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送梵才大师归天台原文 诗词名句

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作者:宋庠 朝代:宋代

送梵才大师归天台原文

飞锡眷瑶琴,行行望海阴。
香花上都供,猿鸟故岩心。
午钵凝斋剂,晨舟载梵音。
庭柯旧桂子,依约半春林。

诗词问答

问:送梵才大师归天台的作者是谁?答:宋庠
问:送梵才大师归天台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宋庠的名句有哪些?答:宋庠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飞锡

(1).佛教语。谓僧人等执锡杖飞空。据《释氏要览》卷下:“今僧游行,嘉称飞锡。此因高僧 隐峰 游 五臺 ,出 淮西 ,掷锡飞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来多是飞锡。”《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 王乔 控鹤以冲天, 应真 飞锡以躡虚。” 李周翰 注:“ 应真 ,得真道之人,执锡杖而行於虚空,故云飞也。”

(2).佛教语。指僧人游方。 唐 冷朝阳 《同张深秀才游华严寺》诗:“有僧飞锡到,留客话松间。” 宋 王安石 《寄国清处谦》诗:“近有高僧飞锡去,更无餘事出山来。” 清 钱谦益 《与素华禅师书》:“弥天飞锡,仍归旧隐。”

(3).佛教语。指游方僧。 唐 张说 《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诗:“何由侣飞锡,从此脱朝簪。”

瑶琴

用玉装饰的琴。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七:“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网罗。” 唐 王昌龄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诗:“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古琴品说》:“ 秦 汉 之间所製琴品,多饰以犀玉金彩,故有瑶琴、緑綺之号。” 清 方文 《石臼访韩元长》诗之四:“珠树秋先折,瑶琴我独伤。”

行望

道行声望。 宋 王禹偁 《济州众等寺新修大殿碑》序:“ 开运 中,天子崇信佛法,广延僧耆。师( 玄应 )以行望素高,屡得召见,于是帘前赐紫。”

香花

香味芬芳的花,比喻对人民有益,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言行和作品

上都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文选·班固<西都赋>》:“寔用西迁,作我上都。” 张铣 注:“上都,西京也。”此指 西汉 京都 长安 。 明 何景明 《七述》之三:“乃有上都贵人,戚里公子,迎晨而出,及暮乃止。”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 北齐 以 晋阳 为 下都 ,故称 邺 (今 河北 临漳 西南)为 上都 。《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 北齐 高洋 以 鄴 为 上都 , 晋阳 为 下都 。”(2) 唐肃宗 宝应 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 长安 为 上都 。《新唐书·地理志一》:“ 上都 ,初曰 京城 , 天宝 元年曰 西京 …… 肃宗 元年曰 上都 。”

(3). 元 初于 滦河 北岸建 开平府 , 世祖 中统 五年(1264)加号 上都 ,岁常巡幸,终 元 一代与 大都 并称两都。故址在今 内蒙古 多伦 西北 上都河 北岸。《元典章·诏令·建国都诏》:“ 中统 五年八月日钦奉圣旨中书省奏: 开平府 闕庭所在,加号 上都 ,外 燕京 修营宫室,分立省部,四方会同,乞亦正名事。准奏。”

(4).指天宫。《后汉书·张衡传》:“羡上都之赫戏兮,何迷故而不忘?” 李贤 注:“上都,谓天上也。”

岩心

亦作“ 巖芯 ”。进行地质勘探时,用管状机件从地层中取得的柱状岩石标本。 华山 《大戈壁之夜》:“贴墙根一圈尽是满装着岩心和各种矿石的木头箱子。” 田间 《少女颂》:“一把水壶,一块岩芯,伴着你思索幻想。”

梵音

(1).梵呗。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经师论》:“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讚则号为梵音。” 唐 宋之问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悬。” 明 何景明 《再至寺》诗:“古壁栖金象,花宫出梵音。”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捐姬》:“听松风梵音,偶来萧寺,看他疏写千张纸。” 李涵秋 《广陵潮》第六七回:“一面命小和尚替太太们点齐香烛,请大家拜佛。霎时鐃鈸叮当,梵音高唱。”

(2).佛教谓大梵天王所出的音声。亦指佛、菩萨的音声。《法苑珠林》卷四九:“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徧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三藏法数》卷三二:“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声,而有五种清净之音也。”

(3).犹梵语。亦泛指 印度 的语言。 唐 黄滔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夫 毗沙门 ,梵音, 唐 言多闻也。” 五代 齐己 《赠念<法华经>僧》诗:“更堪诵入陀罗尼, 唐 音梵音相杂时。”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华音论读,必以一音为一读;梵音论讽,虽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扬高下。” 郭沫若 《文艺论集·太戈尔来华的我见》:“我虽然不曾躬聆他的梵音,但是我在印刷物上看见过他《从印度带去的使命》。”

庭柯

庭园中的树木。 晋 陶潜 《停云》诗:“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宋 范成大 《签厅夜归用前韵呈子文》:“炉篆无风香雾直,庭柯有月露光寒。”

桂子

桂花。 宋 柳永 《望海潮》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依约

(1).依据;沿袭。《隋书·王劭传》:“採民间歌謡,引图书讖讳,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誌》,合三十卷,奏之。” 唐 元稹 《告祀曾祖文》:“今谨依约庙则,每岁以二至、二分暨正旦,与宗 积 彼此奉祀於治所。” 明 梅鷟 《尚书考异》:“出 孔 壁中者,尽后儒伪作,大抵依约诸经《论》《孟》中语,并窃其字句而缘饰之。”

(2).仿佛;隐约。 唐 刘兼 《登郡楼书怀》诗:“天际寂寥无雁下,云端依约有僧行。” 宋 晏殊 《少年游》词:“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 明 文徵明 《庚辰除夕》诗:“醉墨淋灕玉雨株,澹痕依约两行书。” 胡怀琛 《与仲兄夜话》诗:“隔江依约闻丝竹,往事悽辛话乱离。”

(3).大约;大概。 唐 元稹 《和乐天示杨琼》诗:“腰身瘦小歌圆紧,依约年应十六七。” 宋 苏轼 《江神子》词之三:“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 湘灵 。”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四章:“ 冯均 依约早到大半个时辰,他不知道开什么会。”

(4).形容情意 * 。 元 舒逊 《感皇恩》词:“谁道小窗萧索?青灯相伴我,情依约。” 明 吴承恩 《千秋岁》词:“芳草閒愁远,情依约,寸心刚被春拘管。”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陈子高,朝代:宋代

    悠悠乱片花空舞,冉冉轻丝晴昼长。

    楼下怯寒香袖薄,破愁春酌浊醪香。

  • 作者:欧阳詹,朝代:唐代
    山横碧立并雄岷,大阜洪川共降神。心合云雷清祸乱,力回天地作阳春。非熊德愧当周辅,称杰叨惭首汉臣。何幸腐儒无一艺,得为门下食鱼人。
  • 作者:吕声之,朝代:宋代
    七里滩头访了陵,水光山色见生平。欲为臣子定出处,知与君王分重轻。一介草芭真自负,三公轩冕未为荣。我来想像高风在,钓石岩前烟浪生。
  • 作者:刘学箕,朝代:宋代
    掀髯停杯一问之,细续白柄长镵诗。我生托子以为命,世路艰危徒尔为。北阕不才书莫上,西山有味去何辞。流风馀韵只在眼,须信古今同一时。
  • 作者:仇远,朝代:宋代
    野步上西门,宽平又一村。疏篱围古井,密树拥高坟。家有田园乐,氓知守令尊。因思兴废事,变灭似秋云。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积欠非加赋,乃缘民所借。

    久假而弗归,那免追呼怕。

    土瘠民实贫,况屡灾禾稼。

    昨岁复遭旱,大田艰种夏。

    虽止廿馀县,邻郡实比亚。

    是宜大沛恩,以苏穷檐舍。

    粮则早豁除,银合今予赦。

    八十四万馀,概令催徵罢。

    藏富非所云,轸茕廑昼夜。

    庶几民气和,共与天庥迓。

  • 作者:陈元晋,朝代:宋代
    暝色低平野,霜风放霁天。买杯逢竹所,索句立梅前。山曲云归寺,溪寒水带烟。茅檐听残雪,愁绝拥衾眠。
  • 作者:戴表元,朝代:宋代
    虑公全盛时,桃李何纷纷。冠盖蔽白日,谈笑起青云。林翁我乡曲,同业又同门。如何三十年,白头始相闻。全家作楚鬼,只影穷江源。起手问曲折,口涩不肯言。宁非衣食牵,犹赖齿颊存。叹此皆有数,吾书已云云。下尽浮世尘,上通先天恨。事来即顺受,不得劳悲欣。我老耕破砚,百钱混人群。听之如饮醇,油油至微醺。所恨各有役,东帆复西辕。平生李元礼,归为致寒喧。
  • 作者:何巩道,朝代:明代

    共是飘零忆旧游,终身左袒为刘侯。

    饮冰十日心犹热,对镜三春鬓已秋。

    河北此时求草檄,江南何日罢登楼。

    从来磨剑不磨血,只为平生喜执仇。

  • 作者:仇远,朝代:宋代
    少年挟英气,闻鸡慕刘祖。老来卧蜗牛,风雨懒出户。酒空薪炭尽,景况讵堪睹。自叹形袖短,岂曰不善舞。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