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定观音赞原文
世间种种音声相,众以耳听非目睹。唯此大士眼能观,瞑目谛观为佛事。
於眼境界无所取,耳鼻舌身意亦然。
善哉心洞十方空,六根互显如是义。
眼色耳声鼻嗅香,身触意思无差别。
当以此观如是观,取此为实成妄想。
若离妄想取实法,展转惑乱失本心。
本心既失随颠倒,不见大士妙色身。
无眼耳鼻舌身意,互显之义亦寂灭。
亦无大士妙色身,亦无种种音声相。
佛子能作如是观,永离世间生死苦。
诗词问答
问:入定观音赞的作者是谁?答:释宗杲
问:入定观音赞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宗杲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宗杲名句大全
释宗杲入定观音赞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
间种
在同一块地同一生长 季或同一时间生长二种或二种以上的作物
音声
(1).乐音;音乐。《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左仆射右龙武军统军刘公墓志铭》:“公不好音声,不大为居宅,於诸帅中独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
(2).泛指声音。《列子·杨朱》:“夫耳之所欲闻者音声,而不得听者,谓之闭听。”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这等夜深,只听得岸上女人音声,好似我 倩女 小姐。” 闻一多 《红烛·红豆》:“听他跳激底音声,这般凄楚!这般清切!”
目睹
(1) 眼见;亲眼所见
死伤情况不堪目睹
(2) 亲眼看见
这桩事故是许多渔夫目睹的
大士
(1).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论人有要,矜物之人,无大士焉。” 尹知章 注:“大士不矜,谦以接物。”《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来,区区汝何攻? 赐 来,便便汝何使?愿得衣冠为子宰焉。’”
(2).佛教对菩萨的通称。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夫大士应世,其体无方,或为儒林之宗,或为国师道士,斯经教之成説也。” 唐 湛然 《法华文句记》卷二:“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亦曰开士。”
(3).特指观世音菩萨。《红楼梦》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 嫦娥 槛外梅。”
(4).对高僧的敬称。 宋 苏轼 《金山长老宝觉师真赞》:“望之儼然,即之也温,是惟 寳觉 大士之像。”
正狱讼之官。《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王引之 《经义述闻·礼记上》:“今案《晏子春秋·諫篇》:‘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则泰士 子牛 存矣;为社稷宗庙之不享乎,则泰祝 子游 存矣。’泰士、泰祝即大士、大祝也。大士正狱讼,盖若《秋官·士师》察狱讼之辞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卫侯 与 元咺 讼, 宁武子 为辅, 鍼庄子 为坐, 士荣 为大士。” 杜预 注:“大士,治狱官也。” 汉 刘向 《说苑·臣术》:“ 忌 举北郭 刁勃子 为大士,而九族益亲,民益富。”
瞑目
闭上眼睛,多指人死时无所牵挂
死不瞑目
谛观
审视,仔细看。《百喻经·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諦观,捨之而走。”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予登 罗汉阁 ,取 禪月 亲作本諦观竟日,其间有极破碎糜烂者,笔法高妙,相貌古怪。” 清 谭嗣同 《仁学》十三:“今夫目力所得而諦观审视者,不出寻丈,顾谓此寻丈遂足以极天下之所至,无復能有餘,而一切因以自画,则鲜不谓之大愚。” 郭沫若 《雄鸡集·关于白乐天》:“便以一种‘爱真能助’的心情,而生出了所谓谛观,不愿意在旧社会中随波逐流而超然自适。”
佛事
和尚或尼姑诵经拜佛之事;亡者之家请僧尼念经超度亡灵
眼境
眼界。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外清眼境,内净心尘。”
无所
(1).没有地方;没有处所。 汉 枚乘 《七发》:“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唐 韩愈 《祭张给事文》:“上不负汝,为此不祥,将死无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
(2).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周礼·考工记·轮人》:“无所取之,取诸圜也。” 郑玄 注:“非有他也,圜使之然也。”《后汉书·杜乔传》:“先是 李固 见废,内外丧气,羣臣侧足而立,唯 乔 正色无所回橈。”《通典·食货九》:“ 后魏 初至 太和 钱货无所用也。” 明 陈文烛 《<少室山房笔丛>序》:“大哉 孔子 !博学无所成名。” 瞿秋白 《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漂亮是美,‘艺术的价值’也是美--抽象的美,无所附丽的美。”
身意
(1).自身的意愿、志向。《列子·杨朱》:“慎耳目之观听,惜身意之是非。”《文选·袁淑<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但营身意遂,岂校耳目前。” 吕向 注:“校,见也。言但行我身意,得成己志,岂见目前荣望。”
(2).指身与心。 唐 元结 《思太古》诗:“所欢同鸟兽,身意復何拘。”
亦然
也是这样。《穀梁传·成公七年》:“免牲者,为之緇衣纁裳,有司玄端,奉送至于南郊,免牛亦然。”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二:“ 周諫议 湛 善射弩,十发十中的,隔屋射亦然。” 毛 * 《论持久战》五二:“内线和外线--抗日战争是整个处于内线作战的地位的;但是主力军和游击队的关系,则是主力军在内线,游击队在外线,形成夹攻敌人的奇观。各游击区的关系亦然。”
善哉
(1) 赞美之词。即“好啊”
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左传·昭公十六年》
(2) 后为僧人用作表示惊叹的口头语,既可以表示赞许,又可以表示不满,犹言“罪过”
十方
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
六根
佛教用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罪恶之根
六根不除
六根清净
如是
如此这么;像这样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清· 刘开《问说》
眼色
眨眼示意或好像眨眼向人示意的目光,常指劝告、命令、指挥或邀请
触意
触 * 意。 三国 魏 张邈 《自然好学论》:“民生也直,聚而勿教;肆心触意,八情必发。”
差别
形式或内容上不同的地方;区别
这两个国家在生活水准方面有很大差别
以此
(1).犹言用这,拿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因谓 武侯 曰:‘试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 刘大白 《小鸟之群》:“如果枷锁镣铐,是一种荣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骄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因此。《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当是时,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刚为柔, 朱家 亦以此名闻当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来纳粟入监的,有几般便宜:好读书,好科举,好中,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学生。”
取此
见“ 取次 ”。
实成
(1).诚实,不虚假。 元 乔吉 《新水令·闺丽》曲:“若是真么,回与我句实成的话。”
(2).成熟。 李大钊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青年男女,在这种教训之下,全麻痹了他们的意志,万不能发育实成。”
(3).犹沉稳,安稳。 大群 《小矿工》:“﹝我﹞把头放在它毛茸茸脊梁骨上,软乎乎就睡起来了。不过也睡不实成,车颠簸得厉害,每到一站得醒一次。”
妄想
(1) 狂妄地打算;梦想
他处于怀旧的妄想中
(2) 不能实现的打算
(3) 不能实现的非分之想
他的希望只不过是妄想
展转
(1)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
(2) 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
展转四明天台。——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乱失
* 放荡。失,泆。 汉 刘向 《列女传·齐灵声姬颂》:“ 齐灵声姬 ,厥行乱失,淫於 庆尅 。”
本心
(1) 原来的心愿
(2) 旧指天生的善性;天良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颠倒
(1) 反而
好意叫他洗脚,颠倒嫌冷嫌热!——《水浒传》
(2) 又
你颠倒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3) 究竟;所以
只被你打的来不知一个颠倒。——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
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妙色
庄严或美丽的色彩。 南朝 梁简文帝 《菩提树颂》:“儼然妙色,荫此曲枝,显若金山,尊如聚月。” 唐 卢照邻 《益州长史胡树礼为亡女造画赞》:“徵奇綃于水府,採妙色于霞庄。”
寂灭
(1) 消灭;消逝
楼下的人声渐渐寂灭了
(2) 佛教用语。“涅槃”的意译。指超脱生死的理想境界
色身
佛教语。即肉身。《楞严经》卷十:“由汝念虑,使汝色身。”《金刚经·离色离相分》:“如来説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陈雄 注引《坛经》:“皮肉是色身。” 南朝 陈 徐陵 《长干寺众食碑》:“则菩萨应化,咸同色身,诸佛浄土,皆为揣食。” 唐 黄滔 《莆山灵岩寺碑铭》:“ 了公 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身不坏。”《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小僧出家人,只这个色身,尚非我有,何况外物乎?”
种种
(1) 各种各样
种种在其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种种贻害。——《广东军务记》
设置种种障碍
(2) 头发短的样子
白发种种来无情
佛子
(1).菩萨的通称。《十住毗婆沙论·入初地品》:“诸佛子者,诸佛真实子诸菩萨是,是故菩萨名为佛子。”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石长和》:“道之两边棘刺,森然如鹰爪。见人甚众,羣足棘中,身体伤裂,地皆流血。见 长和 独行平道,俱叹息曰:‘佛子独行大道中。’”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此山非比别山阿,青黛染成千块玉,云霞粧就万堆螺。只除佛子神仙纔可到,怎许游人容易得攀摩?”
(2).受佛戒者,佛门弟子。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仍闻七祖后,佛子继调御。” 宋 王安石 《灵山寺》诗:“ 灵山 名谁自?波涛截孤峰。何年佛子住?四面凭危空。”《西游记》第四四回:“众僧滴泪道:‘我们这一国君王,偏心无道,只喜得是老爷等辈,恼的是我们佛子。’”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但有如大乘佛教一般,待到居士也算佛子的时候,往往戒律荡然。”
(3).佛教泛指一切众生,以其悉具佛性,故称。《法华文句》卷九下:“一切众生,皆有三种性德佛性,即是佛子。”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忽中夜 宣律 捫虱,将投于地,三藏半醉,连声呼曰:‘律师扑死佛子!’” 宋 苏轼 《东坡志林》(《稗海》本)卷六:“凡能动者,皆佛子也,竹蝨初如涂粉竹叶上尔,然久乃能动者,百千为曹,无非佛子者。”
(4).称慈善的人。如 唐 末 徐守温 以宽恕为治,人称佛子。见 唐 张鷟 《耳目记》。又 宋 洪皓 为 秀州 司录,以所掌发运司钱赈济饥民,州人称之为“洪佛子”。见 宋 赵善璙 《自警篇·救荒》。
作如是观
语出《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后用于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 宋 苏轼 《答孔子君颂》:“物去空现,亦未尝生。应当正远,作如是观。” 鲁迅 《而已集·大衍发微》:“只作如是观,虽然太煞风景,对不住‘正人君子’们,然而我的眼光这样,也就无法可想。”
离世
(1) 远离世俗,远于世事
绝俗离世
(2) 婉词,离开人世,指死亡
生死
(1) 生存和死亡
生死攸关的问题
(2) 预言命运的
他认为什么时候死是在生死簿上早就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