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佛寺通南径,僧堂倚北坡。藤阴迷晚竹,苔滑仰晴莎。
病忆春前别,闲宜雨后过。
石横闻水远,林缺见山多。
欲结三天社,初降十地魔。
毒龙来有窟,灵鹤去无窠。
客路随萍梗,乡园失薜萝。
禅心如可学,不藉鲁阳戈。
诗词问答
问:《晨自竹径至龙兴寺崇隐上人院》的作者是谁?答:许浑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许浑的名句有哪些?答:许浑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537-12
参考注释
佛寺
佛门的寺院
僧堂
禅堂,坐禅之所。《大智度论·如是我闻》:“ 阿难 如是入金刚定,破一切诸烦恼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脱作大力阿罗汉,即夜到僧堂门,敲门而唤。” 唐 许浑 《晨自竹径至龙兴寺崇隐上人院佛寺通南径》诗:“佛寺通南径,僧堂倚北坡。”
雨后
指谷雨后采制的茶叶。《宋史·食货志下五》:“散茶出 淮南 、 归州 、 江南 、 荆湖 ,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天社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弧南六星为天社,昔 共工氏 之子 句龙 能平水土,故祀以配社,其精为星。”
(2).虫名。《广雅·释虫》:“天社,蜣螂也。”
十地
梵语意译。或译为“十住”。佛家谓菩萨修行所经历的十个境界。大乘菩萨十地为: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另有三乘共十地,四乘十地,真言十地等,名目各有不同。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附答问》:“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阶, 释 家之唱也。” 唐高宗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清 吴伟业 《庚戌梅信日雨过邓尉哭剖石和尚遇大雪夜宿还元阁》诗:“自居十地庄严上,道出三峰玄要间。”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华严经》的思想,后来又有所开展,所谓‘十地’本是由之达到成佛的思想。”参阅《华严经》卷二三、《成唯识论》卷九。
毒龙
(1).凶恶的龙。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復西行﹞三日至 不可依山 ,其处甚寒,冬夏积雪。山中有池,毒龙居之。”《新五代史·唐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传》:“吾有毒龙五百,当遣一龙揭片石, 常山 之人,皆鱼鱉也。”
(2).喻 * 者,恶势力。 梁启超 《新罗马·隐农》:“时势造英雄,休恼公,穿杨百步终须中。调么凤,驯毒龙,双肩重。” 张昭汉 《绝句十二首和先君韵》:“读书养性兼耕种,吾道犹堪制毒龙。” 陈毅 《六国之行》诗:“百战驱封豕,千辛制毒龙。”
(3).佛教故事。佛本身曾作大力毒龙,众生受害。但受戒以后,忍受猎人剥皮,小虫食身,以至身干命终,后卒成佛。见《大智度论》卷十四。后用以比喻妄心。 唐 王维 《过香积寺》诗:“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龙。”
灵鹤
亦作“ 灵鵠 ”。仙鹤。《拾遗记·吴》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数百年后,灵鵠翔於林壑,灵虎啸於山丘。” 唐 刘沧 《赠隐者》诗:“临水静闻灵鹤语,隔原时有至人来。” 金 元好问 《二月十五日鹤》诗:“ 九龙岗 上 玄元祠 ,人言尊像神所遗,年年二月降灵鹤,来无定数有定期。”
客路
(1).指外乡的路。 唐 皇甫冉 《赴李少府庄失路》诗:“月照烟花迷客路,苍苍何处是 伊川 ?”
(2).指旅途。 唐 戴叔伦 《江干》诗:“予生何濩落,客路转辛勤。杨柳牵愁思,和春上翠裙。” 宋 苏轼 《次韵孙巨源见寄》之三:“应知客路愁无奈,故遣吟诗调 李陵 。” 元 方回 《江行大雨水涨》诗:“客路由来但喜晴,山湥何况舟更行。” 明 徐熥 《寄弟》诗:“春风送客翻愁客,客路逢春不当春。”
萍梗
比喻行踪如浮萍断梗一样,漂泊不定
乡园
家乡,家园
乡园多故。——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薜萝
(1).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王逸 注:“女萝,兔丝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见於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后借以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南齐书·高逸传·宗测》:“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 唐 张乔 《送陆处士》诗:“若向仙巖住,还应著薜萝。”
(2).借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 南朝 梁 吴均 《与顾章书》:“僕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唐 韩偓 《雪中过重湖信笔偶题》诗:“道方时险拟如何,謫去甘心隐薜萝。” 清 黄遵宪 《岁暮怀人诗》之二:“十年冷署付蹉跎,归去空山卧薜萝。”
禅心
佛教用语。谓清静寂定的心境。 南朝 梁 江淹 《吴中礼石佛》诗:“禪心暮不杂,寂行好无私。” 宋 黄庭坚 《听崇德君鼓琴》诗:“禪心默默三渊静,幽谷清风淡相应。”《红楼梦》第九一回:“禪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鷓鴣。” 郁达夫 《毁家诗纪》之十五:“禪心已似冬枯木,忍真拖泥带水行。”
不藉
(1).不凭借;不依靠。 清 王韬 《淞隐漫录·三怪》:“ 济南 李大 ,业负贩。捷足善走,自南诣北,往往不藉舟车。”
(2).不顾惜。 唐 布燮 《听妓洞云歌》:“ 嵇叔夜 鼓琴饮酒无閒暇;若使当时闻此歌,抛掷《广陵》都不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你是为人须为彻,将衣袂不藉。”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二折:“寸心酸,五情裂,咱功名已不藉。”
鲁阳戈
《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戈”谓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南朝 梁 萧纪 《同萧长史看妓》诗:“想君愁日暮,应羡 鲁阳 戈。” 唐 杜甫 《伤春》诗之五:“难分太仓粟,竞弃 鲁阳 戈。” 王德锺 《十九岁述怀》诗之六:“匡时挥尽 鲁阳 戈,天意如斯奈若何!”亦省作“ 鲁戈 ”。 元 马麐 《独酌谣》:“ 鲁 戈莫麾斥, 羲 车莫招摇。” 清 袁于令 《西楼记·检课》:“一任窗前之驹隙,不愁镜里之霜华,吾以为 鲁 戈难再, 江 笔可危也。” 沉砺 《偶成》诗:“ 楚 囚对泣浑无补,谁为中原奋 鲁 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