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删诗书子所同谙,论语惟诗独屡谈。
必也性情养有正,斯于政事布无惭。
体殊大雅与小雅,为在周南及召南。
恰喜五经兄弟翕,稡兹一室乐和湛。
诗词问答
问:《题五经萃室岳珂宋版五经·其三·诗经》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四
参考注释
删诗
(1).指 孔子 删《诗》之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 孔子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 孔子 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后世以 司马迁 去古较近,所言必有因而然,多信之。然亦有疑者。如 唐 孔颖达 于《诗谱序疏》中称:“如《史记》之言,则 孔子 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 孔子 所録不容十分去九, 马迁 言古诗三千餘篇,未可信也。”更有甚者,如 清 崔述 则以《论语》有“诗三百”之语,断言“当 孔子 之时,已止此数,非自 孔子 删之而后为三百也。”考今存《诗经》三百零五篇内容,历岁久远,布地辽广,而分体编排,井然有序,比音用韵,大致相近,谓此未经删汰整理,本来如此,殆难想象。凡有成就,归美一圣,固未可信,而必谓 孔子 未曾删诗,亦逞臆之谈。
(2).泛指删选诗歌。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九○:“鄙人劝君割荣者,努力删诗壮盛时。”
书子
书信。《儒林外史》第十二回:“ 宦成 依旧搭船,带了书子,回 湖州 回覆两公子。”《红楼梦》第一二○回:“那日 贾政 的家人回家,呈上书子,説:‘老爷不日到了。’ 王夫人 叫 贾兰 将书子唸给听。” 田涛 《希望》:“ 升云 打回书子来要回家……书子上写着还带回一个读过书的媳妇和两个孩子来。”
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论语共计20篇,1.2万字
性情
人的禀性和气质;性格,脾气
易发怒的性情
必句性情。——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人之性情
有正
指掌政的大臣。《书·酒诰》:“ 文王 誥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 孔 传:“正,官治。” 孙星衍 疏:“ 郑 注《周礼·萍氏》引此文‘正’作‘政’。疏云:‘有政之大臣,有事之小臣。’”
政事
政府施政的事务
过问政事
无惭
亦作“ 无慙 ”。 1.无所惭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神之来格,所贵无惭。”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惭困翮垂。”
(2).引申指不逊于或当得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於斧斤,事美而制於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二刻拍案惊奇》卷二:“枰中举国莫争先,女将驰名善战。玉手无慙国手,秋波合唤秋仙。高居师席把棋传,石作门生也眩。”
(3).不知羞愧。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惟孜孜以安闲不扰为务,而不肯斯须就劳者,故圣人斥之为无惭人。”
大雅
(1).《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为 周 王畿内乐调。《大雅》多为 西周 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 周 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 、 宣王 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 厉王 、 幽王 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 札 来聘……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体,其 文王 之德乎!’”后亦用以称閎雅淳正的诗篇。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自 杜甫 后,大雅不作,至 明 乃復振。”
(2).称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文选·班固<西都赋>》:“大雅宏达,於兹为羣。” 李善 注:“大雅,谓有大雅之才者。《诗》有《大雅》,故以立称焉。” 明 蒋灿 《题杜少陵像》诗:“大雅长往矣,遗容后代看。” 清 感惺 《断头台·受谳》:“那议会啊,聚四方里耆英大雅。”
(3).泛指学识渊博的人。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附文》:“至于分类分得不伦不类,那是小子底学识不到,还得大雅指正指正呢。”
(4).谓高尚雅正。 宋 叶适 《贺县尉》诗:“端庞还有北人风,大雅元非 楚 士同。”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其音和平而大雅,其旨绵渺而藴藉。”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这样不伤大雅而又含有象征意义的词儿正合于一个青年人寄兴的需要,他就常常用它。”
小雅
《诗经》组成部分之一。七十四篇。大抵产生于 西周 后期和 东周 初期。这时王政衰微,政治黑暗,诸多矛盾日益尖锐。故其中诗篇较多的是指斥朝政缺失,反映社会动乱,表现 周室 与西北 戎 狄 部族以及东方诸侯各国之间的矛盾;也有少数是统治阶级宴会的乐歌。雅分小、大,主要有三说:有的认为以政事分,如《〈诗〉大序》;有的认为以道德分,如 司马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论》;有的认为以乐曲分,如 朱熹 《诗·小雅集传》。前人争论不决,莫衷一是。
周南
(1).《诗·国风》之一。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 陕西 、 河南 、 湖北 之交的民歌,颂扬 周 德化及南方。 汉 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 公子 札 来聘……请观於 周 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 杜预 注:“《周南》《召南》,王化之基。”《后汉书·郎顗传》:“《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 宋 黄庭坚 《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之一:“草《玄》不妨準《易》,论《诗》终近《周南》。” 明 徐霖 《绣襦记·汧国流馨》:“扫胡尘干戈收敛,《周南》化风行草偃。”亦用为最有教化的地区。 唐 张继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诗:“不改 周南 化,仍分 赵 北忧。”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三:“ 周南 风俗 汉 衣冠,五色云中忆驻鑾。”
(2).代称 周公 。因 成周 以南之地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称。《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继踵乎 周南 。” 李善 注:“ 毛 《诗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 刘良 注:“ 周南 , 周公 也。”
(3).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阳 )以南。《韩非子·说林下》:“ 周南 之战, 公孙喜 死焉。”一说即 洛阳 。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 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无阶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栖迟於 汉 北。” 唐 杜甫 《晴》诗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驱驰魏闕心。” 宋 曾巩 《贺熙宁四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永怀故事,难求 汶上 之图;独远清尘,方嘆 周南 之滞。” 宋 刘克庄 《再和实之<读邸报>》诗之二:“留落 周南 众,萧条 冀 北空。”
五经
五部儒家经书,即易、书、诗、礼、春秋
五代时始印五经。——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
兄弟
(1)
(2) 专指弟弟
(3) 男子自称
乐和
〈方〉∶快乐和谐(多指生活幸福)
日子过得挺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