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美轩原文
巉然绝壑临招担,爷视疑欲干晴霓。林恋献状还左右,烟云变相随高低。
少日登高不惮远,喘汗赪颜如夏畦。
却凭轩槛认行处,一览不待穷攀跻。
爱山愿作此轩客,饥火驱出仍东西。
青衫乌帽犯尘土,梦想春绿浮凫鹥。
归寻稍刻剑已往,扁榜仅能存旧题。
道人知我若有失,更附山房拂栱梯。
方欣胜观还昔时,忽讶语来磻溪。
茫茫六合有安宅,恍悟十年行路迷。
甘与山僧为逆旅,自使妇姑相勃豀。
暗明通壅翻还汝,无所还者吾其栖。
诗词问答
问:尤美轩的作者是谁?答:汪应辰
问:尤美轩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汪应辰的名句有哪些?答:汪应辰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巉然
(1).高峭陡削貌。 宋 苏轼 《峻灵王庙碑》:“有山秀峙海上,石峯巉然,若巨人冠帽。”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三:“﹝ 小孤山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2).形容消瘦露骨。 宋 陆游 《晚过招贤渡》诗:“老马骨巉然,虺虺不受鞭。”
招担
承担;应承。《天雨花》第二二回:“我虽一时高兴,满口招担,然仔细思之,那有这般力量。”
献状
(1).谓观裸状之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三月丙午,﹝ 晋侯 ﹞入 曹 。数之,以其不用 僖负羈 而乘轩者三百人也,且曰‘献状’。” 惠栋 补注:“献状,谓观状也。先责其用人之过,然后诛观状之罪。”相传 晋文公 骈胁,而 曹公 曾近观其裸浴,故责其观裸状之罪。
(2).呈现某种形态;做出某种姿态。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简伟塞门,献状絳闕。”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岂与夫冠猴献状,评议其得失者哉!” 浦起龙 通释:“献状,媚态也。” 宋 黄庭坚 《胜业寺悦亭》诗:“苦雨已解严,诸峰来献状。” 元 尹廷高 《雨中度江见海怪出没》诗:“江神唯识诗客意,故尔献状聊相娱。”
(3).投献的状纸。《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璩公 归去与婆婆説了。到明日写一纸献状来府中,郡王给与身价,因此取名 秀秀养娘 。”按,此指卖身状。
左右
(1) ∶左和右两方面
主席台左右,红旗迎风飘扬
(2) 附近;两旁
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身边
在帝左右
(4) 近臣;随从
太后明谓左右。——《战国策·赵策》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帅左右登牙城拒战。——《资治通鉴·唐纪》
左右拥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对人不直称其名,只称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称呼对方
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史记》
(6) 反正
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7) 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在六点或六点左右到的家
断断续续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8) 支配;控制
他的行动为她所左右
(9) 身边办事的人,侍从
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烟云
烟气和云
烟云缭绕
相随
(1).亦作“ 相隋 ”。谓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之相随。” 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道经》作“相隋”。
(2).伴随;跟随。《史记·苏秦列传》:“是何庆弔相随之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夫説贵抚会,弛张相随。” 马烽 《饲养员赵大叔》:“说完,匆匆忙忙相随那女人走了。”
高低
(1) 无论如何
嘴都说破了,老王高低不答应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百合花》
(2) 终究,到底
高低找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高低叫他弄丢了
少日
不多日;数日。《太平广记》卷三一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甄冲》:“至家少日而染病,遂亡。”《南史·褚彦回传》:“悉与亲游噉,少日便尽。”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 兢 ( 李兢 )至 湖南 ,少日遂卒。”
年少之时。 宋 辛弃疾 《定风波·暮春漫兴》词:“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金 元好问 《出山》诗:“少日漫思为世用,中年直欲伴僧閒。” 清 纳兰性德 《湘灵鼓瑟》词:“忆少日清狂,花间马上,软风斜照。”
登高
上到高处。也特指重阳节登山的风俗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 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喘汗
喘气流汗。 宋 陆游 《剧暑》诗:“六月暑方剧,喘汗不支持。” 明 唐顺之 《陈封君六十寿序》:“閭巷之人,曩与等夷者,莫不奔走伏謁,喘汗不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女喘汗淫淫,粉黛交下。”
赪颜
亦作“頳顏”。 1.犹红颜。指美色。 战国 楚 宋玉 《笛赋》:“延长颈,奋玉身,摛朱脣,曜皓齿,頳颜臻,玉貌起。”
(2).因羞愧或酒醉而脸红。 唐 韩愈 《朝归》诗:“顾影听其声,赬颜汗渐背。” 明 袁宏道 《答徐见可太府书》之二:“而横遭长者之施,赬颜甚矣。” 清 洪昇 《长生殿·见月》:“就是赬颜微怒,泪眼慵抬,便千金何处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仙》:“酣睡未醒,酒气犹芳,頳颜醉态,倾絶人寰。”
夏畦
(1).指夏天在田地里劳动的人。《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諂笑,病于夏畦。” 朱熹 集注:“夏畦,夏月治畦之人也。”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皁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 清 赵翼 《毒暑》诗:“忽念夏畦苦,顿教心太平。”
(2).指卑躬屈膝,对人谄媚。 宋 苏轼 《和陶诗·和己酉岁九月九日》:“ 伯始 真粪土,平生夏畦劳。” 宋 黄庭坚 《题魏郑公<砥柱铭>后》:“吾友 杨明叔 ……持身洁清,不以夏畦之面事上官,不以得上官之面陵其下。”
轩槛
栏板。《汉书·史丹传》:“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 唐玄宗 《鹡鸰颂》诗序:“左清道率府长史 魏光乘 ,才雄白凤,辩壮碧鸡,以其宏达博识,召至轩槛,预观其事,以献其颂。”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夕葵园孟氏》:“棃花数本,高出轩槛。”
行处
(1).随处;到处。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元 汤式 《赏花时·戏贺友人新娶》套曲:“翠袖分香行处有,綵笔生花梦境熟。” 清 孙枝蔚 《雨》诗:“浮生怜物态,行处触长吟。”
(2).走过的地方。 前蜀 韦庄 《叹落花》诗:“ 西子 去时遗笑靨, 谢娥 行处落金鈿。”
一览
用图表或简明的文字做成的关于概况的说明(多用做书名)
“北京名胜古迹一览”
不待
不必,不用;不等
不待你来,他就走了
攀跻
亦作“ 攀隮 ”。犹攀登。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休动磊落,业在攀躋,失在疏越。” 唐 孟郊 《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唯当清宵梦,髣髴愿攀躋。” 宋 陆游 《宿上清宫》诗:“盘蔬采掇多灵药,阁道攀隮出半空。”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余读相国之诗,雄健峭削,如长松千寻,孤峯万仞,而不可攀躋也。”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自平原以至山巔,必经山麓之攀躋乃能登焉。”
饥火
难忍的飢饿感。 唐 白居易 《旱热》诗之二:“壮者不耐飢,飢火烧其肠。” 郭沫若 《前茅·哀时古调》:“ 嵇康 对日抚鸣琴,腹中飢火正熊熊。”
难忍的飢饿感。饥,通“ 飢 ”。《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予应为饥火所恼,不暇记前事耳。”
东西
(1) 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吃东西
写东西
(2) 特指人或动物(常含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这小东西真可爱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曹禺《雷雨》
青衫
青色的衣衫;黑色的衣服。古代指书生
江州司马青衫湿。——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乌帽
黑帽。唐时贵族戴乌纱帽,后来上下通用。乌纱帽后来成为闲居的常服。简称乌纱
忠烈青衣乌帽。——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尘土
细小的土灰
梦想
即做白日梦空想;妄想;梦中怀想
梦想生活在更好的社会里
凫鹥
凫和鸥。泛指水鸟。《诗·大雅·凫鹥》:“鳧鷖在 涇 ,公尸来燕来寧。” 毛 传:“鳧,水鸟也。鷖;鳧属。太平则万物众多。” 孔颖达 疏:“在 涇 得所也。鷖,鸥也。” 唐 韩愈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明庭集孔鸞,曷取於鳧鷖。” 明 高启 《孤雁》诗:“不共鳧鷖宿,兼葭夜夜寒。”
已往
在过去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清· 袁枚《祭妹文》
扁榜
亦作“ 扁牓 ”。即扁额。 宋 陆游 《今上皇帝赐包道成御书崇道庵额》:“於是皇帝闻而异之,故有扁榜之赐。”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大驾初驻蹕 临安 ,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贾辐輳,又剏立官府,扁牓一新。” 宋 楼钥 《太府卿王公墓志铭》:“筑圃北山之麓,取 孔德璋 《移文》中语列为扁牓。” 宋 岳珂 《桯史·太学祭斋碑》:“凡列斋扁榜,至除夕必相率祭之。”参见“ 扁额 ”。
道人
(1)
(2) 旧时对道士的尊称
(3) 称道教徒为道人
(4) 和尚的旧称
知我
(1).深切了解我。《诗·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曰:‘吾始困时,尝与 鲍叔 贾,分财利多自与, 鲍叔 不以我为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 鲍子 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长史 云:‘ 刘尹 知我,胜我自知。’” 宋 苏轼 《观鱼台》诗:“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
(2).器重我。《史记·刺客列传》:“﹝ 豫让 ﹞去而事 智伯 , 智伯 尊宠之……﹝ 豫让 ﹞曰:‘嗟呼!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説己者容。今 智伯 知我,我必为报讎而死,以报 智伯 ,则吾魂魄不愧矣。’”
山房
(1).山中的房舍。《新唐书·李德裕传》:“又按属州非经祠者,毁千餘所,撤私邑山房千四百舍,寇无所廋蔽。” 宋 刘克庄 《木兰花慢·又送郑伯昌》词:“更筑就山房,躬耕谷口。”
(2).山中的寺宇。 唐 温庭筠 《宿白盖峰寺》诗:“山房霜气晴,一宿遂平生。” 宋 苏轼 《宿临安净土寺》诗:“明朝入山房,石镜炯当路。”
(3).山中的书室。《宋史·李常传》:“少读书 庐山 白石僧舍 。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 李氏山房 。” 清 陈衍 《元诗纪事·李孟》:“君辞归,筑山房,摘 李公 诗语为扁名。”
昔时
往日
磻溪
水名。一名璜河。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源出南山兹谷,北流入渭水。相传吕尚(姜太公)垂钓于此而遇周文王
茫茫
辽阔旷远的样子;模糊不清楚
长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传》
野茫茫。——《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勤歌》
夫之茫茫。——明· 顾炎武《复庵记》
茫茫的前景
别时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安宅
(1).犹安居、安所。《诗·小雅·鸿雁》:“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郑玄 笺:“此劝万民之辞,女(汝)今虽病劳,终有安居。”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安宅京室,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輦轂,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丹诚之至愿。” 唐 杜甫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乾元 元年春,万姓始安宅。”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诗之十五:“壮岁客四方,蹙蹙少安宅。”
(2).安于室。妇女安心于夫家。 晋 左思 《咏史》之七:“ 买臣 困樵採,伉儷不安宅。”
恍悟
忽然醒悟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行路
路人,在路上行走的人
骨肉为行路。——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山僧
(1).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 庾信 《卧疾穷愁》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 唐 刘长卿 《寻盛禅师兰若》诗:“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元 李宗冽 《题岳溪禅林精舍》诗:“山僧四五人,屡访期识面。”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七:“百觅 理安寺 ,始与山僧晤。”
(2).僧人自称的谦词。《五灯会元·法眼宗·罗汉琛禅师》:“众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师曰:‘山僧过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逆旅
客舍;旅店
宿于逆旅。——《庄子·山水》
寓逆旅。——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妇姑
婆媳。 汉 贾谊 《新书·时变》:“妇姑不相説,则反脣而睨。”
勃豀
见“ 勃谿 ”。
明通
(1).明白通达;清楚而流畅。《荀子·哀公》:“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 汉 贾谊 《新书·数宁》:“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国史儒林传,以 顾炎武 王夫之 冠首,二人气节文学相似,而 顾 较明通, 王 较篤实。” 朱自清 《<背影>序》:“这一节话论现代散文的历史背景,颇为扼要,且极明通。”
(2).畅通无阻;使畅通无阻。《荀子·强国》:“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史记·五帝本纪》:“於是 舜 乃至于 文祖 ,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
(3).深通;通晓。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士是书生,君明通五经,善《礼记》,与士论礼,士不如也。”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以言田数, 中国 曩时,盖已明通算术矣,虽无代数,而四元不可谓不精;虽无几何,而勾股不可谓不密。”
无所
(1).没有地方;没有处所。 汉 枚乘 《七发》:“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唐 韩愈 《祭张给事文》:“上不负汝,为此不祥,将死无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
(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周礼·考工记·轮人》:“无所取之,取诸圜也。” 郑玄 注:“非有他也,圜使之然也。”《后汉书·杜乔传》:“先是 李固 见废,内外丧气,羣臣侧足而立,唯 乔 正色无所回橈。”《通典·食货九》:“ 后魏 初至 太和 钱货无所用也。” 明 陈文烛 《<少室山房笔丛>序》:“大哉 孔子 !博学无所成名。” 瞿秋白 《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漂亮是美,‘艺术的价值’也是美--抽象的美,无所附丽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