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从善挽词原文
一腹储三箧,双钩挽万牛。行身平中准,阅世澹於秋。
紫诰犹新墨,霜髯忽古丘。
清风未作记,挂剑泪川流。
诗词问答
问:谢从善挽词的作者是谁?答:杨万里
问:谢从善挽词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杨万里的名句有哪些?答:杨万里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三箧
(1).犹三箱。《汉书·张安世传》:“世书三篋,詔问莫能知,惟 安世 识之。” 宋 黄庭坚 《叔父给事挽词》之七:“三篋飞书公对狱, 元丰 天子照奸回。”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张孟词贡士》:“ 朱文正 师得 孟词 死耗,寄家人书并诗云:‘……五车便炙輠,三篋富遗籯。’”
(2).佛教语。指声闻藏、缘觉藏和菩萨藏。 唐太宗 《圣教序》:“一乘五律之道,驰骤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涛於口海。”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七:“三篋……谓声闻、缘觉、菩萨为三也。”
双钩
亦作“ 双钩 ”。亦作“ 双勾 ”。 1.古代藏钩游戏。 唐 李商隐 《代应》诗之二:“昨夜双鉤败,今朝百草输。” 朱鹤龄 注引 晋 周处 《风土记》:“ 义阳 腊日饮祭之后,叟嫗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以校胜负。” 冯浩 注:“双鉤即藏鉤。”
(2).成对的挂钩。 明 陈海樵 《锦缠道·惜别》曲:“忆风流,醉眠在 吴 姬酒楼,锦帐控双钩,未言时早自觉密意先投。” 清 汪元爵 《双头牡丹》赋:“窗横六扇,帘静双钩。”
(3).古代指女子缠足的形状。 明 单本 《蕉帕记·幻形》:“妆罢脂香在手,行来羞蹴双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寄生》:“着松花色,细褶绣裙,双钩微露,神仙不啻也。”《花月痕》第二一回:“果是双双白足,自然也好,最难看是莲船半尺假作莲瓣双钩。”
(4).书写毛笔字的一种执笔方法。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陆希声》八:“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 希声 得之,凡五字:擫、押、鉤、格、抵。用笔双钩,则点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鐙法。” 宋 黄庭坚 《论书》:“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迴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宋 黄庭坚 《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
(5).摹写的一种方法。用线条钩出所摹的字笔画的四周,构成空心笔画的字体。 宋 姜夔 《续书谱·临》:“双鉤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郭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 宋 陆游 《地僻》诗:“几净双钩摹古帖,瓮香小啜试新醅。”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小楷墨刻》:“ 董 来借摹,予惧其不归也,信手对临百餘字以应之,并未曾双鉤及过朱,不意其遽入石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赐福字》:“其内廷翰林及 乾清门 侍卫,皆赐双钩‘福’字,盖御笔勒石者也。”
(6).中国画技法之一。 黄若舟 《花鸟画技法·勾勒轮廓》:“中国画写生是先用炭条轻轻地勾出轮廓……再用毛笔加工细描,用纯熟的手法勾勒出生动活泼的线条,所以勾勒画法,是用线条描出物体形象的轮廓。因为从两条线勾成物形,又称为双勾画法。” 朱自清 《你我·<子恺漫画>代序》:“里面有一幅……画着一个微侧的半身像:他严肃的脸上戴着睛镜,有三五颗双钩泪珠儿,滴滴搭搭历历落落地从眼睛里掉下来。”
行身
立身处世。《韩非子·五蠹》:“行身者竞於为高,而不合於功。”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行身立志,卓尔不羣,皆豪杰之士也。” 清 方苞 《杜苍略先生墓志铭》:“二先生行身略同,而趣各异。”
中准
(1).即平準。 汉 代中央政府平抑物价的一种措施。《后汉书·灵帝纪》:“﹝ 熹平 四年﹞改‘平準’为‘中準’,使宦者为令,列於内署。”
(2).指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其价格的尺度。 孙中山 《钱币革命》:“钱币为何?不过交换之中准,而货财之代表耳。” 廖仲恺 《钱币革命与建设》:“钱币之成也,由货物所换得之品,用充交易中准之具,其目的不在消费,而在辗转流通以得他物为究竟。”
符合水准。《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王先谦 集解:“其平与準相中,故匠人取法焉,谓之水平。”
见“ 中準 ”。
阅世
经历时世。 唐 刘禹锡 《宿诚禅师山房题赠》诗之二:“视身如传舍,閲世甚东流。” 宋 苏轼 《楼观》诗:“门前古碣卧斜阳,閲世如流事可伤。” 清 钮琇 《觚賸·石言》:“﹝ 端溪 石砚﹞端凝静默,有励俗之守焉;厚重不毁,有閲世之寿焉。” 季羡林 《西谛先生》:“我们当时差不多都才二十岁左右,阅世未深,尚无世故,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
紫诰
指诏书。古时诏书盛以锦囊,以紫泥封口,上面盖印,故称。 唐 杜甫 《赠翰林张四学士垍》诗:“紫誥仍兼綰,黄麻似六经。” 明 沉璟 《义侠记·廷议》:“权守着緑林青嶂,远盼着紫誥金章。” 清 钱谦益 《喜复官诰赠内》诗:“我褫緋衣缘底罪,君还紫誥有何功?”
霜髯
白色胡须。 宋 苏轼 《赠岭上老人》诗:“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元 刘因 《次人韵》:“世上闲愁浑几许,而今青镜满霜髯。” 明 刘基 《寒夜》诗:“风物自应随律转,霜髯争得见春消?”
清风
清凉的风
清风徐来
清风明月
挂剑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 春秋 时, 吴王 寿梦 少子 季札 封于 延陵 ,号 延陵季子 。他出使路过 徐国 , 徐国 国君很爱他的剑。 季札 已心许,准备回来时再送给他。等到回来时, 徐 君已死, 季札 就把剑挂在 徐 君墓上,表示不能因 徐 君已死而违背自己许剑的心愿。后以“挂剑”为怀念亡友或对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讳称朋友逝世。 唐 王维 《哭祖六自虚》诗:“不期先挂剑,长恐后着鞭。” 明 张煌言 《祭定西侯张侯服文》:“徒深挂剑之怀,每阻炙鸡之愿。” 苏曼殊 《答萧公书》:“今托 穆弟 奉去《饮马荒城图》一幅,敬乞足下为焚化於 赵公 伯先 墓前,盖同客 秣陵 时许 赵公 者,亦昔人挂剑之意。”
川流
(1).河水流动。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滭浡沕潏,川流海渟。”
(2).喻层见迭出,盛行不衰。《礼记·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后汉书·崔骃传》:“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流,衣裳被宇,冠盖浮云。” 唐 柳宗元 《邠宁进奏院记》:“川流环运,以达政令。”
(3).河流。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汤汤川流,中有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