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诏止雨宿斋建隆观原文
汉家候神馆,奉诏穰沈灾。解缨就斋幕,恍若跻蓬莱。
云罗絓朝舄,露掌承仙杯。
众真拱象帝,宝宇正崔嵬。
炉烟薰太虚,重阴为之开。
单枕不成寐,俗魂自惊猜。
心迷坐忘术,万虑无根来。
天鸡殊未鸣,霜雁有馀哀。
借问麋鹿姿,云胡尘国台。
构极谢隆栋,裨山劣织埃。
上惭稷契名,下愧丙魏才。
惟馀止足戒,临路空徘徊。
诗词问答
问:奉诏止雨宿斋建隆观的作者是谁?答:宋庠
问:奉诏止雨宿斋建隆观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宋庠的名句有哪些?答:宋庠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汉家
即汉朝
汉家山东二百州。—— 唐· 杜甫《兵车行》
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
神馆
神仙或神灵所居的馆所。 晋 陆云 《愁霖赋》:“劾 丰隆 於 岳阳 兮,执 赤松 於神馆。” 北魏 温子昇 《舜庙碑》:“ 嶷山 永逝, 湘水 长违,灵宫肃肃,神馆微微。” 隋 薛道衡 《老氏碑》:“尊容肃穆,仙衡儼而无声;神馆虚闲,滴沥降而成响。”《云笈七籤》卷九六:“玉清出九天,神馆飞霞外。” 明 陈子龙 《秣陵杂诗》:“步櫩通瑶宫,飞臺接神馆。”
奉诏
(1).接受皇帝的命令。《史记·吕太后本纪》:“王且亦病,不能奉詔。”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 崇文 奉詔,进退规矩。”《玉娇梨》第十一回:“原来 吴翰林 奉詔还京,择了吉日起行。”
(2).犹称旨。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敏甫 告 岐公 云:‘近有一 钱少监 子,风骨不羣,文采富赡,恐可奉詔。’”
解缨
解去冠系。谓去官。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不作解缨客,寧知捨筏喻。” 明 唐寅 《忆秦娥·王守谷寿》词:“解缨投散,抽簪辞闹,此意谁知至妙。”
恍若
(1).茫然。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岑顺》:“使者復命, 顺 忽然而寤,恍若自失。” 金 段成己 《醒心亭》诗:“翛然自得天游趣,恍若那知地境灵。”
(2).好像,仿佛。 唐 韩愈 《答李秀才书》:“ 元宾 之面容,恍若相接。” 宋 叶适 《医工叹重赠柳山人》诗:“一身尽异形质变,恍若土木徒人言。”《老残游记》第二回:“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 刘白羽 《火光照红海洋》:“狂啸的海风与澎湃的海涛从几面袭来,使你恍若置身于海上悬崖。”
蓬莱
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云罗
(1).如网罗一样遍布上空的阴云。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嵇康<言志>》:“旷哉宇宙惠,云罗更四陈。”借指整个天空。 唐 李商隐 《春雨》诗:“玉璫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云笈七籤》卷四二:“羽车曜云罗,令我飞上清。”
(2).高入云天的网罗。《文选·鲍照<舞鹤赋>》:“厌江海而游泽,掩云罗而见羈。” 吕延济 注:“云罗,言罗高及云。”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五:“ 崑崙 见玄凤,岂復虞云罗。” 元 刘因 《太常引》词:“冥鸿有意避云罗。问何处、是行窝。”
(3).比喻组成包围圈的军队。《宋书·邓琬传》:“云罗四掩,霜锋交集。”《魏书·郭祚传》:“今云罗西举,开纳 岷 蜀 ;戎旗东指,镇靖 淮 荆 ; 汉 沔 之间,復须防捍。”
(4).轻柔如云的丝绸织品。 隋 王眘 《七夕》诗之二:“长裙动星珮,轻帐揜云罗。”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白琼仙》:“见五人悉係女子,袭云罗,曳雾縠,高髻堆鸦,不类近时装束。”
(5).形容盛多。 陈毅 《游柏林失不雷河》诗:“星期假日,游人云罗。”
露掌
即承露盘。语本《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 栢梁 、铜柱、承露僊人掌之属矣。”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仙人以手掌擎盘承甘露也。” 南朝 梁 王训 《奉和同泰寺浮图》:“悬盘同露掌,垂凤似飞禽。” 唐 耿湋 《朝下寄韩舍人》诗:“花间焰焰云旗合,鸟外亭亭露掌高。” 宋 范仲淹 《依韵酬吴春卿·鹤》:“露掌思高还警夜,芝田音断欲伤春。”参见“ 承露盘 ”。
象帝
(1).语本《老子》:“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河上公 注:“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 王弼 注:“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因以指天帝。 清 姚鼐 《秋斋有述》诗:“渊乎象帝先,旷矣发吾覆。”
(2).指 老子 。 唐 朝尊封 老子 为 太上玄元皇帝 ,故即用《老子》中语为 老子 的别称。 唐 韩愈 《奉和杜相公十六韵》:“象帝威容大,仙宗宝历赊。” 孙汝听 注:“此言象帝者,即指 玄元 也。” 宋 邵雍 《不去吟》:“用诗赠真宰,以酒劝象帝。”
宝宇
对寺院的尊称。 唐 王勃 《德阳县善寂寺碑》:“晨光转卉,翻宝宇之龙花;溽露低枝,荡真文於贝叶。”
崔嵬
(1) 有石头的土山
慎事关门并早归,眼前恩爱隔崔嵬。——《 * 》
(2) 高大;高耸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屈原·涉江》
仙峰巅险峻岭崔嵬。——《封神演义》
炉烟
见“ 炉烟 ”。
亦作“ 炉烟 ”。1.熏炉或香炉中的烟。 南朝 梁简文帝 《晓思诗》:“炉烟入斗帐,屏风隐镜臺。” 宋 苏轼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诗:“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裊裊十里香。” 清 支机生 《珠江名花小传》:“炉烟暗递浩歌声。”
(2). 庐山 香炉峰 的云气。借指 香炉峰 。 宋 梅尧臣 《寄王江州》诗:“何尝闻堠火,唯是对炉烟。潮到 盆城 否?犹期信可传。”
(3).旧时宫殿前丹墀设焚香炉,后因以指代宫廷、朝官。 唐 无名氏 《元日观上公献寿赋》:“趋云陛以陈词,向炉烟而稽首。” 唐 韦应物 《燕李录事》诗:“与君十五侍皇闈,晓拂炉烟上赤墀。” 唐 方干 《送杭州李员外》诗:“必恐驻班留立位,前程一步是炉烟。”
(4).指炉火。 宋 周邦彦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炉,一本作“ 罏 ”。
太虚
(1) 天,天空
(2) 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的原始的实体气
重阴
亦作“ 重隂 ”。1.指云层密布的阴天。 汉 张衡 《南都赋》:“玄云合而重隂,谷风起而增哀。” 南朝 宋 谢惠连 《咏冬》:“繁云起重阴,迴飈流轻雪。”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连日重阴,人谓必雨。”
(2).指阴雨。 三国 魏 曹植 《赠王粲》诗:“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文选·成公绥<啸赋>》:“济洪灾於炎旱,反亢阳於重隂。” 李周翰 注:“云雨谓之重隂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亢阳则出谷颺尘,重阴则滔天凌丘。”
(3).指地下。
(4).犹浓阴。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二:“山冈有餘暎,巖阿增重阴。” 唐 王维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緑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5).双重庇荫。 晋 潘岳 《杨荆州诔》:“余以顽蔽,覆露重隂。仰追先考,执友之心。”
不成
——作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问或揣度的语气,常与“难道”、“莫非”等词相呼应
老五不在这儿,莫非又下厂去了不成
惊猜
惊恐猜疑。 唐 高适 《奉和鹘赋》:“望凤沼而轻举,纷羽族以惊猜。” 宋 苏辙 《次韵沉立少卿白鹿》诗:“白鹿何年养,惊猜未肯驯。”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李太白轶事》:“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
坐忘
道家谓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 郭象 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唐 孟浩然 《游精思题观主山房》诗:“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 清 钱谦益 《<颜子疏解>叙》:“不违仁者三月也,不违如愚者终身也。忘仁义,忘礼乐,而至于坐忘也。”
虑无
古代军中前卫部队持以报警的旗帜。《左传·宣公十二年》:“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 杜预 注:“虑无,如今军行前有斥候蹹伏,皆持以絳及白为幡,见骑贼举絳幡,见步贼举白幡,备虑有无也。”
天鸡
神话中天上的鸡
空中闻天鸡。——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霜雁
秋雁。 北齐 刘昼 《新论·託附》:“夫含气庶品,未有不託附物势以成其便者也。故霜雁託於秋风,以成轻举之势。”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少章闻雁听鸡》之一:“霜雁叫羣倾半枕,梦回兄弟綵衣行。” 清 郑燮 《真州八首属和纷纷皆可喜不辞老丑再迭前韵》之八:“桕叶枫枝静掩门,卧看霜雁碧天痕。”
借问
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
借问酒家何处有?
麋鹿姿
山野人的模样。 宋 苏轼 《和陶饮酒》之八:“我坐华堂上,不改麋鹿姿。”
云胡
为什么。《诗·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毛 传:“胡,何。” 郑玄 笺:“思而见之,云何而心不説?” 宋 朱熹 《斋居感兴》诗之四:“云胡自芜秽,反受众形役!” 明 刘基 《送季德大之文登税务官任》诗:“云胡不饮,使我心惸?”
隆栋
(1).高大的梁栋。《北史·宇文恺传》:“或以綺井为重屋,或以圆楣为隆栋。”
(2).比喻栋梁之才。 唐 许敬宗 《奉和初春登楼即目应诏》:“璇璣体宽政,隆栋象端衡。” 宋 王安石 《李璋加恩制》:“以后家之洪支,为帝室之隆栋。”
稷契
稷 和 契 的并称。 唐 虞 时代的贤臣。 汉 王逸 《九思·守志》:“配 稷 契 兮恢 唐 功,嗟英俊兮未为双。” 汉 蔡邕 《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臣闻 稷 契 之儔,以德受命,功德靡堪。” 唐 杜甫 《客居》诗:“ 稷 契 易为力, 犬戎 何足吞。” 明 方孝孺 《四月一日蒙赐宴浣花新建草堂感恩怀古偶作》诗:“徒抱 稷 契 心,莫覩 唐 虞 禪。”
丙魏
丙吉 、 魏相 的并称。两人均为 汉宣帝 时丞相,以知大体、为政宽平名重当时。《汉书·丙吉魏相传赞》:“ 孝宣 中兴, 丙 魏 有声。” 宋 宋祁 《将到都先献枢密太尉相公》诗:“今日谋献须 丙 魏 ,他年宾客但 邹枚 。” 清 高其倬 《蓟州新城》诗:“且復命 丙 魏 ,不啻求 韩 彭 。”
止足
谓凡事知止知足,不要贪得无厌。语出《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隽疏于薛等传赞》:“ 疏广 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絫。” 唐 白居易 《自宾客迁太子少傅分司》诗:“诚合知止足,岂宜更贪饕?”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人若存一止足之心,则贫贱而衣食粗足,可以止矣。” 严复 《论世变之亟》:“物不足则必争,而争者人道之大患也,故寧以止足为教。”
临路
犹临行。 晋 卢谌 《赠刘琨一首并书》:“亦奚必临路而长号,覩丝而后歔欷哉!” 南朝 宋 鲍照 《放歌行》:“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迴。” 宋 王安石 《驴》诗之一:“临路长鸣有真意, 盘山 弟子久同参。”
徘徊
(1)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犹豫不决
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危险常顾
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