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道生混沌,一气妙万方。
废兴理所定,谁能易其常。
造化本无言,贤圣持天纲。
孔明不忘汉,仁杰还造唐。
日月暂薄蚀,倏忽回重光。
神灵护明哲,小人物所戕。
彼哉莽卓徒,澌灭何由长。
诗词问答
问:《咏怀三十首(存二十八首)·其十八》的作者是谁?答:沈鍊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沈鍊的名句有哪些?答:沈鍊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阳韵 出处:青霞集卷五
2. 存二十八首
参考注释
天道
自然规律
天道变化。——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混沌
(1) 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避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
(2) 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
(3) 糊涂(常用来骂人)
一气
(1) 一举,一次,不间断地
一气呵成
(2) 同一帮派,声气相通;同伙
他们通同一气
(3) 一阵(多含贬义)
瞎闹一气
万方
(1) 指各地;四方
(2) 指形态多种多样
仪态万方
(3) 种种方法;各个方面
废兴
(1).盛衰;兴亡。《孟子·离娄上》:“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汉书·董仲舒传》:“ 孔子 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於己。” 清 洪昇 《京东杂感》诗:“远望穷高下,孤怀感废兴。” * 《八十抒怀》诗:“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
(2).指官吏的晋升和黜退。《周礼·地官·遂大夫》:“凡为邑者,以四达戒其功事,而诛赏废兴之。”
理所
(1).衙署;办公处所。 唐 樊宗师 《绛守居园池记》:“ 絳 即东雍,为守理所。”《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四》:“甲寅,移 泰州 理所於 满城县 。”
(2).泛指治事之所。《太平广记》卷六一引《集仙录·王妙想》:“九曰 行化峰 ,下有宫闕,各为理所。”
(3).治刑狱之所。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王孝先 等﹞为大理卿……数年以来,锻鍊刑狱,至二万二千餘事,而诉理所纔八百餘事。”
(4).犹言理之所在。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听聪视明,一似 尧 禹 ;生知法式,动得理所。”
造化
(1) 福分;好运气
子女都这么孝敬,你可真有造化
(2) 自然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与造化抗衡
贤圣
(1).道德才智极高。《六韬·盈虚》:“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室三母》:“盖 太姜 渊智非常,虽 太王 之贤圣,亦与之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吾家四六》:“念叠矩重规,当贤圣之君七作。”
(2).道德才智极高的人。《战国策·赵策二》:“故去就之变,知者不能一;远近之服,贤圣不能同。”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 周京 赫赫, 成 康 之至教蔑闻; 鲁国 巖巖,贤圣之餘风可坠。”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陆中丞》:“六岁受《孝经》、《论语》,以古贤圣自期。” 郁达夫 《初秋杂感》诗之二:“何必珊瑚夸斗富,本来贤圣不言贫。”
(3).佛;菩萨。
(4).贤人酒和圣人酒的并称。 宋 林逋 《答潘司理》诗:“岑寂园庐何所对,酒中贤圣药君臣。”参见“ 贤人 ”。
天纲
(1).天的纲维。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六龙服气舆,云盖覆天纲。” 唐 李白 《大鹏赋》:“跨躡地络,周旋天纲。” 王琦 注:“天纲者,天之纲维。”
(2).帝位之统系,王朝之世系。 三国 魏 曹植 《姜嫄简狄赞》:“ 嚳 有四妃,子皆为王。帝 挚 早崩, 尧 承天纲。”《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天纲已缀,德树西邻。”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身柱天纲絶,心扶帝室孱。”
(3).朝廷的纲纪。《后汉书·陈蕃传赞》:“ 陈蕃 芜室,志清天纲。” 唐 韦应物 《睢阳感怀》诗:“豺虎犯天纲,昇平无内备。”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天纲重振,已甘身正典刑。”
(4).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北落西南一星曰天纲、主武帐。”
孔明
(1).很完备;很洁净;很鲜明。《诗·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 郑玄 笺:“孔,甚也;明,犹备也,絜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涤濯静嘉,礼仪孔明。” 薛综 注:“孔,甚也,言礼仪甚鲜明也。”《隋书·音乐志中》:“祀事孔明,百神允穆。神心乃顾,保兹介福。”
(2).很明达;很明晰。《汉书·叙传下》:“乌呼 史迁 ,薰胥以刑!幽而发愤,乃思乃精,错综羣言,古今是经,勒成一家,大略孔明。”《文选·张衡<思玄赋>》:“彼天监之孔明兮,用棐忱而祐仁。” 吕向 注:“言天监视甚明,用辅佑诚信仁德矣。” 唐 王维 《冬笋记》:“且孝有上和下睦之难……加之以忠信,文之以礼乐。斯其大者远者,况承顺颜色乎,况温凊枕席乎。如是故天高听卑,神鉴孔明。不然笋曷为出哉。”
(3).指明显。 唐 韩愈 《残形操》诗:“有兽维狸兮,我梦得之。其身孔明兮,而头不知。”
(4). 诸葛亮 的字。 三国 蜀 政治家、军事家。 东汉 末,隐居 隆中 ,世称“卧龙”。 刘备 三顾草庐,他提出联 吴 抗 曹 的策略,遂成为 刘备 的主要谋臣。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孔明 盘桓,俟时而动。” 唐 李白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诗:“赤伏起頽运, 卧龙 得 孔明 。”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三折:“羞杀你晓三才的 孔明 、知六壬的 鬼谷 、画八卦的 伏羲 。”
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薄蚀
薄食。《吕氏春秋·明理》:“其月有薄蚀。” 高诱 注:“薄,迫也。日月激会相掩,名为薄蚀。”《史记·天官书论》:“逆行所守,及他星逆行,日月薄蚀,皆以为占。”《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故五纬盈缩,星辰错行,日月薄蚀,孛彗飞流,此天地之危诊也。” 清 龚自珍 《壬癸之际胎观第四》:“大薄蚀,大崩竭,起於胶固。”参见“ 薄食 ”。
倏忽
(1) 很快地
倏忽往来,莫知其方。——《吕氏春秋·决胜》
倏忽已三年
(2) 忽然
倏忽之间
重光
(1) 光复,再次见到光明
(2) 摄影时重复曝光
神灵
(1) 指各类神
上天神灵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死海不死》
(2) 神异;神奇
生而神灵
(3) 指魂魄;灵魂
明哲
明智、通达事理
知之曰明哲。——《书·说明上》
而况于明哲乎。——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小人物
无足轻重的或无甚价值的而且通常是小小的或次要的某人或某物
澌灭
(1).消亡,消失。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往时故蹟,销磨澌灭,后生小子,无復能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士·人无赖》:“通政 张龙 以占民妇 章氏 事发,投 钱寧 门下,因假 寧 名挟骗财物,至坐 * 斩,而朝士之体澌灭尽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章阿端》:“﹝ 端娘 ﹞言讫,不动。细审之,面庞形质,渐就澌灭矣。”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二:“大家族制最近的状态,先则震颤动摇,后则渐就模糊澌灭。”
(2).犹消灭。 清 钱谦益 《题<归太仆文集>》:“士生于斯世,尚能知 宋 元 大家之文,可以与两 汉 同流,不为俗学所澌灭。”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秉之自天者,则非人为之威福,人为之毁誉,所能汩没以空,澌灭以尽也。”
何由
亦作“ 何繇 ”。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僕虽嚚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晋 张华 有鸚鵡,每出还,輒説僮僕好恶。一日,寂无言; 华 问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鲁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宋书·沉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成?” 明 刘基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诗之三:“路远无羽翼,何由得飞还?”《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稍加责罚,此辈就到家主面前轻事重报,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着意防范,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