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亭原文
何亭弗对山,对山是亭独。
此理可言乎,无过名偶录。
譬之人一身,四支百骸簇。
名各有所占,人竟于何属。
会此得居亭,不然枉碌碌。
诗词问答
问:对山亭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对山亭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五部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五十五
参考注释
无过
(1).没有过失。《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史记·蒙恬列传》:“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文献通考·经籍五》:“诗发乎情者也,而情之所发,其辞不能无过。”
(2).没有超过。《史记·苏秦列传》:“夫挟彊 秦 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法苑珠林》卷七:“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婬欲。”《金史·乐志上》:“所以承天,无过乎质。天其祐之,惟精惟一。”
(3).不外乎,只不过。 唐 白居易 《白发》诗:“不肯长如漆,无过总作丝。最憎明镜里,黑白半头时。”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一折:“你把那行装整顿,无过是一琴一鹤紧随身。”《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 陈德甫 ﹞无过在解舖里上些帐目,管些收钱举债的勾当。”
(4).犹不如,比不上。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劝农》:“俺天生的快手贼无过。衙舍里消消没的睃,扛酒去前坡。”
譬之
谓把它比方作。《论语·子张》:“ 子贡 曰:‘譬之宫墙, 赐之 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譬之种树,久则深固其根本,茂盛其枝叶。”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
一身
(1) 全身,浑身
一身正气
(2) 一套(衣服)
一身新衣服
(3) 一个人
孑然一身
四支
四肢。《易·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 孔颖达 疏:“四支,犹人手足,比於四方物务也。” 唐 陆龟蒙 《和新秋即事三首韵》:“愁寻冷落惊双鬢,病得清凉减四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四支已冰,焉有生理!”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虽然是他发声,却和四支五官神经内脏都有关系。”
百骸
指人的各种骨骼或全身。《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 成玄英 疏:“百骸,百骨节也。” 唐 白居易 《何处堪避暑》诗:“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 清 金农 《横山旧庐独吟》:“松下百骸轻,清风胜 和 扁 。” 姚华 《曲海一勺》:“然而两间气化,皆有定则;百骸勤动,皆有定数。”
有所
有所,无所类同。有:存在。无:没有,不存在。所:此为代词。
例句: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于何
(1).为何;如何。《诗·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唐 王季友 《滑中赠崔士瑾》诗:“十年前见君,甲子过我寿;于何今相逢,华髮在我后?”
(2).什么。于,助词。 汉 张衡 《西京赋》:“林麓之饶,于何不有!” 晋 左思 《蜀都赋》:“异类众伙,于何不育!”
如何。《墨子·非命上》:“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 子墨子 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圣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於何用之?废以为刑政。’”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一:“ 何氏 之从学,兰蕙已满畹。於何玩其光,以至岁向晚。”
不然
(1)
不是这样,并非如此
其实不然
(2)
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
不然,事情没有那样简单
(3)
否则,表转折,不这样做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或情况
我得早点去,不然就赶不上大车了
(4)
否则
要去就别迟到,不然,就甭去了
碌碌
(1) 多石头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老子》
(2) 平庸无能
碌碌庸才
(3) 忙碌,有许多事要做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红楼梦》
(4) 车转滚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