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高岩暑雨霁,晨光眩初阳。
客子适登览,扪萝陟层冈。
绝壁倚孤峭,老树郁青苍。
巍然顶僧庐,金像明满堂。
鲜飙度危阁,宝幢动鸣珰。
仰视天宇宽,胜境何清凉。
傍有梁氏祠,其人久已亡。
曾经禦强寇,率兵此潜藏。
事往名则留,兴怀多慨慷。
至今人避乱,固守全一方。
我家岩之陬,依栖幸安康。
约子当再游,飞佩高颉颃。
诗词问答
问:《次韵叶文范训导杂咏八首·其六·游东岩》的作者是谁?答:陈镒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陈镒的名句有哪些?答:陈镒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阳韵
参考注释
晨光
早晨的阳光
恨晨光之熹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初阳
(1).古谓冬至一阳始生,因以冬至至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为初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2).指初春。 唐太宗 《正日临朝》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参阅《史记·天官书》。
(3).朝阳,晨辉。 唐 温庭筠 《正见寺晓别生公》诗:“初阳到古寺,宿鸟起寒林。” 宋 周邦彦 《苏幕遮》词:“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朱自清 《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4).喻盛世。 清 龚自珍 《最录汉旧仪》:“ 宏 事 世祖 作《汉旧仪》,犹 叔孙通 之遇 高祖 也。 应劭 事 献帝 ,亦作《汉官礼仪》,书既成,而代 汉 者起,无所用之。高材识掌故,一丁初阳,一丁蒙氾,幸不幸何如哉!”
客子
旅居异乡的人
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登览
登高揽胜。《晋书·江逌传》:“宜养以玄虚,守以无为,登览不以臺观,游豫不以苑沼。”《新唐书·后妃传下·懿安郭太后》:“后尝幸 驪山 ,登览裴回。” 宋 辛弃疾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词:“千年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清 王晫 《今世说·文学》:“ 周櫟园 少时,日则游行登览。”
扪萝
攀援葛藤。 南朝 梁 范云 《送沉记室夜别》诗:“捫萝正忆我,折桂方思君。” 唐 宋之问 《灵隐寺》诗:“捫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宋 王安石 《九井》诗:“捫萝挽蔦到山趾,仰见吹泻何峥嶸。” 清 俞正燮 《黟县山水记》:“捫萝挽葛,时有至者。”
绝壁
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至绝壁下。——宋· 苏轼《石钟山记》
泊绝壁之下。
悬崖绝壁
孤峭
(1).突兀峭立。《周书·异域传上·蛮》:“ 腾 虑 双城 孤峭,攻未易拔。” 唐 方干 《赠处州段郎中》诗:“幸见仙才领郡初,郡城孤峭似仙居。” 唐 王贞白 《太湖石》诗:“谁怜孤峭质,移在 太湖 心。”
(2).喻品性孤傲,不与众人和同。《隋书·艺术传·萧吉》:“ 吉 性孤峭,不与公卿相浮沉。” 唐 裴庭裕 《东观奏记》卷上:“ 武宗 朝,任宰相 李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性孤峭,疾朋党如仇讎。” 五代 齐己 《酬湘幕徐员外见寄》诗:“ 东海 儒宗事业全,冰稜孤峭类神仙。”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鬼神·邹二痴》:“ 邹公履 ,名 德基 ,工於书法,在 平原 北海 之间,而性孤峭,如醉如痴。”
(3).喻文学、艺术风格高雅超俗。 唐 方干 《送陈秀才将游霅上便议北归》诗:“诗句因余更孤峭,书题不合忘 江东 。”《和靖诗集》附 宋 何养纯 《林集附言》:“先生书法,深入 晋 室,惟《停云馆》二小柬流传於世,清瘦遒劲,语亦澄淡孤峭。” 明 杨慎 《任尽言》:“其诗文孤峭而有风稜,雄健而有英骨。” 清 郑燮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 褚河南 、 欧阳率更 之书,非不孤峭,吾不愿子孙学之也。” 郑振铎 《蝉与纺织娘》:“他们的歌声,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愁肠百结。”
青苍
(1).深青色。常用以形容树色、山色、天色、水色等。 唐 刘眘虚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诗:“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清 吴敏树 《新修吕仙亭记》:“由亭中以望,凡 岳阳楼 所见,无弗同者,而青苍秀映之状,幽赏者又宜之。” 周立波 《民兵》:“近山淋着雨,青松和楠竹显得更青苍。”
(2).借指山林。 宋 陆游 《过石灵三峰》诗之一:“拔地青苍五千仞,劳渠蟠屈小诗中。” 宋 秦观 《同子瞻赋游惠山》:“輟棹纵幽讨,篮舆入青苍。”
(3).借指天。 唐 杜牧 《华清宫三十韵》:“钩陈裹巖谷,文陛压青苍。” 唐 温庭筠 《太液池歌》:“平碧浅春映緑塘,云容雨态连青苍。”青,一本作“ 春 ”。
然顶
用艾灸头顶,以表示虔诚或祈福。多为佛教徒所用。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二:“﹝ 龚慎仪 ﹞尝奉使 岭 表, 刘主 囚之,踰年不遣。 慎仪 忧悸,不知所出,乃然顶祷佛,愿捨宅建寺,庶遂生还。”《宋史·叛臣传上·刘豫》:“昔 赵氏 少帝 出京,百姓然顶炼臂,号泣之声闻於远邇。”
僧庐
僧寺,僧舍。 宋 朱熹 《奉陪判院丈充父平父兄宿回向用知郡丈壁间旧题之韵》:“暮雨停驂处,僧庐古道边。” 元 邓文原 《三月晦游道场山宿清公房与成文同行》诗:“凉立松风观石溜,晚寻樵径扣僧庐。”
金像
见“ 金象 ”。
满堂
(1).充满堂上。《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驛坐者满堂。”《花城》1981年第6期:“‘唷喂!--都满堂了。’我听到身后一个女人的、浓重的 川 西口音。”
(2).整个堂上。《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当下满堂嬉笑,一片寒暄。”
(3). 春秋 、 战国 时 楚 地。即 两棠 。在今 河南省 荥阳县 西南,为险要之地。 汉 桓宽 《盐铁论·险固》:“ 楚 有 汝渊 、 满堂 之固而灭於 秦 。”
(4).代指金玉。语出《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一:“今欲使朕无满堂之念,民有家给之饶。” 宋 范仲淹 《稼穑惟宝赋》:“田畴播殖之时,岂惭种玉;仓廪丰登之际,寧让满堂。”
鲜飙
同“ 鲜飇 ”。 唐 皎然 《宿道士观》诗:“古观秋木秀,冷然属鲜飆。” 宋 贺铸 《南乡子》词:“无限鲜飆吹芷若,汀洲,生羡鸳鸯得自由。”《剪灯馀话·连理树记》:“梧桐凝露鲜飆起,五色琅玕夜新洗。”
危阁
高阁。 明 夏完淳 《咏怀》之二:“流飆动危阁,殷忧自悄悄。”
宝幢
(1).以宝珠装饰的幢竿。《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於阶道侧竪诸宝幢,无量宝幡悬其幢头。”
(2).幢幡,幢旗。《西游记》第九五回:“ 孙大圣 厉声高叫道:‘ 天竺 陛下,请出你那皇后嬪妃看者。这宝幢下乃月宫 太阴星君 ,两边的仙妹是月里 嫦娥 。’”
(3).即经幢。刻有佛号或经咒的石柱。 金 元好问 《密公宝章小集》诗:“天东长白大宝幢,天河发源导三江。有木蔽映出朝阳,云谁巢者雏凤凰。”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脚根踹芦蒋叶黄,霎时到西方故乡,依旧嚼果筐雁王,遥望见宝幢法航。”
(4).佛教所称司乐的天神。《弥勒上生经》:“兜率天宫有五大神,第一大神名曰 宝幢 ,身雨七宝,散宫墻内,一一宝珠化成无量乐器,悬处空中,不鼓自鸣。”
鸣珰
指首饰。金玉所制,晃击有声,故称。 唐 裴思谦 《及第后宿平康里》诗:“银缸斜背解鸣璫,小语偷声贺玉郎。” 前蜀 韦庄 《怨王孙》词:“玉蝉金雀,宝髻花簇鸣璫,绣衣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有四丽人,敛袵鸣璫,给事左右。”
仰视
仰头向上看
天宇
(1).天空。 晋 左思 《魏都赋》:“傮响起,疑震霆。天宇骇,地庐惊。” 唐 刘禹锡 《有僧言罗浮事》诗:“海黑天宇旷,星辰来逼人。”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 东坡 公昔与客游 金山 ,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当知神龙变化之妙:小则入乎微罅,大则腾乎天宇。” 鲁迅 《野草·雪》:“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2).京都。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应瑒》:“晚节值众贤,会同庇天宇。”《宋书·傅亮传》:“﹝ 傅亮 ﹞曰:‘伏闻恩旨,赐拟 东阳 ,家贫忝禄,私计为幸,但凭廕之愿,实结本心,乞归天宇,不乐外出。’” 太平天囯 黄从善 《建天京于金陵论》:“统四海皆为兄弟,居天宇者宜尽天事之勤。”
(3).犹天下。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张志民 《你与太行同高》诗:“为什么这偌大的天宇,竟容不下你一声不平的呼喊?”
胜境
风景优美的地方
名山胜境
清凉
凉而使人清爽的
清凉的夜风吹拂着
久已
早已;早就
这件事我久已忘却了
曾经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是以前某段时间存在或发生过的,动词后面往往有助词“过”
我曾经做过小学教师
我曾经到过北京
潜藏
(1) 藏在隐蔽处
老虎潜藏在深山老林之中
(2) 隐藏在显露的外表之下
特务潜藏在乡下
兴怀
引起感触。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旧唐书·忠义传下·李源》:“言念於此,慨然兴怀。” 刘师培 《文说·宗骚》:“推之感物兴怀,援情记兴,嫋嫋女萝,寄离忧于公子,森森桂树,望归来于王孙。”
慨慷
亦作“ 慨忼 ”。1.感慨。 晋 左思 《杂诗》:“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宋 陆游 《初夏休日园中闲赋》诗:“良时动人怀,东望一慨慷。” 清 姚鼐 《瞻园松石歌为陈东浦方伯作》:“人事兴衰变倏忽,古蹟销磨多慨慷。”
(2).情绪激昂。 晋 成公绥 《啸赋》:“时幽散而将絶,中矫厉而慨慷。” 宋 文天祥 《白沟河》诗:“思公有奇节,一死何慨慷!” 清 顾炎武 《哭杨主事廷枢》诗:“竟入南冠囚,一死神慨忼。” 清 周永铨 《义卒行》:“翻然出门去,意气何慨慷!”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避乱
躲避战乱。《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 诸葛瑾 字 子瑜 , 琅邪 阳都 人也, 汉 末避乱 江 东。”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陈陶》:“ 大中 中,避乱入 洪州 西山 ,学神仙咽气有得,出入无间。”《花月痕》第四九回:“不想无意之中,却説起一个亲事,是 江 南 叶 姓的女儿,避乱随母,依个胞叔,远宦 长安 。”
固守
(1) 保卫和防守得非常坚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汉· 贾谊《过秦论》
他们都拿着望远镜,边走边向敌人固守的小寨子观察。——《奠基礼》
(2) 主观固执地遵循
固守成规
一方
(1).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郑玄 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司马贞 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
(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 郑玄 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观音 在 南海 , 普贤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顾炎武 《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3).一个方面;一带地方。《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 齐 有天下日浅,恩洽未布,一方或饥,当加优养。” 宋 欧阳修 《乞奖用孙沔札子》:“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边人思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所以一方惧怕,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赤身绑缚,送到庙中。” 陈沂 《奔袭刘黑七》:“我这下子活捉了他,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礼·考工记·鲍人》:“信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晋书·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 宋 曾巩 《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况於时异事殊,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种;一类。《慎子·民杂》:“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 高诱 注:“方,类也。”《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
(6).犹言一种方法。《吕氏春秋·君守》:“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 高诱 注:“方,道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7).一种配方或药方。《南齐书·虞悰传》:“ 悰 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诸饮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 悰 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 * 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
(8).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贺 《北中寒》诗:“一方黑照三方紫, 黄河 冰合鱼龙死。”
(9).数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絶纤尘。”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买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将绣花鞋一隻、香罗帕一方,揣在小生怀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军事篇二》:“其时都督印信未刊,随取草纸一方,上书都督 焦 临时命令,委任某为标统,某为营官,下盖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恶的黑手》诗二:“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
(10).数量词。用于田地、土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种榆法:於其地畔种者,致雀损穀;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诗:“一方新地隔河烟,曾接诸生听管絃。”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周礼》:“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
(11).数量词。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 唐 李端 《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唐 刘禹锡 《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见《宋史·食货志上二》及《文献通考·田赋四》。
(13).一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至于诸君,是与旧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一方做工,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四讲:“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
(15).一万的隐语。详“ 一干一方 ”。
我家
(1).称自己。 宋 钱愐 《钱氏私志·小人》:“ 宣和 间,有 辽国 右金吾卫上将军 韩正 归朝,授检校少保节度使,对中人以上説话,即称小人,中人以下,即称我家。”《醒世姻缘传》第二回:“ 计氏 説道:‘我家脸丑脚大,称不起和一伙汉子打围,躲在家中,安我过日子的分罢了。’”
(2).我们家;我家的。《汉书·霍光传》:“丞相数言我家,独无罪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王珣 疾,临困,问 王武冈 曰:‘世论以我家领军比谁?’”《新唐书·崔液传》:“ 液 字 润甫 ,尤工五言诗。 湜 叹,因字呼曰:‘ 海子 ,我家龟龙也。’”
依栖
谓在他人处居住或安身。 唐 司空图 《上陌梯寺怀旧僧》诗之一:“依栖应不阻,名利本来疎。” 明 沉鲸 《双珠记·师徒传习》:“今被 王嗣宗 恁般欺殴,其实难忍,目下勉强依栖。”《三国演义》第二四回:“今不若暂往依栖,别作良图。”
安康
身体健康,生活安稳
颉颃
(1) 鸟上下飞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诗·邶风·燕燕》
何缘交颈为鸳鸯!期颉颃兮共撬翔。——《警世通言》
(2) 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藩夏连辉,颉顽名辈。——《晋书·文苑传序》
故颉颃以傲世。——《东方朔画赞》
浙江才士,二人不相颉颃。——《英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