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山茅屋原文
乱山堆翠如削玉,中有幽人结茅屋。柴扉寂寂掩苍苔,书院萧萧倚修竹。
閒云满堑白日长,咿唔朝暮声琅琅。
芸窗纸破漏月影,石砚水满涵天光。
风尘频动遍丘壑,此处怡然有真乐。
门静应无俗客过,茅深不怕秋风恶。
高人有才济当路,会见徵贤日三顾。
愧我飘蓬石洞人,茅屋青山在何处。
诗词问答
问:稠山茅屋的作者是谁?答:饶鲁
问:稠山茅屋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饶鲁的名句有哪些?答:饶鲁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中有
即中阴。《俱舍论·分别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大乘义章》卷八:“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 犊子 主张有‘中有’(‘生有’与‘死有’之间的状态),此论也有‘中间涅槃’即在中有中入灭的说法。”详“ 中阴 ”。
幽人
(1).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后汉书·逸民传序》:“ 光武 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清 顾炎武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2).指幽居之士。 宋 苏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茅屋
用芦苇、稻草等苫盖屋顶的简陋房子
柴扉
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 南朝 梁 范云 《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説,有客款柴扉。” 唐 李商隐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之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西游记》第六七回:“长老欣然促马,至庄门外下马,只见那柴扉紧闭。” 清 吴伟业 《和王太常西田杂兴韵》:“乱后归来桑柘稀,牵船补屋就柴扉。” 洪深 《申屠氏》第三本:“ 方蛟 叫门,柴扉半启,走出一个庄客。”
寂寂
形容寂静
寂寂人定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庭院寂寂。——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寂寂荒山
苍苔
青色苔藓。 晋 潘岳 《河阳庭前安石榴赋》:“壁衣苍苔,瓦被驳鲜,处悴而荣,在幽弥显。” 唐 杜甫 《醉时歌》:“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清 孙枝蔚 《醉题田家翁壁上》诗:“醉墨淋漓留在壁,莫教风雨生苍苔。”
书院
旧时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
顾宪成重修 东林书院的时候清楚地宣布,他是讲 程朱学说的。——《事事关心》
萧萧
(1) 形容马嘶鸣声
马鸣萧萧
萧萧班马鸣。——唐· 李白《送友人》
车辚辚,马萧萧。——唐· 杜甫《兵车行》
(2) 风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
风萧萧
(3) 冷落凄清的样子
(4) 花白稀疏的样子
祖父看见了镜里的白发萧萧
修竹
细长的竹子
茂林修竹
白日
(1) 白天
(2) 太阳
白日依山尽。——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泛指时光
浪费白日
咿唔
象声词,形容读书的声音
朝暮
(1) 清晨和夜晚
(2) 从早到晚;无时无刻
朝暮思念
琅琅
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的声音、响亮的读书声音等
窗纸
亦作“窓纸”。糊在窗上的纸。 唐 白居易 《和微之自劝》之二:“身饮数杯妻一醆,餘酌分张与儿女。微酣静坐未能眠,风霰萧萧打窗纸。” 宋 范成大 《初秋》诗之一:“急雨过窓纸,新凉生簟籐。”《隋唐演义》第七四回:“怪底小姑垂劣甚,俏拈窗纸背奴看。”
破漏
古代迷信,谓日子有冲破,不吉利。《后汉书·方术传下·郭玉》:“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於病哉!” 李贤 注:“破漏,日有衝破者也。”
月影
(1).映于水中或隐约于云间的月亮影子。亦指月亮。《三辅黄图·池沼》:“ 影蛾池 , 武帝 凿池以翫月,其旁起 望鵠臺 ,以眺月影入池中,使宫人乘舟弄月影,名 影蛾池 ,亦曰 眺蟾宫 。” 唐 杨师道 《奉和咏弓》:“霜重麟胶劲,风高月影圆。”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引 明 俞鸣玉 诗:“中宵映雪读《离骚》,坐待虚窗月影高。”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
(2).月光。 北齐 邢邵 《冬夜酬魏少傅直史馆诗》:“风音响北牖,月影度南端。” 唐 元稹 《江陵三梦》诗:“月影半牀黑,虫声幽草移。” 宋 陆游 《霜月》诗:“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崔玄微 ﹞乘着月色,独步花丛中,忽见月影下,一青衣冉冉而来。”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他的母亲端坐在床上,在暗白的月影里,两眼发出闪闪的光芒。”
砚水
砚池中用以磨墨的水。 唐 李白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诗:“去岁左迁 夜郎 道,珫璃砚水长枯槁。” 唐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天光
(1) 日光;天空的光辉
我们且离了这个地方,外面见见天光,可好不好?——《儿女英雄传》
水色天光
(2) 白昼
来回九十里,现在天光又短,一霎就黑天,…。——《老残游记续集遗稿》
(3) 天色
(4) 〈方〉∶早晨;天亮
(5) 天色与湖光
上下天光。——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风尘
(1) 比喻旅途的艰辛劳累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杜甫《赠别贺兰铦》
风尘仆仆
(2) 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
风尘知己
(3) 旧指娼妓生涯
沦落风尘
丘壑
(1).山陵和溪谷。 宋 王安石 《九井》诗:“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盈虚。”
(2).泛指山水幽美的地方。 清 方文 《庐山诗·白鹤观》:“时时过 江 来, 庐山 访丘壑。”
(3).乡村;幽僻之地。《北史·魏收传》:“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 宋 苏轼 《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臣多难早衰,无心进取,得归丘壑以养餘年,其甘如薺。”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游春》:“你既无婚,我亦未娶。即图同居丘壑,以结姻盟。”
(4).谓隐逸。 南朝 宋 谢灵运 《斋中读书》诗:“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金 王若虚 《茅先生道院记》:“予世之散人也,才能无取于人,而功名不切于己,虽寄跡市朝,而丘壑之念未尝一日忘。” 清 方文 《访林青仲兄弟》诗之二:“丘壑本繇性,渔樵岂为名。”
(5).喻困境。 宋 范仲淹 《进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与弟寘状》:“伏望圣慈,特霑一命……使其幼孤,不堕丘壑,亦天地之造也。”
(6).喻深远的意境。 宋 黄庭坚 《题子瞻枯木》诗:“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世祖御笔》:“上以武功定天下,万几之餘,游艺翰墨,时以奎藻颁赐部院大臣,而胸中丘壑又有 荆 、 关 、 倪 、 黄 辈所不到者。”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而观其或亭或臺,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
怡然
喜悦的;安适自在的样子
俗客
(1).指不高雅的客人。 唐 韩愈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 宋 梅尧臣 《舟中夜与家人饮》诗:“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清 查慎行 《雨夜过徐淮江》诗之一:“五经自课佳儿读,半刺曾嫌俗客通。”
(2).指尘世间人,与神仙或出家、隐逸之人相对。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 靖 俗客,非乘云者,奈何能行雨?”《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孔明 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 刘皇叔 在此,立候多时。’”
不怕
——连词。犹言纵然,即使
比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还称“小友”。——《儒林外史》
秋风
秋天的风
高人
(1)
(2) 高士
高人何点,蹑屩(草鞋)于 钟阿;征士 刘虯,献书于卫兵。—— 南朝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3) 学术、技能高超的人
当路
(1) 路中间
他站在当路望了一会儿
(2) 掌握政权
奸臣当路
会见
跟别人相见
安排在两点钟会见一位朋友
三顾
(1).指 汉 末 刘备 三次往 隆中 访聘 诸葛亮 。 宋 陈亮 《酌古论·诸葛孔明下》:“雍容草庐,三顾后起。” 清 魏源 《定军山武侯祠》诗:“三顾起 南阳 ,六出来 渭 岸。”
(2).泛指一再顾访或诚意邀请。 唐 沉佺期 《陪幸韦嗣立山庄》诗:“茆室承三顾,花源接九重。”参见“ 三顾草庐 ”。
飘蓬
随风飘荡的飞蓬,比喻漂泊或漂泊的人
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杜甫《铁堂峡》
身世飘蓬
石洞
岩洞。 北周 庾信 《明月山铭》:“风生石洞,云出山根。”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八三:“石洞沙溪二十年,向明杭日夜朝天。” 元 刘詵 《征夫叹》:“贼来多如云,石洞穿千嶅。”《广西风物志·榕荫古渡》:“对岸一山,卓然独秀,山上有一天然贯穿的石洞,名叫 穿岩 。”
青山
长满绿色植物的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