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甘露寺登眺原文
吹帽海风鸦背起,冯夷知我酒微醺。楼台气压金焦浪,钟鼓声飞淮浙云。
戈甲虎争余块石,榛芜鼪啸几斜曛。
山僧不管兴亡摔,清坐闲披贝叶文。
诗词问答
问:京口甘露寺登眺的作者是谁?答:陈鉴之
问:京口甘露寺登眺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鉴之的名句有哪些?答:陈鉴之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吹帽
《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 温 ( 桓温 )燕 龙山 ,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 嘉 帽堕落, 嘉 不之觉。”后以“吹帽”为重九登高雅集的典故。 唐 杜甫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羞将短髮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唐 韩愈 《荐士》诗:“霜风破佳菊,嘉节迫吹帽。” 宋 柳永 《玉蝴蝶·重阳》词:“良儔,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 明 何景明 《九日》诗:“吹帽他时兴,登臺此日情。”
海风
(1) 从海上吹来的风
(2) 自海面吹向陆地的凉爽微风
冯夷
(1).传说中的 黄河 之神,即 河伯 。泛指水神。《庄子·大宗师》:“ 冯夷 得之,以游大川。” 成玄英 疏:“姓 冯 名 夷 , 弘农 华阴 潼乡 堤首里 人也。服八石,得山仙。大川, 黄河 也。天帝锡 冯夷 为 河伯 ,故游处 盟津 大川之中也。”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於是 屏翳 收风, 川后 静波, 冯夷 鸣鼓, 女媧 清歌。”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坎德昔滂沱, 冯夷 胡不仁,激潏陵隄防,东郡多悲辛。” 清 黄遵宪 《由上海至长崎》诗:“ 冯夷 歌舞山灵喜,一路传呼万岁声。”一说,为 河伯 之妻。见《史记·封禅书》“水曰 河 ,祠 临晋 ” 张守节 正义引《龙鱼河图》。
(2).上古诸侯名。《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 洛伯 用与 、 河伯 冯夷 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上》:“ 洛伯 、 河伯 ,皆国名也; 用与 、 冯夷 ,诸侯名也。”
知我
(1).深切了解我。《诗·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曰:‘吾始困时,尝与 鲍叔 贾,分财利多自与, 鲍叔 不以我为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 鲍子 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长史 云:‘ 刘尹 知我,胜我自知。’” 宋 苏轼 《观鱼台》诗:“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
(2).器重我。《史记·刺客列传》:“﹝ 豫让 ﹞去而事 智伯 , 智伯 尊宠之……﹝ 豫让 ﹞曰:‘嗟呼!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説己者容。今 智伯 知我,我必为报讎而死,以报 智伯 ,则吾魂魄不愧矣。’”
微醺
稍有醉意。《宋史·邵雍传》:“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甌,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 清 方文 《梅朗三招同刘长倩龚孟章集天逸阁》诗:“置酒此高阁,羣花发幽丛,微醺立池上,仰视天宇空。”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
楼台
(1) 〈方〉∶凉台
(2) 较高的台榭,泛指楼(多用于诗词戏曲)
近水楼台
气压
即“大气压力”,在任何表面上,完全由大气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金焦
金山 与 焦山 的合称。两山都在今 江苏省 镇江市 。 金山 原名 浮玉 ,因 裴头陀 江际获金, 唐 贞元 间 李骑 奏改。 焦山 因 汉 焦光 隐居此山得名。 元 萨都剌 《题喜寿里客厅雪山壁图》诗:“ 大江 东去流无声, 金 焦 二山如水晶。” 明 张煌言 《和定西侯张侯服留题金山原韵》之三:“天入 金 焦 锁钥旧,地过 丰 镐 鼓鐘新。” 陆曾沂 《杂题社刻十五集诗录后》诗:“别有云天知己泪, 金 焦 两点倚残阳。”
钟鼓
亦作“ 钟皷 ”。1.钟和鼓。古代礼乐器。《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唐 皮日休 《补周礼九夏系文》:“凡乐事,钟皷以奏《九夏》。”
(2).借指音乐。 宋 范仲淹 《今乐犹古乐赋》:“曷若我咸臻仁寿,共乐钟鼓。”
(3).指权贵人家的音乐。代指富贵。《陈书·徐陵传》:“但山梁饮啄,非有意於笼樊;江海飞浮,本无情於钟鼓。”
(1).钟和鼓。古代礼乐器。 汉 贾谊 《新书·数宁》:“使为治,劳知虑,苦身体,乏驰骋鐘鼓之乐,勿为可也。” 唐 韩愈 《奉和仆射裴相公感恩言志》:“林园穷胜事,鐘鼓乐清时。”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銮仪卫》:“午门鐘鼓,凡上祀郊庙受朝贺,则鸣鐘鼓以为则。”
(2).钟和鼓。亦借指音乐。《吕氏春秋·顺民》:“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鐘鼓。” 唐 李涉 《六叹》诗:“但将鐘鼓悦私爱,肯以犬羊为国羞。”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若敬从上人之命,即止水后,诛求聚敛,广蓄姬侍,坐於鐘鼓之间,使家败而身疾,又如之何?”
(3).钟和鼓。古代击以报时之器。 唐 杜甫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诗:“復有楼臺衔暮景,不劳鐘鼓报新晴。”
(4).钟和鼓。佛教法器。 清 郑燮 《别梅鉴上人》诗:“云山有约怜狂客,鐘鼓无情老比邱。”
戈甲
(1).戈和铠甲。亦泛指武器装备。《尉缭子·兵令下》:“内卒出戍,令将吏授旗鼓戈甲。”《南史·刘之亨传》:“总督众军,杖节而西,楼船戈甲甚盛。”
(2).指战争或军队。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本命醮词》:“况封畿戈甲之餘,壠亩榛芜之后,疲羸未復,疮痏未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阴风恶,戈甲遍荒郊,杀气黯青霄。” 清 顾炎武 《表哀诗》:“欲求 防 墓处,戈甲满江潯。”
虎争
比喻争夺的剧烈。《史记·南越列传》:“ 项羽 、 刘季 、 陈胜 、 吴广 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大将军 诸葛瑾 取 柤中 ”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零陵 太守 殷礼 言於 权 曰:‘今天弃 曹 氏,丧诛累见,虎争之际而幼童蒞事。’” 唐 李白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诗:“ 秦 赵 虎争血中原,当去抱关救公子。”
榛芜
(1).草木丛杂。形容荒凉的景象。《后汉书·荀彧传》:“今鑾驾旋軫, 东京 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怀感旧之哀。” 唐 王勃 《梓州飞乌县白鹤寺碑》:“林院榛芜,轩堂委寂。”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剪发延宾》:“叹 洛阳 倾圮榛芜,痛圣驾蒙尘骄虏。”
(2).指丛杂的草木。 唐 元季川 《山中晚兴》诗:“华叶随风扬,珍条杂榛芜。” 徐特立 《公园设立管见》:“更用园丁数人,辟治当道的榛芜,及清洁林中道路,保护林中树木。”
(3).烦琐累赘。 唐 刘知几 《史通·烦省》:“夫论史之烦省者,但当要其事有妄载,苦於榛芜,言有闕书,伤於简略,斯则可以。”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观 子长 此言,实有深鉴。其自撰《史记》,榛芜若此,岂所谓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乎?”
(4).梗塞,阻碍。 唐 杜甫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 仇兆鳌 注:“榛芜,言道路梗塞。” 清 顾炎武 《将有远行作时犹全越(月)》诗:“长叹天地间,人区日榛芜。出门多蛇虎,局促守一隅。”
(5).荒废,衰微。 明 张煌言 《乡荐经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抑自父兄之教不先,而孝弟其榛芜矣。” 清 侯方域 《书彭西园集后》:“其负盛名时,诗道榛芜,无人足以共切磨者。”
(6).自谦之词。比喻微贱,草味。 唐 杜甫 《赠韦左丞丈济》诗:“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元 柳贯 《三月十日观南安赵使君所藏书画古器物》诗:“ 南唐 常侍六书学,凌轢 斯 邈 开榛芜。”
斜曛
(1).黄昏,傍晚。 元 陈旅 《题韩伯清所藏郭天锡画》诗:“岁晚怀人增感慨,晴窻展玩到斜曛。” 明 孙柚 《琴心记·汉宫春晓》:“嬾结芙蓉带,愁鬆翡翠裙。晓来香阁坐,常恐又斜曛。”
(2).落日的馀辉。 清 周亮工 《同箨庵酌第二泉竟》诗之一:“轻舟能暂泊,扶老送斜曛。” 林纾 《题画》诗:“危栈黏天路不分,鞭丝帽影印斜曛。”
山僧
(1).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 庾信 《卧疾穷愁》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 唐 刘长卿 《寻盛禅师兰若》诗:“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元 李宗冽 《题岳溪禅林精舍》诗:“山僧四五人,屡访期识面。”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七:“百觅 理安寺 ,始与山僧晤。”
(2).僧人自称的谦词。《五灯会元·法眼宗·罗汉琛禅师》:“众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师曰:‘山僧过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不管
(1)
不顾,不被相反的力量阻塞或阻止;无视不利的结果
不管身体好坏,他都工作到深夜
(2)
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副词“都”“总”“也”等跟他呼应
只看到他的一些缺点,认为这些缺点在他身上是不可饶恕的,而不管这些缺点在别人身上的情况如何
兴亡
兴盛与衰亡
清坐
(1).清雅的席位。《宋书·礼志一》:“ 元帝 詔曰:‘吾识太子此事,祠讫便请王公以下者,昔在 洛 时,尝豫清坐也。’”
(2).安闲静坐。 宋 王安石 《对棋与道源至草堂寺》诗:“北风吹人不可出,清坐且可与君棋。” 明 高启 《次韵杨礼曹雨中卧疾》之一:“清坐自能消鬱结,古方休向篋中求。”
贝叶文
书写于叶上的文字。指佛经。 唐 刘长卿 《送方外上人之常州依萧使君》诗:“归共 临川 使,同翻贝叶文。” 元 王恽 《湘云弥月》诗:“春风暖透青綾被,初度祥开贝叶文。” 清 龚自珍 《奴史问答》诗:“尚不见主人之眉髮美与丑,惟闻喃喃呢呢朝诵贝叶文,夕诵贝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