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囝,哀闽也。)
囝生闽方,闽吏得之,乃绝其阳。为臧为获,致金满屋。
为髡为钳,如视草木。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
彼受其福。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劝不举。
不从人言,果获是苦,囝别郎罢,心摧血下。隔地绝天,
乃至黄泉,不得在郎罢前。
诗词问答
问:《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囝一章》的作者是谁?答:顾况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顾况的名句有哪些?答:顾况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264_10
参考注释
视草
(1).古代词臣奉旨修正诏谕一类公文,称“视草”。《汉书·淮南王刘安传》:“每为报书及赐,常召 司马相如 等视草乃遣。”《旧唐书·职官志二》:“ 玄宗 即位, 张説 、 陆坚 、 张九龄 、 徐安贞 、 张洎 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詔。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詔从中出,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 宋 辛弃疾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词:“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2).泛指代皇帝起草诏书。《明史·文苑传四·陈仁锡》:“ 魏忠贤 冒边功、矫旨锡上公爵,给世券。 仁锡 当视草,持不可。其党以威劫之,毅然曰:‘世自有视草者,何必我!’ 忠贤 闻之怒。”参阅 明 张萱 《疑耀》卷七、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卷二一。
天道
自然规律
天道变化。——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无知
不懂情理;缺乏知识
年幼无知
神道
(1) 民间指鬼神祸福的迷信说法
(2) 指神灵
(3) 又称“墓道”
(4) 〈方〉∶形容言谈举止不太正常
这个人有点儿神道,托他办事大概靠不住
郎罢
方言。 闽 人用以称父。 唐 顾况 《囝》诗:“郎罢别囝,吾悔生汝……囝别郎罢,心摧血下。”自题注:“《囝》,哀 闽 也。囝,音蹇。 闽 俗呼子为囝,父为郎罢。” 宋 陆游 《戏遣老怀》诗之一:“阿囝略如郎罢老,穉孙能伴太翁嬉。” 陈衍 《元诗纪事·俞埜山》:“郎罢耕田呼囝牧,阿翁眠起问姑蚕。”
不举
(1).不举起。《孟子·梁惠王上》:“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汉 王充 《论衡·效力》:“火之光也,不举不明。”
(2).指不升起。 汉 蔡邕 《黄钺铭》:“ 羌戎 受首于西彊, 百固 冰散于东邻, 鲜卑 收迹,烽燧不举。”
(3).不能举;举不起。《韩非子·说林下》:“夫踶马也者,举后而任前,肿膝不可任也,故后不举。”《水浒传》第一一五回:“众人看 张横 时,四肢不举,两眼朦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堪舆》:“舁夫凡十易肩,困惫不举,相与委柩路侧。”
(4).不举办;不进行。《韩非子·备内》:“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都给事升转》:“至於会议出,而年例遂因之不举矣,恐祖制终难高阁也。”
(5).不检举;不告发。《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后汉书·和帝纪》:“吏民踰僭。厚死伤生……有司不举,怠放日甚。”
(6).不推荐。《墨子·尚贤上》:“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上》:“富贵在身而列士不举,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
(7).不抚养。《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孝成赵皇后 ,本 长安 官人。初生时,父母不举,三日不死,乃收养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六:“ 哀帝 建平 四年四月, 山阳 方与女子 田无嗇 生子,未生二月前,儿啼腹中,及生,不举,葬之陌上。” 唐 顾况 《补亡诗·囝》:“及其生汝,人劝不举,不从人言,果获其苦。”《金史·高彪传》:“ 彪 始生,其父用术者言,为其时日不利于己,欲不举,其母为营护。”
(8).不祭祀。《诗·大雅·云汉》:“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郑玄 笺:“言王为旱之故,求于羣神,无不祭也。”
(9).没有攻下。《韩非子·初见秦》:“ 赵 不举, 韩 不亡, 荆 、 魏 不臣, 齐 、 燕 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也。”
(10).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左传·庄公二十年》:“大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 杜预 注:“去盛饌。” 孔颖达 疏:“不举者,贬膳食彻声乐也。”《周礼·天官·膳夫》:“大丧则不举,大荒则不举,大札则不举,天地有烖则不举,邦有大故则不举。”《后汉书·蔡邕传论》:“君子断刑,尚或为之不举,况国宪仓卒,虑不先图,矜情变容,而罚同 * ?”
不从
(1).不服从;不听从。《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后汉书·韩棱传》:“ 棱 復上疏諫,太后不从。”
(2).不追随。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陋 苍梧 之不从兮,遵 鮒隅 以同壤。”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沉 吏部 传师 ,性和易,不从流俗。”
(3).指占卜不吉。《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穀梁传·哀公元年》:“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我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从,则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从,则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从,则不郊矣。” 范宁 注:“意欲郊而卜,不吉,故曰不从。”
人言
人们的评论,别人的议论
乃至
(1) 甚至
全城军民乃至老弱妇孺都参加了抢险护堤
(2) 也说“乃至于”
黄泉
地下的泉水;地面;墓地;迷信者称人死后居住的地方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黄泉共为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吾独向黄泉。
黄泉下相见。
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不得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吾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诗文赏析
唐代的闽地(今福建),地主、官僚、富商相勾结,经常掠卖儿童,摧残他们的身体,把他们变为奴隶。《囝》就是这种残酷行为的真实写照。
诗人首先叙述闽童被掠为奴的经过。前三句交代了这种野蛮风俗盛行的地区(闽方)、戕害闽地儿童的凶手(闽吏)以及戕害儿童的方式(绝其阳),极其简练。然后叙述奴隶的痛苦生活。诗人没有列举具体生活事例,而只是并列摆出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奴隶为主人“致金满屋”,本应受到较好的待遇,然而却被视如草木,受到非人待遇。金,极言其贵;草木,极言其贱。一贵与一贱,两相比照,揭露奴隶所受待遇的不合理,写出了奴隶生活的不堪忍受。
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一般的叙述上,接着又透过这一生活现象,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奴隶们的满腔怨愤:“天道无知,我罹其毒。神道无知,彼受其福。”悲惨的身世,痛苦的生活,使他们的怨愤非常之深,以致连封建社会里视若神圣的“天道”和“神道”,都被他们诅咒起来──都是上天和神灵无知,才造成如此不公平的世道!这里“彼”“我”对举,形象地揭示出对立的阶级关系──奴隶主们之所以能够大享其福,正是建筑在奴隶遭受荼毒的基础上的。这四句心理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奴隶们的思想感情。
以上是对奴隶一般生活境遇和痛苦心理的描绘。“郎罢别囝”以下,诗人抽出一个具体场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囝被掠为奴,同郎罢分别时父子痛不欲生的情景。
诗人把囝同郎罢的心理对照来写,笔墨摇曳多姿,错落有致。写郎罢,处处从他违反常情的心理着笔。在封建社会,人们都希望人丁兴旺,又由于重男轻女的习惯,尤其希望生男孩。可是这位做父亲的却后悔不该生男孩,生下后更不该养育他。这看来很“反常”。然而,正是从种“反常”中,才表现了他的断肠悲痛和对孩子的深爱。“人劝不举”一语更进一步说明,受这种野蛮风俗之害的,绝不是一家一户的个别现象,闽地人民受害之惨,受害之广,使人人都心怀恐惧。写囝,则是着力刻画他对郎罢的依恋,完全是小孩子的心理。这种对照的心理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父子相依、不忍分离的骨肉亲情。而造成生离死别、痛不欲生的,却正是那些掠卖儿童的人。所以,这种描写既是对苦难人民的深厚同情,也是对残民害物者的愤怒控诉。
诗人在这首诗的小序中说:“哀闽也”。对闽地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却通篇不发一句议论,而是用白描的手法,把血淋淋的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事实来说话,产生了雄辩的力量,因而比简单的说教内涵更丰富。诗人继承《诗经》的讽谕精神,形式上也有意仿效诗经,取首句的第一个字为题,采用四言体,并且大胆采用了闽地方言如“囝”“郎罢”入诗,使诗歌在古朴之中流露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张燕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