:“时 粲 为侍中,故云金貂。”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画堂内持觴劝酒,走动的是紫綬金貂。” 清 姚鼐 《送子颖之淮南》诗:“归来风月淡襟袍,势去金貂非等伦。”
大尹
(1). 春秋 、 战国 时 宋 官名。《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 杜预 注:“大尹,近官有宠者。六卿因之以自通达於君。”《战国策·宋策》:“谓大尹曰:‘君日长矣,自知政,则公无事。公不如令 楚 贺君之孝,则君不夺太后之事矣,则公常用 宋 矣。’”
(2). 新莽 时称郡太守为大尹。《汉书·王莽传中》:“改郡太守曰大尹。”《后汉书·刘盆子传》:“ 赤眉 遂寇 东海 ,与 王莽 沂平 大尹战,败,死者数千人。”
(3).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 唐 韩愈 《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 董溪 ﹞选参军 京兆府 法曹,日伏阶下,与大尹争是非。大尹屡黜己见,岁中奏为司録参军。”《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大尹看了,大怒道:‘帝輦之下,有这般贼人!’”《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那 苏云 自小攻书,学业淹贯,二十四岁上,一举登科,殿试二甲,除授 浙江 金华府 兰溪县 大尹。”
宴清
(1).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意愿乾坤永宴清,浄心求説志心听。”
(2).谓晴朗明净。 明 宋濂 《代祀高丽国山川记》:“当祀之晨,天气宴清,海波不惊,祥云瑞飈,迴旋上下,宛若神灵来歆来格。”
辉映
光辉映照
玳簪
(1).即玳瑁簪。玳瑁制的发簪。 唐 温庭筠 《寄河南杜少尹》诗:“十载归来鬢未凋,玳簪珠履见常僚。”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綺菌绣幄粲辉映,玳簪珠履何委蛇。” 元 朱晞颜 《拟古》诗之四:“玳簪映珠履,佩玉鸣鏘鏘。”《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珠履玳簪,不减昔时之丰盛;鐘鸣鼎食,宛如向日之繁华。”参见“ 玳瑁簪 ”。
(2).即玳瑁簪。指幕僚。 唐 李峤 《刘侍读见和山邸十篇重申此赠》诗:“顾己惭铅鍔,叨名齿玳簪。”
珠履
(1).珠饰之履。《史记·春申君列传》:“ 春申君 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 唐 储光羲 《同王维偶然作》诗之八:“宾客无多少,出入皆珠履。” 龚骞 《九秋诗》:“锦丝卧织双珠履,赤麟片片生秋水。”
(2).指有谋略的门客。 唐 武元衡 《送裴戡行军》诗:“珠履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 宋 陆游 《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诗:“帐前犀甲罗十万,幕下珠履逾三千。” 明 孙梅锡 《琴心记·王孙作醵》:“身老爱才华,座上皆珠履。”
委蛇
见“逶迤”
郊原
原野。 南朝 梁 萧子范 《东亭极望》诗:“郊原共超远,林野杂依菲。” 宋 苏轼 《过云龙山人张天骥》诗:“郊原雨初足,风日清且好。”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送饯》:“国破山河在,城倾草树迷。看纵横白骨郊原蔽。”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地上是百花灿烂的郊原,眼前是原始的林木萧森。”
清气
(1).天空中清明之气。《楚辞·九歌·大司命》:“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 王逸 注:“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气御持万民死生之命也。” 宋 董弅 《闲燕常谈》:“天下清气,无南北之异。”《负曝闲谈》第十四回:“看那林木青翠,清气扑人,轮声歷碌,鸟语繁碎,别有一番光景。”
(2).引申为光明正大之气。 南朝 宋 王僧达 《答颜延年》诗:“崇情符远迹,清气溢素襟。”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三折:“可惜你腹中大才,胸中清气,都做了江山之秀。”
(3).犹冷静,冷清。 明 李贽 《答周友山书》:“ 无念 已往 南京 ,庵中甚清气。”
(4).犹清秀。《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公子便问:‘此女是那里来的?’酒保説:‘这是 一秤金 家丫头 翠香 翠红 。’三官道:‘生得清气。’”
(5).犹闲气。《西游记》第十八回:“那人挣不脱手,气得乱跳道:‘蹭蹬!蹭蹬!家长的屈气受不了,又撞着这个光头,受他的清气!’”
林墅
山林陋室。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五:“ 匡 ( 尉迟匡 )知右座见怒,皇怖而趋出,栖迟无依,退归林墅。”
淮王
指 汉 淮南王 刘安 。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好》之九:“云是 淮王 宅,风为 烈子 车。” 前蜀 韦庄 《过扬州》诗:“ 淮王 去后无鷄犬, 煬帝 归来葬綺罗。” 五代 齐己 《谢人惠药》诗:“终逐 淮王 去,永抛浮世尘。”参见“ 淮南王 ”。
谢公
(1).指 晋 谢安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桓子野 每闻清歌,輒唤‘奈何!’ 谢公 闻之曰:‘ 子野 可谓一往有深情。’” 唐 李白 《示金陵子》诗:“ 谢公 正要 东山 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送施圣与枢密帅隆兴》词:“试问 东山 风月,更著中年丝竹,留得 谢公 否?”
(2).指 南朝 宋 谢灵运 。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 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唐 钱起 《送包何东游》诗:“子好 谢公 跡,常吟孤屿诗。” 明 高启 《天平山》诗:“难追 谢公 游,空发 阮生 慟。”
(3).指 南朝 齐 谢朓 。 唐 李白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 谢公 。”
(4).指 宋 谢景初 。 元 费著 《笺纸谱》:“纸以人得名者,有 谢公 ,有 薛涛 。”参见“ 谢公牋 ”。
那能
方言。怎么样。
出处:章炳麟 《新方言·释词》:“凡诸形状皆谓之态,亦谓之能; 苏州 问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态字,犹通语言曾(俗作怎)么样矣。”
例句:殷夫 《监房的一夜》:“ 小王 说:‘老和尚后来那能了呢?’说着笑了。”
知事
(1) 中华民国初期对县一级最高行政官的称呼
(2) 通晓事理;懂事
民和
民众和睦团结。《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管子·兵法》:“畜之以道 * 和,养之以德 * 合。”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之二:“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
民众的信赖。《史记·楚世家》:“ 熊渠 甚得 江 汉 间民和。”《汉书·萧何传》:“客又説 何 曰:‘……君初入 关 ,本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尚復孳孳得民和。’”《梁书·止足传·顾宪之》:“﹝ 顾宪之 ﹞性又清俭,彊力为政,甚得民和。”
不厌
(1).不嫌;不加以排斥。《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膾不厌细。”《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凡此皆有伦有脊之言,虽巧而不厌其巧。”
(2).不合。《文选·班彪<王命论>》:“取舍不厌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权利,越次妄据,外不量力,内不知命,则必丧保家之主。”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厌,合也。”
(3).不满足;不饱。厌,通“ 饜 ”。《楚辞·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史记·伯夷列传》:“然 回 也屡空,糟穅不厌,而卒蚤夭。”《汉书·王莽传中》:“富者犬马餘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姦。” 明 方孝孺 《赠金溪吴仲实序》:“必学於诗、书、礼、乐、六艺之文至於终身而不厌。”
(4).不服。《汉书·景帝纪》:“诸疑狱,若虽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厌者,輒讞之。” 颜师古 注:“厌,服也。”
不魇,不做恶梦。厌,通“ 魘 ”。
柘枝舞
唐 代西北民族舞蹈。自西域 石国 (今 苏联 中亚塔什干 一带)传来。最初为女子独舞,舞姿矫健,节奏多变,大多以鼓伴奏。后来有双人舞,名《双柘枝》。又有二女童藏于莲花形道具中,花瓣开放,出而对舞,女童帽施金铃,舞时转动作声。 宋 时发展为多人队舞。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始知事简乐民和,不厌来观柘枝舞。”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西域乐舞在 长安 处于压倒 中国 乐舞的优势,是在 开元 天宝 间……柘枝舞女着窄袖薄罗衫。”参阅《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五·柘枝词》 宋 郭茂倩 题解、《宋史·乐志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