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行原文
深山有鹿水有鱼,平原终日无宁居。
村中昨暮正长下,官府星夜驰文书。
父老讹传阅户役,有马出马车出车。
妾本贫家女,少小得养息。
自嫁与良人,日出官家力。
眼见春泽生,欲谋今岁食。
牛种犹逋巨室钱,蚕桑敢望当窗织。
城南草屋才两间,千钱出易无人还。
夫妻秪有一弱子,不忍弃去携归山。
已闻长吏税间架,恐有生死鞭箠下。
诗词问答
问:贫家行的作者是谁?答:石宝
问:贫家行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石宝的名句有哪些?答:石宝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熊峰集卷四
参考注释
深山
处于群山之中,离平原地区很远的山区
深山寂寂,空谷鸟鸣
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驿路梨花》
平原
广阔平坦的原野
吾村十里皆平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终日
从早到晚
终日忙忙碌碌
终日而思。——《荀子·劝学》
宁居
安居。《左传·桓公十八年》:“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来脩旧好。” 唐 白居易 《祈皋亭神文》:“ 居易 忝奉詔条,愧无政术,既逢愆序,不敢寧居。” 明 李东阳 《鲜卑儿》诗:“使汝温饱相歌呼,胡为虐彼无寧居。”
正长
(1).谓君主或各级行政长官。《墨子·尚同中》:“方今之时,復古之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穀梁传·僖公十九年》:“上无正长之治,大臣背叛,反为寇盗。”《周书·苏绰传》:“非直州郡之官,宜须善人,爰至党族閭里正长之职,皆当审择。” 宋 曾巩 《正长各举属官诰》:“然存於《书》,二帝所命者 羲和 九官十二牧皆官之正长也,至於属官则未有二帝尝命之者。”
(2).古代指塾师。《逸周书·大聚》:“立勤人以职孤,立正长以顺幼,立职丧以卹死,立大葬以正同。” 朱右曾 校释:“正长,若书传所言,卿大夫致仕而归,居门侧之塾,以教子弟是也。”
官府
(1) 旧指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从前的官府,都因碍着脸面,所以如此。——《红楼梦》
(2) 旧称封建官吏
俄而大轿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过去。——《红楼梦》
星夜
(1) 夜晚
(2) 连夜
文书
(1) 指公文、书信、契约等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 白居易《卖炭翁》
文书下行直省。——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3) 文字书籍
父老
古时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担任;亦尊称老年人
讹传
与事实、事件等不相符的传闻
户役
按户分派的差役。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沉文昭》:“若无衣食之忧,户役之扰,疾病之累,以夺其心,便是有福。”
马车
(1) 马拉的车
用马车拉烟草
(2)
(3) 重型双轮车,没有弹簧,用于普通农业作业和运输货物
(4) 任何用马拉的轻载双轮车
出车
驾车出外
贫家
(1).穷人家。《墨子·贵义》:“ 卫 ,小国也。处於 齐 晋 之间,犹贫家之处於富家之间也。” 唐 白居易 《晚桃花》诗:“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一:“艰危门户要人持,孝出贫家谚有之。”
(2).谦称自己的家。 唐 刘长卿 《酬李穆见寄》诗:“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宋 刘克庄 《四和太守林太博赠瑞香花》:“吟讽攀翻到月斜,众惊奇宝到贫家。”《水浒传》第七二回:“﹝虔婆﹞便道:‘今日上元佳节,我子母们却待家筵数杯,若是员外不弃,肯到贫家少敍片时。’”
(3).使家贫穷。《后汉书·陈蕃传》:“鄙谚言‘盗不过五女门’,以女贫家也。”
少小
年幼;年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养息
(1) 将养身体,休息
太太知道,又叫你搬了家去养息。——《红楼梦》
(2) 收养的儿子
良人
(1) 古时夫妻互称为良人,后多用于妻子称丈夫
(2) 古代指非奴婢的平民百姓(区别于奴、婢)
(3) 清白人家的妇女
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水浒传》
日出
指太阳初升出地平线或最初看到的太阳的出现
官家
(1) 天子
(2) 指朝廷、官府
(桓温)于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 刘越石( 琨)妓女。一见 温入,潜然而泣, 温问其故,答曰:“官家甚似 刘司空。”——《太平御览·裴氏语林》
(3) (按:“潜”是否为“潸”之误)
(4) 尊称作官的人
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唐· 白居易《喜星郡》
眼见
(1).眼看;目睹。 唐 杜甫 《绝句漫兴》之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宋 程垓 《洞庭春色》词:“多少事,有垂杨眼见,红烛心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真是天翻地覆的事,若不眼见,説着也不信。”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他又眼见他的朋友们,很多在战场上牺牲掉。”
(2).犹眼界。 郭沫若 《巨炮之教训》:“唉!我可怜这岛邦的国民,他们的眼见未免太小。”
(3).分明;显然。《水浒传》第五八回:“那个穿红的,眼见是 宋江 了;道妆的,必是军师 吴用 。” 王西彦 《静水里的鱼》:“不过,使他感到不安的是,省城既已撤退,战争眼见日益接近了。”
(4).很快;马上。《红楼梦》第三一回:“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么着。”
春泽
春雨。比喻恩泽。 晋 潘岳 《西征赋》:“弛秋霜之严威,流春泽之渥恩。”
今岁
指今年
今岁是个丰收年
牛种
(1).牛与谷种。《元史·世祖纪十一》:“乙巳,赐 合迷里 贫民及 合剌和州 民牛种。”
(2).小牛。《六部成语注解·户部》:“牛种,小牛也。”
巨室
(1) 大宅;大的房屋
(2) 指名望高势力大的世家大族
豪门巨室
蚕桑
养蚕与种桑。《管子·山权数》:“民之通於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土地肥美,宜五穀。知蚕桑,作縑布。”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五:“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清 戴名世 《庚辰浙行日记》:“盖东南蚕桑之盛,莫过於 湖州 。”
草屋
草屋
释义: 屋顶用稻草、麦秸等盖的房子,大多简陋矮小。
两间
谓天地之间。指人间。 唐 韩愈 《原人》:“形於上者谓之天,形於下者谓之地,命於其两间者谓之人。”《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愿彊於为善,益新厥德,使信於诸夏,闻於夷狄者,无曲可议,则至刚可以塞两间,一怒可以安天下矣。” 金 陈赓 《宣宗挽词》:“俭德高千古,鸿勋际两间。” 明 邵璨 《香囊记·潜回》:“那时节立朝纲当辩姦,我这里正气漫漫塞两间。” 鲁迅 《集外集·题<徬徨>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徬徨。”
出易
犹出卖。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积穀》:“积贮愈多,敛散出易之际,尤宜留心。”
无人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夫妻
夫妇;男女二人结成的合法婚姻关系。也作“夫妇”
弱子
幼儿;小孩。《管子·形势》:“弱子下瓦,慈母操箠。”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婉婉弱子,赤立傴僂。” 宋 苏洵 《权书下·高祖》:“独计以为家有主母,而豪奴悍婢不敢与弱子抗。”
不忍
(1).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穀梁传·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2).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阮士瑀 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 宋 苏轼 《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
(3).不收敛。《楚辞·离骚》:“ 浇 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 尧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
(5).舍不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閲时,不忍释卷。”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愜,得一篇輒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 郭小川 《木瓜树的风波》诗:“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
归山
(1) 回山。如:放虎归山
(2) 下山
(3) 婉辞,指人死
长吏
(1) 称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
皆刑其长吏。——《史记·陈涉世家》
(2) 称地位较高的官员
悦于长吏。——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税间架
唐 代征收房屋税法。《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所谓税间架者,每屋两架为间,上屋税钱二千,中税千,下税五百,吏挚笔握算,入人室庐计其数。”
有生
有生命者,指人类
有生之初。——清· 黄宗羲《原君》
鞭箠
1.鞭子。亦用作比喻。《国语·吴语》:“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汉 刘向 《说苑·谈丛》:“騏驥日驰千里,鞭箠不去其背。” 欧榘甲 《新广东》五:“鄙人虽浅陋,愿执鞭箠为马前卒。” 何其芳 《一个平常的故事》:“让我的歌唱变成鞭箠。”
2.鞭打。《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宫人盗者,即时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隐情。”《太平广记》卷四八九引 唐 无名氏《冥音录》:“幼时,每教其艺,小有所未至,其母輒加鞭箠,终莫究其玅。”《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明日主人寻究,定遭鞭箠。” 刘师培 《悲佃篇》:“若输税逾期,则鞭箠之惨,无异于公庭。”
3.比喻督促、勉励。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一节:“但使有一姓能箝制我而鞭箠我者,我即从而崇拜之拥护之。”
4.征服,控制。 清 姚鼐 《书<货殖传>后》:“方 秦始皇 统一区夏,鞭箠夷蛮,雄略震乎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