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喻诗 幻诗原文
挥霍变三有。恍惚随六尘。
兰园种五果。
雕案出八珍。
对见不可信。
熟视事非真。
空生四岳想。
徒劳七识神。
着幻是幻者。
知幻非幻人。
诗词问答
问:十喻诗 幻诗的作者是谁?答:萧衍
问:十喻诗 幻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南北朝
问:萧衍的名句有哪些?答:萧衍名句大全
萧衍十喻诗 幻诗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挥霍
(1) 轻捷
跳丸剑之挥霍。——张衡《西京赋》
摇手曰挥,反手曰霍,极言其动作轻捷也。——焦竑《字学》
(2) 任意浪费钱财
大肆挥霍
挥霍无度
三有
(1).佛教语。谓三界之生死。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二、色有, * 之生死;三、无色有,无 * 之生死。佛教认为三界之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谓之有。 南朝 梁武帝 《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三有同永夜,六道等长眠。” 唐 李邕 《海州大云寺禅院碑》:“湛四禪於中道,超三有以上征。”《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以此不尽功德,上报四恩,下资三有。”
(2).指仁慈、节俭、不为天下先这三种美德。 隋 王通 《中说·魏相》:“ 仇璋 谓 薛收 曰:‘子闻三有七无乎?’…… 薛收 曰:‘请闻三有。’ 璋 曰:‘有慈,有俭,有不为天下先。’”
恍惚
(1) 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精神恍惚
(2) 证名。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由于七情内伤、外邪内干、发汗过多而损伤心气,以致精神不定
六尘
佛教语。即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接,便能染污净心,导致烦恼。《圆觉经》卷上:“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宗密 疏:“六尘是境,识体是心。” 南朝 宋 鲍照 《佛影颂》:“六尘烦苦,五道绵剧。” 宋 司马光 《送李益之侍郎致政归庐山》诗之二:“六尘皆外物,万法尽迷途。” 明 刘基 《松风阁记》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 瞿秋白 《猪八戒》:“一切爱恋六尘,以至于‘ * 是没有的,是幻执的……不如努力把漆黑一团都灭绝了,成个正觉’,得证涅槃。”
五果
指桃、李、杏、栗、枣五种水果。《素问·藏气法时论》:“五穀为养,五果为助。” 王冰 注:“谓桃、李、杏、栗、枣也。”《灵枢经·五味》:“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三国志·魏志·郑浑传》:“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北史·西域传·高昌》:“厥土良沃,穀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又饶漆。”
八珍
(1).古代八种烹饪法。《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 郑玄 注:“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也。” 宋 吕希哲 《侍讲日记》:“八珍者,淳熬也,淳母也,炮也,擣珍也,渍也,熬也,糝也,肝膋也。先儒不数糝而分炮豚羊为二,皆非也。”后以指八种珍贵食品。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续演雅发挥》:“所谓八珍,则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俗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续演雅发挥》:“所谓八珍,则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俗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2).泛指珍馐美味。《三国志·魏志·卫觊传》:“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 唐 杜甫 《丽人行》:“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宋 陆游 《东堂睡起》诗:“若论胸中淡无事,八珍何得望藜羹。”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是故甲愿八珍而乙不得藜藿焉。”
对见
受皇帝召见。因见时有所奏对,故称。 唐 颜真卿 《谢户部侍郎表》:“对见之辰,又蒙假以章服。”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凡随驾将校、外方进奉使、文武三品以上官,即於内殿对见。”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视事
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空生
须菩提 的别称。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善解真空之义。 宋 陈师道 《送法宝禅师》诗:“初闻 饮光 笑,復作 空生 瘦。”
四岳
相传为唐尧臣、羲和四子。分管四方的诸侯,所以叫四岳。汉孔安国,宋孔平仲,明杨慎均以四岳为一人
徒劳
空自劳苦;白费心力
徒劳跋涉
识神
佛教语。心识,心灵。《魏书·释老志》:“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歷三世,识神常不灭。” 明 叶宪祖 《北印说法》:“几番尘世,识神一点不差移,只为那无明起妄,宿业成迷。”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甲辰科首题》:“ 朱氏 子弟俟其出场暂憩,漫叩曰:‘大人遴择榜首,何以竟违初志?’ 朱 惊起取卷读之,叹曰:‘我繙閲时殊不觉也,盖识神似为鬼物所掩矣。’”
幻人
古代对魔术艺人的称呼。 犛靬 (属 罗马帝国 的 亚历山大 )以魔术著称,由西向东传播, 汉 时曾有幻人来 中国 表演。又称“眩人”、“幻师”、“幻士”、“化人”。《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 永寧 元年, 掸国王 雍由调 復遣使者诣闕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多幻人,能发火於颜,手为江湖,口幡眊举,足堕玉珠。” 清 赵翼 《题百体寿字》诗:“ 浮提 幻人壶贮墨,婆罗字母音贯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