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原文
笔兼红墨,砚子同为事。甲乙紧相随,缺一物、难能作使。
闲来静坐,屈指细寻思,要为书,不时思,须用清泉水。
恰如四季,春夏秋冬是。
漫热与凉寒,相结就、年何拟议。
元来就上,别有妙玄微,按真玄,合天机,闰月方成岁。
诗词问答
问:蓦山溪的作者是谁?答:王哲
问:蓦山溪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蓦山溪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王哲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哲名句大全
王哲蓦山溪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为事
(1).办事;成事。 马王堆 汉 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陈轸》:“其为事甚完,便 楚 ,利公。”《韩非子·南面》:“人主欲为事,不通其端末,而以明其欲,有为之者,其为不得利。”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蛮夷之性易动难安,遂至攻劫州县,侵暴平人,或復私讎,或贪小利,或聚或散,终亦不能为事。”
(2).犹出事。《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长要来问个信,自从为事之后,生意淡薄,穷忙没有工夫,又是素手,不好上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况且窝盗为事,声名扬开去不好听,别人不管好歹,信以为实,就怕来缠帐。”
甲乙
(1).指春季。《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孔颖达 疏:“其当孟春、仲春、季春之时,日之生养之功,谓为甲乙。”《管子·四时》:“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 尹知章 注:“甲乙统春之三时也。”《史记·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 唐 武则天 《唐明堂乐章·角音》:“扇条风,乘甲乙。”
(2).次第;等级。《关尹子·四符》:“有死立者,有死坐者,有死卧者,有死病者,有死药者,等死,无甲乙之殊。”《后汉书·马融传》:“校队案部,前后有屯,甲乙相伍,戊己为坚。” 李贤 注:“甲乙谓相次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恰好这回遇了官课,照例当堂缴卷之后,汇送到衙门里,凭官用评定甲乙的。”
(3).评定优劣。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八:“或言高下定於考试官,编排第受成而甲乙之,无预与夺。”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专愚》:“公读书未识字,每附会知文,见制义,輒胡乱甲乙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 浣青 等五人﹞各呈诗请政,公欣然为甲乙之。”
(4).比并;相属。 宋 陆游 《跋<中兴间气集>》:“议论凡鄙,与近世《宋百家诗》中小序可相甲乙。”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一:“ 帝乙 归妹者,言人君之德与帝者相甲乙,故能正人伦也。”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笔墨研冠天下》:“ 韩伟升 所製,久藏胶力皆不乏精采,与新製敌,可与 李氏 父子甲乙者。”
(5).犹言数一数二。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其族世所谓甲乙者。”
(6).引申为称誉,赞扬。 宋 叶适 《奉议郎郑公墓志铭》:“君见弟益自力,乡论多甲乙。”
(7).谓一一列举。《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事事甚多,不復甲乙。”
(8).甲科、乙科的并称。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诗序:“今兹春连茹甲乙,淑问休阐,为时之冠。” 清 方苞 《祭张母吴夫人文》:“呜呼!世俗之人,愿望子举甲乙,歷科第,而死不恨者众矣。” 清 魏源 《<明代食兵二政录>叙》:“无论甲乙一第,未有终身不沾一禄者。”
(9).甲帐、乙帐的并称。 汉 张衡 《西京赋》:“大驾幸乎 平乐 ,张甲乙而袭翠被。” 唐 长孙佐辅 《古宫怨》诗:“草染文章衣下履,花黏甲乙床前帐。”详“ 甲乙帐 ”。
(10).指初更、二更。 明 唐寅 《唐长民圹志》:“读书夜必踰甲乙,其兴亦未尝至漏尽也。”
(11).代词。犹某某。《宋书·礼志二》:“某曹关太常甲乙启辞。押。”
相随
(1).亦作“ 相隋 ”。谓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之相随。” 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道经》作“相隋”。
(2).伴随;跟随。《史记·苏秦列传》:“是何庆弔相随之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夫説贵抚会,弛张相随。” 马烽 《饲养员赵大叔》:“说完,匆匆忙忙相随那女人走了。”
一物
(1).一种事物;一件事物。《管子·白心》:“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史记·周本纪》:“此一物足以释 西伯 ,况其多乎!”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清 郑燮 《同起林上人重访仁公》诗之三:“莫教轻一物,可待报他生。” 马南邨 《燕山夜话·共通的门径》:“没有无所不知的博学之士,也没有只知一事一物而不知其他的专门家。”
(2).同类物;同一事。《周礼·夏官·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駑马一物。”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云耶,电耶,雨耶,雪耶,实一物也,不过因热度之异而变耳。”
(3).犹一事。《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 郑玄 注:“物犹事也。” 南朝 梁武帝 《报侯景书》:“朕为万乘之主,岂可失信於一物。”
(4).犹言一个标准。《墨子·尚贤上》:“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难能
不易做到;做不到。 宋 王安石 《贺运使学士转官启》:“恬於所守,人之难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 史公 却全不介意,反以操兵勦贼为喜,如此忠肝义胆,人所难能也。” 徐特立 《工读》:“然迫令读书四年,或有难能。”
闲来
亦作“闲来”。平时。
屈指
弯着指头计数
屈指一算,离家已经十五年了
寻思
想;思考
为书
即伪书。为,通“ 伪 ”。《汉书·郊祀志上》:“﹝ 少翁 ﹞乃为帛书以饭牛,阳不知,言此牛腹中有奇,杀视得书。书言甚怪,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
不时
(1)
时时;经常不断地
炼钢工人不时察看炉火的颜色
(2)
随时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宋·苏轼《后赤壁赋》
须用
犹言一定要。《二程遗书》卷十八:“家贫亲老,须用禄仕。”《水浒传》第十九回:“在此不着边际,怎生奈何!我须用自去走一遭。”《水浒传》第四九回:“限三日内要纳大虫,迟时须用受责,却是怎地好!”
清泉
清冽的泉水
恰如
(1) 正像,正如
原材料恰如草,文章恰如挤出的奶
(2) 正似乎
那婴儿笑着恰如知道母亲说什么
四季
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
四季如春
夏秋
夏季与秋季;关于或见于夏季和秋季的事物——主要指某种类型的疟疾
相结
相互结交。《庄子·外物》:“相引以名,相结以隐。”《史记·刺客列传》:“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 李歷 ﹞清白有节,博学善文,与 郑玄 、 陈纪 等相结。”《东周列国志》第五回:“ 庄公 正欲与 齐 相结,遂赴 石门 之约。”
拟议
(1) 行动之前的计划、筹划
(2) 草拟
拟议规划
元来
(1).当初;本来。 唐 张鷟 《游仙窟》:“元来不见,他自寻常;无故相逢,却交烦恼。” 唐 孙棨 《赠妓人王福娘》诗:“谩图 西子 为粧样, 西子 元来未得如。”
(2).来源,出处。 清 方苞 《书老子传后》:“著其子焉,著其孙焉,著其孙之元来焉,於其子孙元来仍著其爵焉。”
(3).表示发现原先不知的情况。 唐 方干 《题赠李校书》诗:“却是偶然行未到,元来有路上寥天。”《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子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人。” 元 耶律楚材 《万松老人琴谱》诗:“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絃边与指边。”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元来只隔着 弱水 三千, 溟渤 风烟,在那 麟凤洲 偏, 蓬閬山 巔。”
(4).谓追溯原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元来 甄监生 二妾四婢,惟有 春花 是他新近宠爱的。”
就上
犹就地。《敦煌变文集·燕子赋》:“死雀就上更弹,何须逐后駡詈。” 蒋礼鸿 通释:“‘就上’疑应作‘就地’。这是当时俗语,意谓雀儿已死在地上,而更就地弹之。”
玄微
(1).深远微妙。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佛﹞有经数千万……世俗之人以为虚诞,然归於玄微深远,难得而测。” 唐 周贺 《赠姚合郎中》诗:“道从会解唯求静,诗造玄微不趁新。”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 敬美 论诗,大有玄微之旨。”
(2).深远微妙的义理。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以 章武 精敏,每访辨论,皆洞达玄微,研究原本,时人比 晋 之 张华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梦寐能通造化机,天教达识剖玄微。” 陈蜕 《足疾一百馀日九月廿三始杖行室中》诗:“悟彻玄微息息通,此身原在有无中。”
(3).指高空,天空。 唐 郭周藩 《谭子池》诗:“言讫辞冲虚,杳蔼上玄微。”
真玄
(1).指诸天之神。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结祥云,腾宝雾,直冲霄汉;透清微,縈碧落,普供真玄。”
(2).称《易经》。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 唐 人讲的玄学内容仍不出于三玄,而且分开来讲,称《易经》为‘真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谈玄’。”
合天
合乎自然;合乎天道。《庄子·达生》:“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郭象 注:“不离其自然也。” 唐 彭朝曦 《勤政楼视朔观云物赋》:“静以法地,动而合天。”
闰月
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成岁
(1).成为一年。《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明 邵璨 《香囊记·看策》:“真是八柱擎天,高明之位列,以致四时成岁,停毒之功存。”
(2).丰年。《隋书·礼仪志一》:“但帝之为名,本主生育,成岁之功,实为显著。” 明 李贽 《兵食论》:“然蒐狩之礼不举,得无有伤吾之苗稼者乎?且何以祭田祖而告成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