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七恨·其二·雨原文
六月一滴不沾土,连夜淋漓独何苦。
红蕉碧梧语叶上,黄茅屋漏那能补。
鸡鸣嘐嘐天欲曙,况乃萧条在羁旅,吁嗟恨尔之秋雨。
诗词问答
问:秋宵七恨·其二·雨的作者是谁?答:李昱
问:秋宵七恨·其二·雨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李昱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昱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麌韵
参考注释
六月
《诗·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国语·晋语四》:“ 秦伯 赋《六月》。” 韦昭 注:“《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业。《小雅》其诗云:‘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国。’此言 重耳 为君,必霸诸侯以匡佐天子。”后多用以指卫国定乱的正义之师。《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梁郊祀乐章》:“白日体无私,皇天辅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师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於是竿木羣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鋭。”
一滴
(1).液体的一个小点。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三:“剉以酿酒,名曰桂醪。尝一滴,举体如金色。” 唐 韩偓 《秋霖夜忆家》诗:“不知短髮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茎。” 宋 方凤 《金华游录》:“有卷石,小窍指面大,有水正滴窍中,名仙人砚滴。候片时,纔一滴。”
(2).一点儿,表示少量。《关尹子·四符》:“吾之精一滴无存亡尔,吾之神一歘无起灭尔。” 茅盾 《子夜》十七:“蓦地,他站了起来,冷冷地狞笑。最后一滴力又回到他身上了。”
不沾
(1).得不到。
(2).方言。不行。 贺敬之 《秦洛正》第三场:“再听你的就逼着我跳井啦!不沾!不沾!”
连夜
当晚那一夜
连夜动身
淋漓
(1) 液体湿湿地淌下,即流滴的样子
淋漓不净
(2) 形容痛快
淋漓肺腑之言
何苦
(1) 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句末多带“呢”
你何苦为这点鸡毛蒜皮的事跟他吵 ?
你又何苦不去试一试呢?
(2) 完全不必要——通常后加“呢”
生孩子的气,何苦呢?
红蕉
指红色美人蕉。 唐 皇甫松 《忆江南》词:“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宋 孙道绚 《如梦令·宫词》词:“翠柏红蕉影乱,月上朱栏一半。”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甘蕉》﹝集解﹞引 苏颂 曰:“渐大则花出瓣中,极繁盛。红者如火炬,谓之红蕉。” 清 赵翼 《题<岭南物产图>六十二韵》:“红蕉宜綺疏,幽兰称空谷。”
碧梧
(1).绿色的梧桐树。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八:“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明 刘基 《调笑令》词之二:“帘捲,帘捲,人与碧梧俱晚。”
(2).比喻美好的才德或英俊的仪态。 唐 韩愈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退见少傅,翠竹碧梧,鸞鵠停峙,能守其业者也。” 清 许思湄 《与赵南湖书》:“久不见碧梧翠竹之姿,每於月白风清,輒深神往。”
茅屋
用芦苇、稻草等苫盖屋顶的简陋房子
那能
方言。怎么样。
出处:章炳麟 《新方言·释词》:“凡诸形状皆谓之态,亦谓之能; 苏州 问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态字,犹通语言曾(俗作怎)么样矣。”
例句:殷夫 《监房的一夜》:“ 小王 说:‘老和尚后来那能了呢?’说着笑了。”
鸡鸣
(1).鸡叫。常指天明之前。《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南朝 宋 鲍照 《行药至城东桥》诗:“鸡鸣关吏起,伐鼓早通晨。” 清 顾炎武 《燕中赠钱编修秉镫》诗:“ 燕 市鸡鸣动客轮,九门驰道足黄尘。” 鲁迅 《秋夜有感》诗:“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2).《世说新语·赏誉》“ 刘琨 称 祖车骑 为朗诣”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逖 ( 祖逖 )与司空 刘琨 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与 琨 同辟 司州 主簿,情好绸繆,共被而寝。中夜闻鸡鸣,俱起,曰:‘此非恶声也。’每语世事,则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与足下相避中原耳。’”事又见《晋书·祖逖传》。后以“鸡鸣”为身逢乱世当及时奋起之典。 唐 李白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虎啸俟腾跃,鸡鸣遭乱离。”
嘐嘐
形容志大而言夸。《孟子·尽心下》:“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赵岐 注:“嘐嘐,志大言大者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韦苏州》引 宋 蔡宽夫 《诗话》:“其气格殆不减二人,非 唐 中叶以来嘐嘐以诗鸣者可比。” 清 魏源 《李希廉墓志铭》:“负斐然之狂,迈嘐嘐之志,卒归反求,能自得师。”
象声词。多指动物叫声。 唐 柳宗元 《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晨鸡不余欺,风雨闻嘐嘐。” 宋 苏轼 《黠鼠赋》:“嘐嘐聱聱,声在橐中。” 清 唐孙华 《六月初一日初闻蝉声》诗:“嗟汝饮露腹,嘐嘐復何求?”
况乃
亦作“况乃”。亦作“况廼”。 1.恍若,好像。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赤石进帆海》诗:“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髮。” 唐 杜甫 《江边星月》诗之一:“餘光隐更漏,况乃露华凝。” 唐 元稹 《和乐天秋题曲江》:“况乃江枫夕,和君《秋兴》诗。”
(2).何况;况且;而且。《后汉书·王符传》:“以罪犯人,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得无咎乎?”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兹情已分虑,况廼协悲端。” 宋 王安石 《酬冲卿月晦夜有感》诗:“夜云不见天,况乃星与月。”
萧条
经济成长退缩
经济萧条
羁旅
亦作“羇旅”。1.寄居异乡。《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齐侯 使 敬仲 为卿,辞曰:‘羇旅之臣……敢辱高位?’” 杜预 注:“羇,寄;旅,客也。”《史记·陈杞世家》:“羈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 唐 韩愈 《又与柳中丞书》:“夫远徵军士,行者有羇旅离别之思,居者有怨旷骚动之忧。” 宋 陆游 《六言》诗之四:“壮岁京华羈旅,暮年湖海清狂。”
(2).指客居异乡的人。《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羇旅。” 郑玄 注:“羇旅,过行寄止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江 南朝士,因 晋 中兴,南渡 江 ,卒为羈旅。”《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机 以羇旅事 颖 ,一旦顿居诸将之右, 王粹 等心皆不服。” 清 龚自珍 《台城路·同人皆诇知余近事》词:“ 吴 棉已把桃笙换,流光最惊羈旅。”
吁嗟
(1).叹词。表示忧伤或有所感。《楚辞·卜居》:“吁嗟嘿嘿兮,谁知吾之廉贞。”《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韩诗章句》:“吁嗟,嘆辞也。” 陈毅 《感事书怀》诗:“吁嗟我与汝,沧海之一粟。”
(2).叹词。表示赞美。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至今儿孙主沙漠,吁嗟 赵 氏何其隆!” 清 黄遵宪 《纪事》诗:“吁嗟 华盛顿 ,及今百年矣。”
(3).哀叹;叹息。《孔子家语·执辔》:“民恶其残虐,莫不吁嗟。”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一人吁嗟,王道为亏。”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乐交煎勿底涯。”《剪灯新话·秋香亭记》:“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辞。”《红楼梦》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