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书挽诗原文
魏国扶天力,荆州贯日忠。堂堂惟此老,凛凛尚英风。
地寄陪京重,名加秘殿隆。
望徒高四海,身不到三公。
诗词问答
问:张尚书挽诗的作者是谁?答:王炎
问:张尚书挽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王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炎名句大全
王炎张尚书挽诗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天力
上天之力;上天所助。《汉书·霍光传》:“ 中孺 扶服叩头,曰:‘老臣得託命将军,此天力也。’”《后汉书·隗嚣传》:“若 嚣 命会符运,敌非天力,虽坐论 西伯 ,岂多嗤乎?” 宋 苏轼 《邓忠臣母周氏挽词》:“微生真草木,无处谢天力。”
荆州
(1).古“九州”之一。在 荆山 、 衡山 之间。 汉 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 湘 鄂 二省及 豫 桂 黔 粤 的一部分; 汉 末以后辖境渐小。 东晋 定治 江陵 (现属 湖北 ),为当时及 南朝 长江 中游重镇。 明 清 置府,后废。《书·禹贡》:“ 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 。”参阅《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八、《嘉庆一统志》卷三四四。
(2). 唐 韩朝宗 曾任 荆州 长史,为时人所推重,称 韩荆州 。见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后因以“荆州”称己所推重之士。 明 章懋 《与张都运吉》书:“愿识荆州,为日久矣!”参见“ 识荆 ”。
贯日
(1).积日;累日。《荀子·王霸》:“若夫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列之。” 杨倞 注:“贯日,积日也。”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 王逸 注《离骚》云:‘贯,累也。’言以累日之治而辨之於一日也。”
(2).遮蔽太阳;干犯太阳。古人常以之为君王蒙难或精诚感天的天象。《战国策·魏策四》:“夫 专诸 之刺 王僚 也,彗星袭月; 聂政 之刺 韩傀 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 荆軻 慕 燕丹 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裴駰 集解:“ 应劭 曰:精诚感天,白虹为之贯日也。 如淳 曰:白虹,兵象。日为君。”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蒙轮挟輈之士,壮气凌空;拔山扛鼎之夫,雄心贯日。” 元 王恽 《经史总帅战处》诗:“千年带礪河山誓,输与 汾阳 贯日诚。” 柳亚子 《哭龚铁铮烈士》诗:“成败空天问,精诚贯日明。”
堂堂
(1) 形容盛大
人狮惊岳岳,王庙忆堂堂。——郭沫若《访埃杂吟》
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晏子春秋》
(2) 形容容貌庄严大方
仪表堂堂
(3) 形容志气宏大
我们是新一代的堂堂青年,还怕这一点困难吗?
(4) 阵式或气势很大
堂堂的军乐队走过去了
凛凛
(1) 寒冷
水气凛凛
(2) 严整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样子
凛凛如生
英风
(1).奇伟杰出的气概;英武的气概。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七:“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 唐 裴次元 《赋得亚父碎玉斗》:“独有青史中,英风冠千载。”《再生缘》第二回:“英风凛凛真非俗,壮志堂堂果不凡。” 陈毅 《哭彭雪松同志》诗:“雄气压 陇 海,英风断 淮河 。”
(2).美好的声望;崇高的威望。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张英风於海甸,驰妙誉於 浙 右。”《魏书·宗钦传》:“令问宣流,英风远布。”《三国演义》第七六回:“今君侯英风震於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嘆羡。”
(3).高尚的风格和气节。 南朝 梁 沉约 《荐沉驎士义行表》:“ 吴兴 沉驎士 ,英风夙挺,峻节早树。” 宋 秦观 《开府李公挽章》:“英风知不坠,芝玉茂庭除。” 清 杜濬 《金山》诗:“独拜 蘄王 庙,英风爽客襟。”
陪京
(1).背向 洛阳 。陪,通“ 倍 ”。《文选·张衡<南都赋>》:“陪京之南,居 汉 之阳。” 李善 注:“京谓 洛阳 也。” 晋 潘岳 《闲居赋》:“陪京泝 伊 ,面郊后市。”《晋书·潘岳传》作“背京”。
(2).即陪都。 宋 梅尧臣 《依韵和王中丞忆评州西湖》:“拍岸千寻水,陪京第一州,艷光落日改,明月与人留。” 宋 文天祥 《建康》诗:“山势犹盘礴,江流已变更。 金陵 古会府,南渡旧陪京。”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盛京五部》:“ 章皇帝 初定 北京 , 盛京 设昂邦章京一员,及驻防官员兵丁若干,以为陪京保障,时未遑设文吏。”参见“ 陪都 ”。
秘殿
奥深的宫殿。 唐 李华 《含元殿赋》:“其后则深闈祕殿,曼宇疏楹。” 唐 皇甫冉 《华清宫》诗:“凿山开祕殿,隐雾闭仙宫。” 宋 秦观 《代程给事乞致仕表》:“遂叨兰省之秩,仍忝祕殿之名。”
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不到
(1)
不足,少于…
不到四分钟驶行了一公里
(2)
未到;不出席或未出席
教师抱怨那个孩子不到学校上课
(3)
不周到
我们是粗人,照顾不到,请多原谅
三公
(1).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西汉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
(3).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唐 宋 沿 东汉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
(4).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5).星名。《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 张守节 正义:“三公三星在北斗杓东,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并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变出阴阳,主佐机务。”《晋书·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