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原文
初机学道,道无形着脚、如何踪迹。只在灵源方寸地,体正元初端的。
激浊扬清,明真削伪,扫荡诸邪僻。
迷云消散,密通方外虚实。
主人堂上无为,环枢应运,不许纤尘及。
径入无何真境界,明秀高峰玉立。
瑞气冲融,祥光赫奕,忘尽尘樊质。
逍遥游宴,寿同高厚无极。
诗词问答
问:酹江月的作者是谁?答:姬翼
问:酹江月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酹江月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姬翼的名句有哪些?答:姬翼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学道
(1).学习道艺,即学习儒家学说,如仁义礼乐之类。《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若 宪 ,贫也,非病也。” 宋 唐庚 《大观四年作诗寄任因命舍弟同赋》:“学道一生凡几化,不因到此始知非。” 明 唐顺之 《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之一:“学道频年慕屡空,支离犹堕语言中。”
(2).学习道行。指学仙或学佛。《汉书·张良传》:“廼学道,欲轻举。” 颜师古 注:“道谓仙道。” 宋 苏轼 《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皇天遣出家,临老乃学道。”《西湖佳话·葛岭仙迹》:“从 左慈 学道,得九丹金液仙经。”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然而出来的题目就因此常常是难题,仍如飞剑一样,非上 武当山 寻师学道之后,决计没法办。”
(3).即学政。《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 广东 学道。” 清 蒲松龄 《禳妒咒·入泮》:“酒色养的那脾胃娇,那厌气时文也不待瞧。我的天,学道瞎,真是瞎学道。”《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据了他的学识,与他个学道,绰绰然做得过去,却不肯把学道与他,偏与他个巡道。”参见“ 学政 ”。
无形
(1) 没有某事物的形式、名义而有相似作用的
无形的鞭策
(2) 不知不觉中
他们的小组无形中解散了
着脚
立足;涉足。 清 费锡璜 《汉诗总说》五:“学诗须从第一义著脚,如立 泰 华 之巔,一切培塿,皆在其中。”
(1).置足,犹言亲临其地。 唐 韩愈 《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歷。” 宋 范成大 《桑岭》诗:“人言远游好,呼来试着脚。” 宋 杨万里 《寄题李与贤似剡庵》诗:“我曾着脚 勾践 国,奉詔 昭陵 省松柏。”
(2).指落脚;涉足。 宋 陆游 《读史》诗:“人间着脚尽危机,睡觉方知梦境非。”《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我 陈珩 若再向花柳丛着脚时,永远前程不吉,死於非命。”
(3).确实的,可靠的。《西游补》第六回:“我有一个道理:逕到臺上,见了 项羽 ,把 始皇 消息问他,倒是个着脚信。”
如何
(1)
(2) 用什么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贴的问题
(3) 方式、方法怎样
接下去的问题是如何表明我们的意思
(4) 在什么情况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会
(5) 怎么,怎么样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水浒传》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汤问》
踪迹
行动所留下可觉察的形迹
不留踪迹
诡踪迹。——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只在
(1).总在;仍在。 宋 苏轼 《殢人娇·赠朝云》词:“朱脣筯点,更髻鬟生彩。这些箇,千生万生只在。” 宋 李莱老 《谒金门》词:“旧恨新愁都只在,东风吹柳带。”《三国志平话》卷中:“见二嫂灵前烧香奠酒啼哭, 关公 笑曰: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
(2).就在。 唐 贾岛 《寻隐者不遇》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水浒传》第八回:“那人问道:‘ 薛端公 在何处住?’ 董超 道:‘只在前边巷内。’”《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龙香 ﹞心下道:‘佳期只在今夜了,便宜了这酸子。’”
灵源
(1).对水源的美称。 宋 王十朋 《题双瀑》诗:“瀑水 簫峯 下,灵源不可寻。” 清 魏源 《古诗答陆彦若》之二:“ 崑崙 閟灵源,滥觴储五湖。”
(2).喻帝绪,帝业。 唐 权德舆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之一:“筮水灵源濬,因山祔礼崇。”《旧唐书·礼仪志一》:“伏惟 太祖 景皇帝 构室 有周 ,建絶代之丕业……又 世祖 元皇帝 潜鳞韞庆,屈道事 周 ,导濬发之灵源,肇光宅之垂裕。”
(3).指隐者所居、远离尘世之地。 唐 吕岩 《浪淘沙》词:“我有屋三椽,住在灵源。无遮四壁任萧然。万象森罗为斗栱,瓦盖青天。” 明 高启 《赠金华隐者》诗:“灵源有路不可入,但见几片流出云中花。”
(4).指心灵。 晋 陆云 《夏府君诔》:“沦心众妙,洞志灵源。” 宋 苏辙 《遗老斋绝句》之二:“众音入我耳,诸色过吾目,闻见长歷然,灵源不受触。” 元 张宇 《闲述》诗之一:“此性生而与道俱,灵源常患少人疏。”
方寸地
(1).一寸见方之地。极言地小。《新唐书·员半千传》:“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胆乎?”
(2).指心。《列子·仲尼》:“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三字虽不见於经传,却亦甚雅。”《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陶铁僧 叉大拇指不离方寸地道:‘告员外,实不敢相瞒,是有四五十钱,安在一箇去处。’”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只隔这重门,恐无术周知民隐;但凭方寸地,愿尔曹共体吾心。”
体正
礼仪规矩。体,通“ 礼 ”。《世说新语·德行》“ 郗公 值 永嘉 丧乱”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郗鉴别传》:“少有体正,躭思经籍,以儒雅著名。”
端的
(1) 果真;确实;果然
(2) 究竟
端的方管营、差拨两位用心。——《水浒传》
(3) 又
他端的从哪儿来?
(4) 底细;缘由;详情
我一问起,方知端的
(5) ——“端的”多见于早期白话
激浊扬清
语出《尸子·君治》:“水有四德……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本指冲去污水,浮起清水。后用以喻斥恶奖善。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利害》:“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旧唐书·王珪传》:“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於数子,亦有一日之长。”《花月痕》第四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平剧为旧时代产物,不少教忠劝孝,激浊扬清之作。”亦作“ 激扬清浊 ”。 北周 庾信 《温汤碑》:“仁则涤荡埃氛,义则激扬清浊。”亦省作“ 激扬 ”、“ 激清 ”。《晋书·康帝纪论》:“帝亦克俭于躬,庶能激扬流弊者也。” 唐 李白 《上留田行》:“高风缅邈,頽波激清。” 宋 范仲淹 《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公之旨也,岂徒正尔之名,盖将成尔之德,激清学校。” 毛 * 《沁园春·长沙》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真
纯真;淳朴。 汉 阮瑀 《隐士诗》:“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
扫荡
扫除涤荡;泛指彻底清除
扫荡叛匪
假如提起一支屠城的笔,扫荡了文坛上一切野草,那自然是快意的。——鲁迅《“说不出”》
邪僻
亦作“ 邪辟 ”。1.乖谬不正。《管子·正世》:“夫民贪行躁,而诛罚轻,罪过不发,则是长 * 而便邪僻也。” 汉 贾谊 《新书·容经》:“谚曰:‘君子重袭,小人无由入;正人十倍,邪辟无由来。’” 晋 干宝 《晋纪总论》:“廉耻篤於家閭,邪僻销於胸怀。” 宋 苏辙 《私试进士策问》:“身蹈於礼而耳属於乐,如此而后邪辟不至。”《红楼梦》第一百回:“ 薛蝌 见这话越发邪僻了,打算着要走。”
(2).品行不端的人。《晏子春秋·谏上七》:“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周书·皇后传序》:“至於邪僻既进,法度莫修,冶容迷其主心,私謁蠹其朝政,则风化凌替,而宗社不守矣。”
迷云
谓知觉迷惘,如蒙云雾。《楞严经》卷四:“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 唐 王勃 《释迦佛赋》:“目容修广於青莲,寒生定水;毫相分明於皓月,照破迷云。”
消散
消失;离散;消除
朝阳使夜雾消散了
通方
(1).通晓道术。《汉书·韩安国传》:“通方之士,不可以文乱。” 颜师古 注:“方,道也。”
(2).指通晓为政之道。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伏乞朝廷速赐选择总练通方老於智谋之士,前来 建康 ,纠剔某妄作疏漏之失。”
(3).共通的道理。《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説。”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庶几识古今之通方,知国家之大体。”
(4).变通;灵活。《豆棚闲话·首阳山叔齐变节》:“只因 伯夷 生性孤僻,不肯通方,父亲道他不近人情,没有容人之量。”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外国人不比 中国 人通方,你既当面同他讲了,他就得跟你当面交待。”
(5).指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这种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叫作‘通方’,即通达一切。”
虚实
(1) 虚假和真实
(2) 多指对方的内部情况或势力
探听虚实
虚实尽知。——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料其虚实。——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以北虚实告。——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主人
(1)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
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逆旅主人。——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财物的所有人
无罪于主人。——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权力的所有人;有其他人为其工作或在他手下工作的人;狗、马等的所有者
国家的主人
主人与仆人
打狗也得看主人
(4) 接待宾客的人
主人下马客在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
主人忘归客不发。
堂上
(1) 尊长居住的地方。
拜夫人于堂上。——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2) 父母居住的正房
堂上启阿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堂上阿奶仅汝扶持。——清· 袁枚《祭妹文》
无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顺其自然,没必要有所作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罚
(3) 不要,不用
无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环枢
(1).古星名。摄提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乾象·星》:“《荆州星占》:‘摄提,一名环枢,一名闕兵。’”
(2).泛指天象,天道。 唐 权德舆 《唐故中岳宗元先生吴尊师集序》:“或遐想理古,以哀世道;或磅礴万象,用冥环枢。稽性命之纪,达人事之变。”
(3).比喻枢密使。 唐 宋 时执掌军政要务。 宋 王珪 《文彦博授枢密使改赐功臣制》:“天极环枢,上通帝位之座;神兵会府,内严师律之谋。”
应运
顺应时势;顺应期运
应运而生
不许
(1)
不允许,不让
不许说慌
(2)
不能——用于反问句,强调其否定性
何必一定要等我,你就不许自己去吗?
(3)
禁止;阻止某事的完成或进行
不许儿童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
纤尘
微尘,细尘
纤尘不染(一点灰尘也沾不上)
无何
(1) 不久;很短时间之后
亡何国变。(亡通“无”。)——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无何宰以卓异闻。——《聊斋志异·促织》
无何他二人就言归于好
(2) 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自觉无何
境界
(1) 边界,疆界
(2) 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出的情况
思想境界高
(3) 处境
境界危恶。——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
明秀
(1).明净秀美。《晋书·王衍传》:“ 衍 字 夷甫 ,神情明秀,风姿详雅。”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括苍 山水明秀,人物如之。” 清 陈维崧 《庄椿岁·寿高阳李相国》词:“铜柱烟消,玉关雪霽,河山明秀。”
(2).优异。 宋 欧阳修 《吉州学记》:“将见 吉 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 清 朱彝尊 《迈陂塘·赠吴天章》词:“爱 莲洋 无多行卷,才华直恁明秀。纷纷日下柴车至,逸藻 吴郎 希有。”
高峰
最高点或最高部分。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攀登科学高峰
玉立
(1) 姿态美好
玉立的少女
(2) 节操坚定不移
(3) 比喻挺立不屈
瑞气
吉祥之气
霞光瑞气
冲融
亦作“冲融”。1.充溢弥漫貌。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魂翻眼倒忘处所,赤气冲融无间断。”《西游记》第八四回:“﹝ 行者 ﹞佇立在云端里,往下观看,只见那城中喜气冲融,祥光荡漾。”
(2).水波荡漾貌。 唐 杜甫 《渼陂行》:“半陂已南纯浸山,动影裊窕冲融间。” 杨伦 笺注:“冲融,谓水波溶漾。” 宋 王安石 《送吴显道》诗之一:“飞空结楼臺,影动杳裊冲融间。”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是篇娓娓至数千言,浩浩荡荡,西起 崑崙 ,东注 溟 渤 ,冲融窈窕,异派分支,千态万状,姿媚横生。”
(3).冲和,恬适。 唐 杜甫 《寄司马山人十二韵》:“望云悲轗軻,毕景羡冲融。” 杨伦 笺注:“言以年暮,故羡山人颜色冲和。” 元 李裕 《摸鱼儿》词:“些儿淡沲冲融意,到处拈花著柳。” 清 侯方域 《宋牧仲诗序》:“吾则甚服其冲融大雅,油然悠然,从容自适,而工者自莫之及,未尝有孤臣寡妇之怨悲、鱷鱼鵩鸟之祲怪引藉为激壮也。”
祥光
祥瑞的光。象征吉利。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敦劝梁王令》:“丰功厚利,无得而称,是以祥光总至,休气四塞。” 唐 骆宾王 《赋得春云处处生》:“槧日祥光举,疎云瑞叶轻。”《清史稿·天文志十四》:“癸丑年九月庚辰,日傍有青、红二气,对照如门,祥光四暎。”
赫奕
(1).光辉炫耀貌。 汉 陈琳 《武军赋》:“声訇隐而动山,光赫奕以烛夜。”《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其华表则镐镐鑠鑠,赫奕章灼,若日月之丽天也。” 李善 注:“镐镐鑠鑠,赫奕章灼,皆谓光显昭明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 上军王 方游猎,远见宫中光明赫奕,疑有火灾。”
(2).显赫貌;美盛貌。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汝南陈茂》:“谨按《春秋》,王人之微,处于诸侯之上,坐则专席,止则专馆,朱轩驾駟,威烈赫奕。”《魏书·酷吏传·李洪之》:“﹝ 洪之 ﹞富贵赫奕,当舅戚之家。” 唐 豆卢回 《登乐游原怀古》诗:“赫奕文物备,葳蕤休瑞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孝廉》:“餘金市鞍马,冠盖赫奕。”
尘樊
把尘世比作樊笼,因称尘樊。 宋 范成大 《鬼门关》:“天作陇头石闕,人言要隔尘樊。百年会须作鬼,无事先穿鬼关。”
逍遥游
《庄子》篇名。篇中借用大鹏和小鸠、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各任其性,放弃一切大小、荣辱、死生、寿夭的差别观念,便能逍遥自在,无往而不适。后用以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玩。 唐 陆龟蒙 《补沉恭子诗》:“虽非放旷怀,雅奉逍遥游。携手桂枝下,属词山之幽。” 宋 苏轼 《九日次定国韵》:“会当无何乡,同作逍遥游。” 郭沫若 《当前诗歌中的主要问题答诗刊社问》:“地球自转一周,坐在地上不动的人,也算作了逍遥游。”
高厚
(1).高度和厚度。《左传·定公五年》:“城不知高厚,小大何知?” 北齐 邢邵 《为文襄帝让尚书令表》:“助日月之光华,增天地之高厚。”
(2).指皇天后土。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北郊议论》:“夫祀者,自有以感於无,自实以通於虚,必以类应类,以气合气,然后可以得而亲,可以冀其格。今祭地於圜丘,以气则非所合,以类则非所应,而求高厚之来享,不亦难乎!”
(3).谓恩德深厚。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内外官吏皆忘其身家以相为谋,则君臣上下之交,何事不成? 汉 臣 董仲舒 曰‘被润泽而大丰美’者,此也,朝廷不愈高厚,宇宙不愈清明哉!”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集外集》止抽去十篇,诚为‘天恩高厚’。”
(4).高尚厚道。 宋 曾巩 《代皇子延安郡王谢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心潜高厚,智极精微。推广爱之仁,以隆於父子;尽大公之义,以篤于君臣。”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班婕妤 左九嬪,高厚浑朴,永巷索居。”
(5).《左传·襄公十六年》:“ 齐 高厚 之诗不类。”后因以“高厚”指诗作不佳。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 何僧智 者,尝于 任昉 坐赋诗,而言其诗不类。 任 云:‘卿诗可谓高厚。’ 何 大怒曰:‘遂以我为狗号!’”
无极
(1).无穷尽;无边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女怨无终。” 汉 枚乘 《七发》:“太子方富于年,意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 唐 元稹 《奉和窦容州》:“自叹风波去无极,不知何日又相逢?” 王西彦 《乡下朋友》:“广大无极的田园景色,简直叫人无暇接收。”
(2). 中国 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老子》:“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归於无极。” 宋 周敦颐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璵姑 拍掌大笑道:‘我明白了!势力尊者就是儒家説的个无极,上帝同 阿修罗王 合起来就是个太极。’” 郭沫若 《集外(一)·创造者》:“本体就是他,上帝就是他,他在无极之先,他在感官之外。”参见“ 太极 ”。
(3).布名。《隶释·汉国三老表良碑》:“今特赐钱十万,杂繒卅匹,王具剑、佩书刀、綉文印衣、无极手巾各一。”《后汉书·马援传》“﹝ 公孙述 ﹞更为 援 制都布单衣” 李贤 注引 南朝 宋 何承天 《纂文》:“都致、错履、无极,皆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