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三十六祖颂原文
马鸣分身百亿,论数玄诠无极。六通三昧降魔,不用色声气力。
诗词问答
问:赞三十六祖颂的作者是谁?答:释印肃
问:赞三十六祖颂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印肃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印肃名句大全
释印肃赞三十六祖颂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分身
抽出工夫去照顾别的事情
无法分身
百亿
(1).极言数目之多。 三国 蜀 诸葛亮 《答李严书》:“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赋》:“传贵质於竹素,晦深声於百亿。”
(2).佛教语。指世界及众生。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道洽大千,化均百亿。”
玄诠
深奥的义理。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但晓理会玄詮,也曾透明佛证。”
无极
(1).无穷尽;无边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女怨无终。” 汉 枚乘 《七发》:“太子方富于年,意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 唐 元稹 《奉和窦容州》:“自叹风波去无极,不知何日又相逢?” 王西彦 《乡下朋友》:“广大无极的田园景色,简直叫人无暇接收。”
(2). 中国 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老子》:“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归於无极。” 宋 周敦颐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璵姑 拍掌大笑道:‘我明白了!势力尊者就是儒家説的个无极,上帝同 阿修罗王 合起来就是个太极。’” 郭沫若 《集外(一)·创造者》:“本体就是他,上帝就是他,他在无极之先,他在感官之外。”参见“ 太极 ”。
(3).布名。《隶释·汉国三老表良碑》:“今特赐钱十万,杂繒卅匹,王具剑、佩书刀、綉文印衣、无极手巾各一。”《后汉书·马援传》“﹝ 公孙述 ﹞更为 援 制都布单衣” 李贤 注引 南朝 宋 何承天 《纂文》:“都致、错履、无极,皆布名。”
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 * 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 * 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 谢谠 《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三昧
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
深得其中三昧
降魔
佛教语。相传 释迦牟尼 在成佛前,曾与魔王进行激烈斗争,并取得胜利。佛教史上称为“降魔”。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后常用作降服妖魔的典故。 宋 王安石 《南乡子》词:“作么有疏亲?我自降魔 * 。” 元 王恽 《番禺权》诗:“笑挥堪解虎,静倚可降魔。”《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且住,且住!你去未得。吾有法宝,未曾传与汝。道童,与吾取过降魔太阿神光宝剑来。”
不用
用不着,不必
不用你管这事
你留步吧,不用下去了
气力
(1) 体力;力气
没有说话的气力
(2) 精力
费尽气力去解释
(3) 实力;力量
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
气力微薄
(4) 权势;势力
仗气力
(5) 才气;才力
气力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