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照亭原文
危梁上下庆云端,禅刹翚飞插翠峦。华藏贝多缄秘典,香厨莆塞供珍餐。
回廊跨壑千重峻,悬溜当空六月寒。
盘礴迥知灵秀境,极高方见地形宽。
诗词问答
问:先照亭的作者是谁?答:李复圭
问:先照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复圭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复圭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危梁
谓高架于山谷间的桥。 唐 罗隐 《升仙桥》诗:“危梁枕路歧,驻马问前时。” 唐 孙棨 《北里志·郑合敬先辈》:“呜呼,有危梁峻谷之虞,则回车返策者众矣。”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 天门 中断接危梁,玉馆金亭迹渺茫。”
上下
(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庆云
五色云。古人以为祥瑞之气
俄而祥凤庆云。——唐· 李朝威《柳毅传》
禅刹
佛寺。 宋 张耒 《春日怀淮扬》诗:“灵通禪刹古丛林,永日惟闻鐘梵音。”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宝华钟》:“相去又半里 寳华山 ,有禪刹曰 慈严智显 。”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竹中堂殿茅亭数处,乃 黄华 古禪刹也。”
翚飞
《诗·小雅·斯干》:“如翬斯飞。” 朱熹 集传:“其簷阿华采而轩翔,如翬之飞而矫其翼也。”后因以“翬飞”形容宫室的高峻壮丽。 南朝 梁 王屮 《头陀寺碑文》:“丹刻翬飞,轮奂离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釐国》:“层臺轮奂,重阁翬飞,僧众清肃,并学大乘。”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真君殿前有大楼,曰 玉华 ,翬飞轮奂,极土木之胜。”按,此种屋翼檐角向上的建筑形式,俗称“飞檐”,近代建筑学称“翚飞式”,为我国古代所特创。
华藏
亦作“ 华臧 ”。佛教语。莲华藏世界(或华藏世界)的略称。 元 耶律楚材 《壬午西域河中游春》诗之一:“春色未如华藏富,湖光不似道心明。” 明 屠隆 《昙花记·法眷聚会》:“一门并去游华藏,羞予紫誥金章,奈蹉跎红尘路旁,何当一指津梁。”
贝多
(1).梵语的音译。意为树叶。古 印度 常以多罗树叶写经。亦指佛陀在其下成道的菩提树。《佛说自誓三昧经》:“佛告天子:昔吾出家,以汝为证;诣贝多树,汝復为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贝多,出 摩伽陁国 ,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一者多罗娑力叉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贝多;三者部婆力叉多罗多梨。并书其叶,部闍一色取其皮书之。贝多是梵语, 汉 翻为叶。贝多婆力叉者, 汉 言叶树也。 西域 经书,用此三种皮叶,若能保护,亦得五六百年。” 清 阎尔梅 《遂初园诗》:“东隣賸有逃禪地,更向 祗园 种贝多。”亦译作“贝多罗”。 清 吴伟业 《送张玉甲宪长之官邛雅》诗之三:“欲问辟支诸佛土,贝多罗树即关头。” 清 陈维崧 《贺新郎·中元感怀》词:“亟倩兰陀张浄饌,抛作贝多罗子,早勘破人间生死。”
(2).借指佛经。 唐 张鼎 《僧舍小池》诗:“贝多文字古,宜向此中翻。” 清 顾景星 《<楝亭集>序》:“贝多、金碧、象数、艺术,无所不窥。”
(3).传说中的国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周成王 元年, 贝多国 人献舞萑, 周公 命返之。”
秘典
含义深奥的典籍。 汉 仲长统 《昌言·损益》:“嗣 周氏 之祕典,续 吕侯 之祥刑。” 隋 江总 《皇太子太学讲碑》:“紫臺祕典,緑帙奇文……靡不饰以铅槧,彫以緗素。此文教之脩也。” 唐 慧净 《杂言》诗:“龙宫祕典海中探,石室真言山处仰。” 元 吴莱 《寄柳博士》诗:“讨论抽祕典,扈从得良臣。” 清 龚自珍 《为龙泉寺募造藏经楼启》:“ 明 之士大夫席承平之清暇,往往探祕典,问玄文, * 盛有述作。”
香厨
亦作“ 香厨 ”。即香积厨。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 清 顾梦游 《社集天界循公房》诗:“杖钱曾不繫,随意乞香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这是俺修行本等,不必睬他;且去香厨用斋罢。”参见“ 香积厨 ”。
见“ 香厨 ”。
回廊
(1) 有顶棚的散步处
(2) 修道院中的走廊部分
(3) 教堂半圆形后殿的走道
(4) 某些教堂中在祭坛后并在圣坛以外的一个通道,可供列队通行无阻
(5) 曲折环绕的走廊
重峻
犹高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然而道心惟微,圣謨卓絶,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
悬溜
倾泻的小股水流。如小型瀑布、屋檐水等。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淙淙悬溜,曖曖荒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耒水》:“两岸连山,石泉悬溜,行者輒徘徊留念,情不极已也。” 宋 陆游 《喜雨》诗:“幽人睡觉夜未央,四簷悬溜声浪浪。”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溪口广丈餘,中凹为臼,仰承上流,是曰‘药銚’,銚左欹而水出悬溜。”
当空
在空中
六月
《诗·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国语·晋语四》:“ 秦伯 赋《六月》。” 韦昭 注:“《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业。《小雅》其诗云:‘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国。’此言 重耳 为君,必霸诸侯以匡佐天子。”后多用以指卫国定乱的正义之师。《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梁郊祀乐章》:“白日体无私,皇天辅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师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於是竿木羣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鋭。”
盘礴
亦作“ 盘薄 ”。 1.广大,雄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珉玉旁唐” 颜师古 注引 晋 郭璞 曰:“旁唐言盘礴。” 唐 杨炯 《西陵峡》诗:“絶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 荆 之门,滔滔南国纪。” 宋 文天祥 《建康》诗:“ 金陵 古会府,南渡旧陪京,山势犹盘礴, 江 流已变更。”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戴思颜》:“有诗名,气宇盘礴,每有过人。” 明 李东阳 《宿刘谏议祠用前韵》:“江山盘礴堪舆气,精爽分明梦觉时。”
(2).奋发貌。 宋 秦观 《曾子固哀词》:“辰来迟而去速兮,固前俢以跋疐,方盘礴而上征兮,遽相羊而补外。”
(3).盘屈牢固貌。 南朝 梁 江淹 《草木颂·豫章》:“下贯金壤,上笼赤霄,盘薄广结,捎瑟曾乔。” 唐 白居易 《有木诗》之四:“有木名杜梨,阴森覆丘壑。心蠹已空朽,根深尚盘礴。”
(4).延伸;逶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二重层迭於邨后,盖北自 观音山 盘礴而尽於此。” 清 顾炎武 《五台山》诗:“东临 真定 北 云中 ,盘薄 幽 并 一气通。”
(5).徘徊;逗留。 宋 林逋 《秋日含山道中回寄历阳希然山人》诗:“林落人家总入诗,下驴盘薄立多时。” 金 王若虚 《林下四友赞》:“盘礴兮岩阿,容与兮烟萝,籍丰草兮偃卧,愬长风兮浩歌。”
(6).《庄子·田子方》:“ 宋元君 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般礴”本谓箕坐,后作“盘礴”,指恣意作画。《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引 宋 黄庭坚 《题伯时天育骠骑图》诗:“明窗盘礴万物表,写出人间真乘黄。” 明 李东阳 《题计汝和墨菊》诗:“偶将盘礴累高情,画苑人人识姓名。” 清 钱谦益 《题宋徽宗杏村图》诗:“至尊盘礴自游艺,宛是前身画师製。”
(7).箕踞。伸开两腿坐。 宋 苏轼 《和<饮酒>》序:“在 扬州 时,饮酒过午輒罢,客去,解衣盘礴终日,欢不足,而适有餘。” 元 成廷珪 《夏日过万蓬庵》诗:“爱汝东庵暑气薄,解衣盘礴坐莓苔。” 清 方苞 《送王篛林南归序》:“余每朝餐罢,负手步阶除,则 篛林 推户而入矣。至则解衣盘薄,諮经諏史,旁若无人。”
(8).引申为不拘形迹,旷放自适。 宋 陆游 《与李运使启》:“至於盘礴游戏之翰墨,嬉笑怒駡之文章,过 黄初 而有餘,嗟 正始 之復见。” 明 莫是龙 《笔麈》:“不知此生,身心俱旷,饮啄自适,放恣形骸之外,盘礴溪山之间,俯仰无累於情,起居咸顺其欲。”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早起,雪覆身上如堆絮,道人拂袖而起,额上汗犹津津然;或投身海中,盘薄游泳,如弄潮儿。”
(9).指大石。《旧唐书·张廷珪传》:“况此营建,事殷木工,或开发盘礴,峻筑基阶,或塞穴洞,通转採斫,辗压虫蚁,动盈巨亿。”
槃礴:1.箕踞而坐。《庄子·田子方》:“ 宋元君 将画图……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槃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成玄英 疏:“解衣箕坐,倮露赤身,曾无惧惮。” 宋 王安石 《虎图》诗:“想当槃礴欲画时,睥睨众史如庸奴。”
(2).引申为傲视。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项斯》:“槃礴宇宙,戴蓟花冠,披鹤氅,就松阴,枕白石,饮清泉,长吟细酌,凡如此三十餘年。”
(3).亦作“ 槃薄 ”。盘踞地上。《晋书·五行志中》:“ 洛阳宫 西 宜秋里 石生地中,始高三尺,如香鑪形,后如傴人,槃薄不可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鸡足山》:“往 鸡足山 ,山阴而上,屈盘取路,至西南冈,山峯险阻,崖径槃薄,乃以锡扣,剖之如割,山径既开,逐路而进。”
(4).犹磅礴。高大貌。 晋 郭璞 《江赋》:“ 虎牙 嵥竖以屹崒, 荆门 闕竦而槃礴。”《文选·郭璞<江赋>》作“磐礴”。 李善 注:“广大貌。” 金 元好问 《梁父吟扇头》:“槃礴万古心,块石入危坐。”
灵秀
清秀美好
聪慧灵秀
地形
(1)
(2) 包括地势与天然地物和人工地物的位置在内的地表形态
(3) 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