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新头陀原文
见说北京寻祖后,瓶盂自挈绕穷边。相逢竹坞晦暝夜,一别苕溪多少年。
远洞省穿湖底过,断崖曾向壁中禅。
青城不得师同住,坐想沧江忆浩然。
诗词问答
问:寄新头陀的作者是谁?答:周贺
问:寄新头陀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寄新头陀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周贺的名句有哪些?答:周贺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503-70
参考注释
见说
(1).告知,说明。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説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2).犹听说。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见説 蚕丛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今日见説,却记得你前年间曾言 苏州 所遇,果非虚话了。” 清 李渔 《蜃中楼·离愁》:“见説红颜薄命,不信今生心儿愿儿果得盈。”
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
穷边
荒僻的边远地区。 宋 苏舜钦 《己卯冬大寒有感》诗:“穷边苦寒地,兵气相缠结。” 清 纳兰性德 《沁园春》词:“穷边自足愁怀,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张素 《吉长道中》诗:“客来远道奔驰苦,地入穷边感慨多。”
相逢
彼此遇见;会见
偶然相逢
竹坞
(1).竹林茂盛的山坞。 唐 李德裕 《重忆山居·平泉源》诗:“逶迤过竹坞,浩淼走兰塘。” 宋 范成大 《从宗伟乞冬笋山药》诗:“竹坞拨沙犀顶鋭,药畦粘土玉肌丰。”
(2).竹舍,竹楼。 唐 刘沧 《访友人郊居》诗:“登原过水访 相如 ,竹坞莎庭似故居。”《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水阁遥通竹坞,风轩斜透松寮。”
晦暝
(1) 昏暗;阴沉
风雨晦暝
(2) 亦作“晦冥”
苕溪
水名。有二源:出 浙江 天目山 之南者为 东苕 ,出 天目山 之北者为 西苕 。两溪合流,由 小梅 、 大浅 两湖口注入 太湖 。夹岸多苕,秋后花飘水上如飞雪,故名。 唐 罗隐 《寄第五尊师》诗:“ 苕溪 烟月久因循,野鹤衣製独茧纶。” 宋 苏轼 《泛舟城南会者五人》诗:“试选 苕溪 最深处,仍呼我辈不羈人。” 宋 张元干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唤取 謫仙 平章看,过 苕溪 ,尚许垂纶否。”
少年
古称青年男子,现在指人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
少年儿童读物
断崖
亦作“ 断厓 ”。陡峭的山崖。 唐 周贺 《寄新头陀》诗:“远洞省穿湖底过,断崖曾向壁中禪。” 宋 辛弃疾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词:“断崖脩竹,竹里藏冰玉。”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修黎 ﹞尝曰:‘吾幼即爱山河林壑之幽寂,游戏于断厓絶壁之为危险,吾伴侣也。’” 华山 《远航集·窑洞阵地战》:“光线从通到外面断厓上的气孔里,透视到人住的窑洞里。”
向壁
面对墙壁。多表示心情不悦或不欲与人接谈。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五》:“夫人遂转向壁,歔欷不復言。”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东亭 转卧向壁嘆曰:‘人固不可以无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 张福 ﹞泣跪庭下,愿仍读。母返身向壁,置不闻。” 叶圣陶 《穷愁》:“﹝ 阿松 ﹞忽复停针,瞪目向壁……自伤生涯惨淡。”
中禅
见“ 中单 ”。
青城
(1). 宋 斋宫名。一在 南薰门 外,为祭天斋宫,谓之 南青城 ;一在 封丘门 外,为祭地斋宫,谓之 北青城 。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郊祀年驾宿青城端诚殿行郊祀礼》:“所谓 青城 ,止以青布为幕,画甃砌之文,旋结城闕。”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 大梁城 南五里号 青城 ,乃 金国 初 粘罕 驻军受 宋 二帝降处。当时后妃皇族皆诣焉,因尽俘而北。后 天兴 末, 末帝 东迁, 崔立 以城降,北兵亦于 青城 下寨,而后妃内族復诣此地,多僇死,亦可怪也。” 清 钱谦益 《向言上》:“ 宋 之亡也以 青城 ,金之亡也亦以 青城 。”
(2).指 青城山 。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 青城 仙洞, 黄石 祠坛。” 唐 郑巢 《题崔中丞北斋》诗:“何年各无事,高论宿 青城 。” 宋 陆游 《玉笈斋书事》诗之二:“剩分松屑为山信,明日 青城 有使行。” 清 吴伟业 《佘山遇姚翁出所画花鸟见赠》诗:“只今来 白石 ,当日住 青城 。”
不得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吾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沧江
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南朝 梁 任昉 《赠郭桐庐》诗:“沧江路穷此,湍险方自兹。” 唐 陈子昂 《群公集毕氏林亭》诗:“ 子牟 恋魏闕,渔父爱沧江。” 明 张含 《己亥秋月寄杨升庵》诗:“比来消息风尘断,白首沧江学钓鱼。” 清 吴伟业 《毛子晋斋中读吴匏庵手抄宋谢翱西台恸哭记》诗:“ 子陵 留高臺,西面沧江緑。”
浩然
(1).水盛大貌。《法苑珠林》卷八二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时积雨大水, 懿 前望浩然,不知何处为浅,可得揭躡。”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崖头之南,江流浩然自放。”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洪波浩然,精神亦以振,国民风气,因而一新。”
(2).广大壮阔貌。《管子·内业》:“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淮南子·要略》:“诚通其志,浩然可以大观矣。” 唐 李白 《日出入行》:“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明 方孝孺 《题<郑叔致字辞>后》:“发之为文章,则浩然而无涯。”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吾尝登 帕米尔 之原,天风浩然,梅花开矣,白云飞矣。”
(3).正大豪迈貌。 晋 陶潜 《扇上画赞》:“至於 於陵 ,养气浩然。” 元 张可久 《金字经·偕王公实寻梅》曲:“浩然英雄气,塞乎天地间。”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 赵忠节 ﹞有侠丈夫风,呼卢纵饮,意气浩然。”参见“ 浩然之气 ”。
(4).不可阻遏、无所留恋貌。《孟子·公孙丑下》:“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朱熹 集注:“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 唐 温庭筠 《送人东游》诗:“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清 徐士鸾 《宋艳·丛杂》:“ 杨蟠 宅在 钱塘湖 上,晚罢 永嘉郡 浩然挂冠。” 朱自清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再到 南美洲 去看那茫茫的大沙漠……到 南沙群岛 去看那郁郁的大森林--于是浩然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