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朝士使虏原文
又见皇举赋北征,謪仙俊气似秋鹰。诗成紫寒三更月,马渡黄河十丈冰。
赵北燕南有人否,禽胡归汉竟谁曾。
天家社稷英灵在,佳气时时起五陵。
诗词问答
问:送朝士使虏的作者是谁?答:杨万里
问:送朝士使虏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杨万里的名句有哪些?答:杨万里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北征
(1).犹北伐,向北征伐。《国语·吴语》:“ 吴王 夫差 既杀 申胥 ,不稔於岁,乃起师北征。”《隋书·豆庐毓传》:“﹝ 毓 ﹞从 赵仲卿 北征 突厥 ,以功授仪同三司。”《杨家将》第三二回:“今 杨 家人雄马壮,倘或部领北征,谁可抵敌?”
(2).北行,北上。《楚辞·九歌·湘君》:“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 洞庭 。” 汉 张衡 《南都赋》:“秽 长沙 之无乐,歷 江 湘 而北征。” 唐 陈子昂 《送贾兵曹入都》诗:“ 东山 宿昔意,北征非吾心。”
俊气
(1).英俊气概。 唐 李益 《轻薄篇》诗:“天生俊气自相逐,出与鵰鶚同飞翻。”
(2).秀美。 张宝真 《小先生》:“嗯,小时可没有现在俊气。”
三更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每年达16亿吨,除12亿吨入海外,有4亿多吨沉积在下游河床上,有些地段河底竟高出地面5—10米,成为有名的“地上河”
北燕
(1).国名。 周 代诸侯国名,在今 河北省 蓟县 一带。《春秋·襄公二十九年》:“ 齐 高止 出奔 北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 周武王 灭 紂 ,封 召公 於 北燕 。”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故 田光 伏剑於 北燕 , 公叔 毕命於 西秦 。”
(2).国名。指 秦 末农民大起义中, 韩广 重建之 燕国 。《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乃眷 北燕 ,遂表 东海 。” 李善 注引《汉书》:“ 信 用 广武君 策,发使使 燕 , 燕 从风而靡。”
(3). 太平天囯 谓 清朝 的京城。 太平天囯 《贬直隶省为罪隶省诏》:“今朕既贬 北燕 地为妖穴,是因妖现秽其地,妖有罪,地亦因之有罪,故并贬 直隶省 为 罪隶省 。”
有人
(1).谓有杰出的人物。《晋书·忠义传序》:“ 卞壼 、 刘超 、 钟雅 、 周虓 等已入列传,其餘即敍其行事,以为《忠义传》,用旌 晋氏 之有人焉。” 唐 韩愈 《兴元少尹房君墓志》:“ 房 故为官族,称世有人。”
(2).谓有靠山。如:朝中有人好做官。
(3).泛指有某人。《孟子·尽心下》:“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樱桃小口娇声颤,不防花下,有人肠断。” 巴金 《春》一:“有人从梅林那面走过来,发出了这样的叫声。”
天家
(1).对天子的称谓。 汉 蔡邕 《独断》:“天家,百官小吏之所称。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故称天家。”《魏书·咸阳王禧传》:“ 禧 闻而叹曰:‘我不负心,天家岂应如此!’” 宋 范仲淹 《知府孙学士见示五首因以缀篇》诗之二:“红霞緑竹忘机地,未免天家下詔求。”
(2).指帝王家。《后汉书·宦者传·曹节》:“盗取御水以作鱼钓,车马服玩拟於天家。”《晋书·胡奋传》:“歷观前代,与天家婚,未有不灭门者,但早晚事耳。” 清 顾炎武 《桃叶歌》:“中官采取来天家,可怜马上弹琵琶。”
社稷
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 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英灵
烈士的灵魂;受崇敬的人去世后的灵魂。也说“英魂”
佳气
(1).美好的云气。古代以为是吉祥、兴隆的象征。 汉 班固 《 * 通·封禅》:“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 唐 李白 《明堂赋》:“含佳气之青葱,吐祥烟之鬱嵂。” 宋 王安石 《南乡子》词之二:“自古帝王州,鬱鬱葱葱佳气浮。” 明 高启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诗:“ 秦皇 空此瘞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远望宫殿嵯峨,满山翠柏,丽日阳春,佳气腾腾。”
(2).泛指美好的风光。 唐 储光羲 《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之三:“大道直如髮,春日佳气多。”
(3).清雅的气味。 唐 杜甫 《枯楠》诗:“涷雨落流胶,衝风夺佳气。” 宋 王安石 《朱朝议移法云兰》诗:“幽兰有佳气,千载閟山阿。”
时时
常常。《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 虽家居, 景帝 时时使人问筹策。” 唐 李咸用 《题刘处士居》诗:“溪鸟时时窥户牖,山云往往宿庭除。” 杨朔 《潼关之夜》:“河水在暗夜里闪动着黑亮的波光,时时还有一点两点潮湿的渔火浮动在水面上。”
五陵
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长安附近。当时富家豪族和外戚都居住在五陵附近,因此后世诗文常以五陵为富豪人家聚居长安之地
五陵少年争缠头。——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