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叶伯几赴奉化录原文
君不见东海狞龙子,学飞使逐风云起。又不见西域豪马驹,堕地一日能驰驱。
叶家翁季亦如此,一经接武成师儒。
毛锥如风腹如笥,快书疾读三千字。
颇闻曾下仲举榻,不为频通祢衡刺,台书翩翩江上来,吾州自古多贤才。
裹琴携砚速相就,为子归归山中来。
诗词问答
问:送叶伯几赴奉化录的作者是谁?答:戴表元
问:送叶伯几赴奉化录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戴表元的名句有哪些?答:戴表元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东海
(1) 亚洲东部边缘海,西接中国大陆,北连黄海,南接南海,面积77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70米,广阔的东海大陆架是良好的渔场
(2) 泛指东方的大海
龙子
(1).传说中龙王之子。《史记·吴太伯世家》“文身断髮” 裴駰 集解引 汉 应劭 曰:“常在水中,故断其髮,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 汉 刘向 《列仙传·琴高》:“ 琴高 者, 赵 人也……入 涿水 中取龙子。”《魏书·西域传·波知》:“﹝ 波知国 ﹞有三池,传云大池有龙王,次者有龙妇,小者有龙子。” 郭沫若 《残春》二:“他跑来向我们指天画地地说,说他自己是龙王,他放了的那匹小鱼,原来是条龙子。”
(2).旧时称帝王的后代。《北齐书·琅琊王俨传》:“ 光 闻杀 士开 ,抚掌大笑曰:‘龙子作事,固自不似凡人。’”
(3).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龙子,一名麟驹,一名絶尘,号为九逸。”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有甚好名儿?[丑白:]飞龙、赤兔……龙子。”
(4).见“ 龙子幡 ”。
(5).蜥蜴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蝘蜓,一名龙子,一曰守宫,善上树捕蝉食之。”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花鬟醉眼纈,龙子细文红。”
(6).古贤人名。《孟子·滕文公上》:“ 龙子 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 赵岐 注:“古贤人也。”《太平御览》卷六三五引《尚书大传·甫刑》:“ 子张 曰:‘ 尧 舜 之王,一人刑而天下治,何则?教诚而爱深也。今一夫而被此五刑。’子 龙子 曰:‘未可谓能为书。’”
风云
①风和云:天有不测~。 ②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突变。西域
汉代以后对今玉门关以西的新疆及中亚细亚等地区的总称
西域书,泛指有关佛教的著作
豪马
传说中的一种四脚有长毛的马。《穆天子传》卷四:“天子之豪马、豪牛、尨狗、豪羊,以三十祭 文山 。” 郭璞 注:“豪,犹髦也。《山海经》云:‘髦马如马足四节皆有毛。’”
堕地
落地。指出生。 唐 杜甫 《锦树行》:“生男堕地要膂力,一生富贵倾邦国。” 宋 辛弃疾 《水龙吟》词:“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素娥 、 秋鸿 来自 岐山 ,竝为 可覲 述 仲仙 所产之女名 緑婴 ,以堕地时有緑鸚鵡适至也。”
一日
(1) 有一天
程一日果以眦睚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一日于驴上。——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一日晌午。——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一天,一昼夜
一日之内。——唐·杜牧《阿房宫赋》
常如一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苟且非一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奉一日欢。——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前一日。——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驰驱
(1) 飞驰
策马驰驱
(2) 奔走效力,尽全力效劳
家翁
一家之主;家长。 清 李渔 《奈何天·妒遣》:“若使原情都可恕,只将罢软罪家翁。”
指婆婆、公公。《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若是家翁在上,伯叔性难,昼夜不惮劬劳,旦夕常怀忧惧,衝寒受热,盖是寻常。”《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二年》:“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如此
(1) 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
理当如此
(2) 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3) 这样的
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
一经
用在动词或表示条件的词组前面,表示只要经过某种行为或某个步骤,就可以产生相应的结果,后面常有“就”、“便”等相呼应
接武
(1).步履相接。谓小步前进。《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郑玄 注:“武,迹也。亦相接,谓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将曙天,诸生接武 杏坛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辞·大招》:“二八接武,投诗赋只。” 朱熹 集注:“接,连也。武,迹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览渊博者,旷代而时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书·李谐传》:“异人相趋于絳闕,鸿生接武于儒馆。”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当今朝号得人,国称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阁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传》:“当时冒进之徒,争援 刘 齐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亲近;接近。 唐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锺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诗:“外庭时接武,广陌更连鑣。” 宋 司马光 《与吕晦叔简》:“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与僚寀行坐不相离,未尝得伸悃愊,虽日夕接武,犹隔阔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后相接;继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新唐书·上官仪传》:“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龙,簉羽鵷鷺,岂 雍州 判佐比乎?” 马宗霍 《书林藻鉴》:“ 唐 代书家之盛,不减于 晋 ,因由接武六朝,家传世习,自易为工。”
成师
大军。《左传·宣公十二年》:“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汉书·礼乐志》:“海内有姦,纷乱东北。詔抚成师,武臣承德。” 唐 白居易 《授吴少阳淮西节度留后制》:“况閫外重寄, 淮 右成师,建有德以统藩方,擢有才以领留府。”
毛锥
(1).即毛锥子。 宋 陆游 《醉中作行草数纸》诗:“驛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元 徐再思 《蟾宫曲·江淹寺》:“文藻珠璣,醉墨淋漓,何似 班超 ,投却毛锥。” 明 王錂 《寻亲记·训子》:“他駡我穷酸寒贱,管封侯万里,索甚毛锥。”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隐奸》:“他能开神臂万钧弓,那识毛锥轻重?”
(2).泛称笔。 茅盾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不暇剪裁,不事组织,信手拈来,都付毛锥。”参见“ 毛锥子 ”。
快书
曲艺的一种,用铜板或竹板伴奏,词儿合辙押韵,节奏很快
三千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 ;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不为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
翩翩
(1) 运动自如、鸟飞轻疾的样子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唐·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翩翩舞姿
(2) 举止洒脱的——多指青年男子
翩翩少年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3) 形容风采、文辞的美好
元瑜书记翩翩。—— 三国魏· 曹丕《与吴质书》
上来
(1) 从低处到高处
跳上来了
抬上来了
(2) 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趋近于某处。带名词时,动词和“上来”中间一般不能加“得、不”
又围上来一群人
(3) 表示人员或事物随动作由较低部门(层)到较高部门(层)
你是什么时候调上来的
(4) 表示成功地完成某一动作。动词和“上来”中间常加“得、不”。动词限于“说、唱、学、答、背、叫、念”等少数几个
究竟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
(5) 表示状态发展,兼有范围逐渐扩大的意思。形容词限于“热、凉、黑”等少数几个
暖气片慢慢热上来了
自古
(1).从古以来。《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宋 欧阳修 《定风波》词:“任是好花须落去,自古。”
(2).泛指从前。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贤才
亦作“ 贤材 ”。才智出众的人。《书·咸有一德》:“仕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论语·子路》:“ 仲弓 为 季氏 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刘宝楠 正义:“贤才,谓才之贤者。”《晋书·刘弘传》:“ 弘 乃给其田种粮食,擢其贤才,随资敍用。”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忠言有壅而未达,贤材有抑而未用。”《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令戒飭官吏,网罗贤才,收恤都市贫民。” 章炳麟 《辨诗》:“至於哀窈窕,思贤材,言辞温厚,而蹈厉之气存焉。”
相就
(1).主动靠近;主动亲近。 唐 元稹 《蟆子》诗之一:“将身远相就,不敢恨非辜。” 宋 秦观 《雷阳书事》诗:“蚩氓托丝布,相就通慇懃。”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 江寧 一书生,宿故家废园中,月夜有艷女窥窗,心知非鬼即狐,爱其姣丽,亦不畏怖,招使入室,即宛转相就,然始终无一语。”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捕房律师 王耀堂 以被告诱未满十六岁之女子,虽其后数次皆该女自往被告家相就,但按法亦应 * 罪论,应请讯究。”
(2).会面。 明 李贽 《送汪鼎甫南归省母序》:“丁酉岁余住 西山 极乐精舍 ,而 鼎甫 復来京师,与余相就。”
归山
(1) 回山。如:放虎归山
(2) 下山
(3) 婉辞,指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