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二首原文
水殿清风玉户开,飞光千点去还来。无风无月长门夜,偏到阶前点绿苔。
裴回无烛冷无烟,秋径莎庭入夜天。
休向书窗来照字,近来红蜡满歌筵。
诗词问答
问:萤二首的作者是谁?答:罗邺
问:萤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萤二首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罗邺的名句有哪些?答:罗邺名句大全
罗邺萤二首书法欣赏
全唐诗:卷654-77
参考注释
水殿
(1).临水的殿堂。 唐 李白 《口号吴王美人半醉》:“风动荷花水殿香, 姑苏臺 上宴 吴王 。”《宋史·礼志十六》:“帝作《中春赏花钓鱼诗》,儒臣皆赋,遂射于水殿。”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二十七日》:“临湖有一座长方形的水殿,大理石造,有好些小雕像也被残毁了。”
(2).帝王所乘的豪华游船。 唐 皮日休 《汴河怀古》诗之二:“若无水殿龙舟事,共 禹 论功不较多。”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萧皇后 乘坐制度较小的翔螭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
清风
清凉的风
清风徐来
清风明月
玉户
玉饰的门户,亦用作门户的美称。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唐 崔颢 《相逢行》:“玉户临驰道,朱门近御沟。” 元 王玠 《挂金索》曲:“玉户鸞驂,金顶龙蟠绕。”
飞光
(1).飞逝的光阴。 南朝 梁 沉约 《宿东园》诗:“飞光忽我遒,岂止岁云暮。” 宋 曾巩 《移守江西先寄潘延之节推》诗:“南北相望十八年,俯仰飞光如转烛。” 清 张云锦 《玉烛新·和南台徐丈雪夜艺舫韵》词:“才转眼春暖冬寒,飞光去来何骤。” 鲁迅 《集外集拾遗·<秋夜有感>诗》:“綺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2).犹耀光。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还来
归来,回来。《楚辞·天问》:“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唐 杜甫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诗之三:“日斜鱼更食,客散鸟还来。” 映泉 《白云深处》:“让他去,反正人家会还来的。”
无风
(1).没有风。 唐 韩愈 《南山诗》:“无风自飃簸,融液煦柔茂。”
(2).草名。薇衔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薇衔》:“按 酈道元 《水经注》云: 魏兴 锡山 多生薇衔草,有风不偃,无风自摇。则吴风亦作无风。”参见“ 无风独摇草 ”。
(3).气象学上指零级风。风速每小时小于1公里,烟直上。
长门
汉 宫名。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序:“ 孝武皇帝 陈皇后 时得幸,颇妒,别在 长门宫 ,愁闷悲思。闻 蜀郡 成都 司马相如 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 相如 、 文君 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 相如 为文以悟主上, 陈皇后 復得亲幸。”后以“长门”借指失宠女子居住的寂寥凄清的宫院。 唐 杜牧 《长安夜月》诗:“独有 长门 里,蛾眉对晓晴。” 宋 辛弃疾 《摸鱼儿·淳熙己亥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词:“ 长门 事,準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妬。千金纵买 相如 赋,脉脉此情谁诉。”《天雨花》第二一回:“你四人身入 长门 ,红颜薄命。”参见“ 长门怨 ”。
裴回
亦作“裵回”。1.彷徨。徘徊不进貌。《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产 不知 吕禄 已去北军,迺入 未央宫 ,欲为乱,殿门弗得入,裵回往来。”参见“ 徘徊 ”。
(2).徐行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於是 楚王 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参见“ 徘徊 ”。
(3).留恋。 唐 贾至 《送夏侯子之江夏》诗:“留欢一杯酒,欲别復裴回。”参见“ 徘徊 ”。
无烟
见“ 无烟 ”。
亦作“ 无烟 ”。1.没有烟火。 南朝 梁元帝 《咏萤火》:“著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2).没有炊烟。指未做饭。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緑。”一本作“ 无烟 ”。 宋 范成大 《暮春上塘道中》诗:“店舍无烟野水寒,竞船人醉鼓阑珊。”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二:“﹝ 杨貽德 ﹞閭巷僦居,不露行止,旅舍无烟,藜藿不给,未尝陨穫。”
秋径
亦作“ 秋逕 ”。秋日荒凉的小路。 唐 钱起 《新雨喜得王卿书问》诗:“苦雨暗秋径,寒花垂紫苔。” 唐 罗邺 《萤》诗之二:“裴回无烛冷无烟,秋逕莎庭入夜天。” 宋 王安石 《蒙亭》诗:“春樊乱梅柳,秋径深松菊。”
入夜
到了晚上
入夜,工地上灯火通明
近来
现时期或刚过去的时期
红蜡
亦作“ 红腊 ”。红烛。 唐 皮日休 《春夕酒醒》诗:“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前蜀 韦庄 《病中闻相府夜宴戏赠集贤卢学士》诗:“满筵红蜡照香鈿,一夜歌鐘欲沸天。” 明 王世贞 《赠郭舜举祠部新婚》诗之二:“红腊初鎔双凤皇,新诗句好自催粧。”
歌筵
有歌者唱歌劝酒的宴席。 南朝 梁 何逊 《拟<青青河畔草>》诗:“歌筵掩团扇,何时一相见?”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风闺夕敞,携少女於歌筵。”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索解人既不易得,又何必奏之歌筵,俾雅人俗子,同闻而共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