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九叔知县昨游长句原文
诗穷不但两鬓霜,白发缘愁千丈长。一年强半走道路,归来又见橘柚黄。
不知南邻更北里,醉折梅花照溪水。
扶藜时蹑大阮踪,觅句深参少陵髓。
昨游过眼不可留,今朝欲再亦何由?新诗已落万人口,不应更著锦囊收。
诗词问答
问:和九叔知县昨游长句的作者是谁?答:杨万里
问:和九叔知县昨游长句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杨万里的名句有哪些?答:杨万里名句大全
杨万里和九叔知县昨游长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诗穷
指文人遭际坎坷,生活贫困。 宋 方岳 《次韵郑佥判》之二:“诗穷不易办亭材,只恁荒寒处处苔。” 清 黄景仁 《春暮呈容甫》诗:“先生吟太苦,终日闭荆关。我亦诗穷者,邀君数往还。”
不但
不仅,不只是——用在表示递进关系的复句的前一分句,指出并承认某层意思,后一分句常有“而且”、“并且”、“也”、“还”、“又”等词相呼应,表示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我们的家乡不但风景优美,物产也很丰富
鬓霜
形容鬓发斑白如霜。 宋 梅尧臣 《依韵和诚之淮上相遇》:“形槁已能同散木,鬢霜从听著寒蓬。” 元 姚燧 《南乡子·次冯雪厓韵》词之二:“日觉鬢霜加,欲对清罇恋物华。” 清 查慎行 《秋感》诗:“几见白头翁,髩霜復如漆。”
白发
白头发
白发谁家翁媪。——辛弃疾《清平乐》
千丈
极言其长、高、深。《史记·货殖列传》:“薪稾千车,船长千丈。” 北周 庾信 《终南山义谷铭》:“壁立千丈,峯横万仞。” 唐 白居易 《续古诗》之七:“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
强半
过半;大半:去者强半|浮生满百今强半|民强半饿死。走道
(1) 街道两边的人行道
(2) 在路上行走
(3) 〈方〉∶改嫁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南邻
(1).古指南方 金邻国 。《汉书·扬雄传上》:“仁声惠於北狄,武义动於 南邻 。” 颜师古 注:“南方有 金邻 之国,极远也,故云 南邻 。”
(2).南边的近邻。《文选·张衡<思玄赋>》:“指 长沙 之邪径兮,存 重华 乎南邻。” 李善 注:“《山海经》曰:‘南方 苍梧 之川,其中 九疑山 , 舜 之所葬,在 长沙 界中。’” 晋 左思 《咏史》诗之四:“南邻击鐘磬,北里吹笙竽。” 唐 杜甫 《遣兴》诗:“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綌。” 金 元好问 《早起》诗:“北舍南邻独乐声,夹衣晨起觉秋清。” 元 杨维桢 《漫兴》诗之六:“南邻酒伴辱相呼,共访城东旧酒壚。”
北里
(1).古舞曲名。《史记·殷本纪》:“ 帝紂 ……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 妲己 , 妲己 之言是从。於是使 师涓 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2).称委靡粗俗的曲乐。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亦将有才人妙妓,遗世越俗,扬北里之流声,绍阳阿之妙曲。”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濮上北里,迭奏迭起。”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未睹《钧天》之美,则北里为工;不咏《关雎》之乱,则桑中为雋。”
(3). 唐 长安 平康里 位于城北,亦称 北里 。其地为 * 所在地。后因用以泛称娼妓聚居之地。 唐 孙棨 《<北里志>序》:“诸妓居 平康里 ……比常闻 蜀 妓 薛涛 之才,必谓人过言,及覩 北里 二三子之徒,则 薛涛 远有惭德矣。”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祐》:“同时 崔涯 亦工诗,与 祐 齐名,颇自行放乐,或乘兴 北里 。” 清 黄景仁 《都门秋思》诗之一:“新声 北里 迴车远,爽气 西山 拄笏通。”
(4).北面的里巷。 晋 左思 《咏史》诗之四:“南邻击鐘磬,北里吹笙竽。”《陈书·废帝纪》:“逆贼 华皎 ,极恶穷凶……其家口在北里尚方,宜从诛戮,用明国宪。” 唐 李贺 《箜篌引》:“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
梅花
(1) 梅树的花
(2) 〈方〉∶腊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溪水
指从山里流出来的水流。《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所,广三十餘丈,深者八九尺,浅者半之,诸军勒兵渡去, 桓 自断后。” 唐 王建 《赠华州郑大夫》诗:“ 少华 山云当驛起,小敷溪水入城流。” 丁玲 《梦珂》:“从山顶流下许多条溪水,又清,又亮,又甜。”
大阮
(1).指 三国 魏 诗人 阮籍 。参见“ 大小阮 ”。
(2).拨弦乐器名。形似今之月琴。相传为 晋 阮咸 所制,故又称阮咸。有大阮、中阮、小阮之别。《宋史·乐志一》:“ 照 ( 李照 )因自造苇籥、清管、簫管、清笛、雅笛、大笙、大竽、宫琴、宫瑟、大阮、大嵇,凡十一种,求备雅器。”
觅句
亦作“覔句”。指诗人构思、寻觅诗句。 唐 杜甫 《又示宗武》诗:“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牀。”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刘昭禹》:“﹝ 刘昭禹 ﹞尝与人论诗曰:‘五言如四十箇贤人,著一字如屠沽不得;覔句者,若掘得玉合子,底必有盖。但精心求之,必获其宝。’” 宋 杨万里 《和祝汝玉作举子语之句》:“词场君擅倾城色,诗社儂凋觅句鬚。”
少陵
(1). 汉宣帝 许后 之陵。因规模比 宣帝 的 杜陵 小,故名。
(2).指 唐 诗人 杜甫 。 杜甫 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自号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 。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仙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金 曹之谦 《寄元遗山》诗:“诗到 夔州 老更工,只今人仰 少陵 翁。” 郁达夫 《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 少陵 此语感人深。”
过眼
(1).经过眼前。喻迅疾短暂。 宋 苏轼 《吉祥寺僧求阁名》诗:“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 明 冯梦龙 《洒雪堂·宋婆课女》:“嘆过眼时光去渺茫,休得贪閒放。” 清 吴伟业 《赠总宪龚公芝麓》诗:“侧身天地竟何心,过眼风光有谁羡。”
(2).过目,略加看视。 宋 李清臣 《钦圣宪肃皇后哀册文》:“诸书过眼,疑微洞析。兢兢瞿瞿,殆忘寝食。”《老残游记》第十七回:“那家人揭开盒盖,请老爷们过眼。” 孙犁 《白洋淀纪事·采蒲台》:“她像很疲累了,弯着腰一张一张掀开席,叫收席的人过眼看成色。”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今朝
(1) 今天
(2) 现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何由
亦作“ 何繇 ”。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僕虽嚚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晋 张华 有鸚鵡,每出还,輒説僮僕好恶。一日,寂无言; 华 问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鲁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宋书·沉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成?” 明 刘基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诗之三:“路远无羽翼,何由得飞还?”《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稍加责罚,此辈就到家主面前轻事重报,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着意防范,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新诗
(1).新的诗作。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良朋貽新诗,示我以游娱。”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清 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
(2).指“五四”以来的白话诗。 毛 * 《关于诗的一封信》:“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写新诗,我填旧词,也是个诗人高唱的时代。”
人口
(1)
(2) 人民或居民总数
(3) 人
不应
(1).不响应;不应和。《墨子·旗帜》:“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荀子·正论》:“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
(2).不回答;不答应。《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去 齐 ,宿於 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儘夫人问当,夫人説话,不应一句。”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陈霞仙》:“女力劝之纳簉室,生终不应,曰:‘百岁欢娱,能有几何,岂可使他人间之哉!’”
(3).不符合;不应验。《韩非子·存韩》:“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於前,乃就吏诛不晚也。”《淮南子·原道训》:“风兴云蒸,事无不应。”
(1).不应该。 宋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千载难消亡国恨,不应此地着 鴟夷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仙人不应若是。”
(2).不须。 宋 王安石 《酬宋廷评请序解经诗》:“训释虽工君尚少,不应急务世人传。” 宋 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 西州 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宋 周文璞 《赠赵子野歌》:“书来不应寄他物,只要秋林一双笛。”
(3).不是。 宋 黄庭坚 《王立之诗报梅花已落尽次韵戏答》:“定是 沉郎 作诗好,不应春能生许愁。” 宋 陈师道 《十五夜月》诗:“不应明白髮,似欲劝人归。” 宋 陆游 《九月晦日》诗:“自是老来多感慨,不应萧瑟为秋风。”
(4).不曾;未尝。 唐 韩翃 《送客之江宁》诗:“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 徐州 见柳花。” 宋 晁补之 《洞仙歌·咏菊》词:“不应夸絶艳,曾妬春华,因甚东君意不到?” 宋 辛弃疾 《新荷叶·再和赵德庄韵》:“细数从前,不应诗酒皆非。”
(5).不知;不顾。 宋 陈师道 《河上》诗:“还家慰儿女,归路不应长。” 宋 谢薖 《定风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陈虚中》词:“寂寞江天正云雾,回顾,不应中有少微星。” 宋 周紫芝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词:“只愁飞詔下青冥,不应霜塞远,横槊看诗成。”
(6).古代法律名词。谓非有意犯罪。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失误了官身,本该扣厅责打四十,问你一个不应罪名。”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怎么把我也问个不应。”《水浒传》第三回:“原告人保领回家,邻佑杖断有失救应。房主人并下处邻舍止得个不应。”
锦囊
(1).用锦制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诗稿或 * 。《南史·徐湛之传》:“以锦囊盛 武帝 纳衣,掷地以示上。”《新唐书·文艺传下·李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宋 苏舜钦 《送王杨庭著作宰巫山》诗:“落笔多佳句,时应满锦囊。”《花月痕》第四回:“忽奉令箭一枝,锦囊一个,内固封密札。”
(2).借指诗作。 宋 杨万里 《云龙歌赠陆务观》:“金印斗大值几钱?锦囊山齐今几篇?” 清 赵翼 《周长庚邂逅山塘具述倾注之意答诗志愧》:“锦囊幸免遭投厠,红袖知谁肯拂尘。”参见“ 锦囊佳句 ”。
(3).吐绶鸡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吐绶鸡》:“﹝吐綬鷄﹞《古今注》谓之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