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原文
木落西风秋已半,正当璧月圆时。为登绝岭赋新诗。
酒摇金凿落,波净碧琉璃。
细看冰轮还有意,要君把盏休辞。
看看两鬓欲成丝。
明年当此夜,千里共相思。
诗词问答
问:临江仙的作者是谁?答:倪偁
问:临江仙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临江仙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倪偁的名句有哪些?答:倪偁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木落
树叶凋落。 晋 左思 《蜀都赋》:“木落南翔,冰泮北徂。” 南朝 齐 王融 《议给虏书疏》:“春草水生,阻散马之适;秋风木落,絶驱禽之欢。” 唐 李峤 《与雍州崔录事司马录事书》:“春还 江 北,时兴 楚 客之謡;木落 淮 南,乍动 潘生 之思。” 元 周权 《湘中》诗:“天寒 楚 云浄,木落 湘 山幽。” 清 顾炎武 《赋得老鹤万里心用心字》:“木落依空沼,云多失旧林。” 包蕾 《猪八戒学本领》:“行够多时,又是夏尽秋来,但平林木落,远山含烟。”
西风
(1) 从西方吹来的风
温带的盛行西风
(2)
(3) 指秋风
(4) 比喻腐朽没落的力量或气势
当璧
《左传·昭公十三年》:“初, 共王 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於羣望,而祈曰:‘请神择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见於羣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 巴姬 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 平王 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 杨伯峻 注:“厌同压。压纽即当璧。”后以“当璧”喻立为国君之兆。《魏书·肃宗纪》:“皇曾孙故 临洮王 寳暉 世子 釗 ,体自 高祖 ,天表卓异,大行平日养爱特深,义齐若子,事符当璧。”《北齐书·幼主纪》:“ 文宣 因累世之资,膺乐推之会,地居当璧,遂迁 魏 鼎。” 唐 元稹 《楚歌》之一:“ 楚 人千万户,生死繫时君。当璧便为嗣,贤愚安可分。”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当璧辞真王,累疏诚恳惻。”亦指继承帝位。《宋书·萧惠开传》:“ 湘东 太祖 之昭, 晋 安世祖 之穆,其於当璧,并无不可。”《梁书·元帝纪》:“吾尝梦主上遍见诸子,至 湘东王 ,手脱帽授之。此人后必当璧,卿其行乎!”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荣 为盟主, 穆 亦拜 荣 ,於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
新诗
(1).新的诗作。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良朋貽新诗,示我以游娱。”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清 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
(2).指“五四”以来的白话诗。 毛 * 《关于诗的一封信》:“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写新诗,我填旧词,也是个诗人高唱的时代。”
凿落
亦作“ 凿络 ”。以镌镂金银为饰的酒盏。 唐 白居易 《送春》诗:“银花凿落从君劝,金屑琵琶为我弹。”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饮食》:“ 湘 楚 人以盏斝中鐫鏤金渡者为金凿络。” 清 杨芳灿 《望江南》词:“醉月亭臺银凿落,嬉春图画玉鸦叉,乐事属谁家。”
碧琉璃
亦作“ 碧瑠璃 ”。碧绿色的琉璃。亦喻指碧绿色的光莹透明之物。 唐 李涉 《题水月台》诗:“水似晴天天似水,两重星点碧琉璃。” 宋 欧阳修 《浣溪沙》词:“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瑠璃滑浄无尘。”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德宗 时, 吴明国 贡鸞蜂蜜……其色碧,贮白玉碗,表里如碧珫璃。” 田汉 《南归》:“那湖边草场上的草……青得跟绒毡似的。我们又叫它‘碧琉璃’。”
细看
仔细地观察
冰轮
指明月。 唐 王初 《银河》诗:“歷歷素榆飘玉叶,涓涓清月溼冰轮。” 宋 苏轼 《宿九仙山》诗:“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西游记》第二五回:“ 行者 道:‘此时万籟无声,冰轮明显,正好走了去罢。’”京剧《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早又东升。”
有意
(1) 故意
有意举行一次化装舞会
(2) 有心思
有意帮忙
把盏
亦作“ 把醆 ”。端着酒杯。多用于斟酒敬客。 唐 罗隐 《雪中怀友人》诗:“所思谁把醆,端坐恨无航。” 宋 卢炳 《诉衷情》词:“同把盏,且伸眉,对残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凡 十娘 相厚者,无不毕集,都与他夫妇把盏称喜,吹弹歌舞,各逞其强,务要尽欢。”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九回:“二先生亲自敬酒,亲戚朋友,也都来轮流把盏。”
看看
(1) 查看,细看,检查
士兵,让我看看你的通行证
(2) 渐渐
看看脚酸腿软
(3) 眼前,即将
看看又还秋暮
明年
今年的下一年
越明年。——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明年复攻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明年陵降。——《汉书·李广苏建传》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共相
(1).佛教名词。与自相(不共相)相对,谓几种事物的共通相,即不局限于一法之自体。如色、受等有为法共有无常性,故以无常相为共相(色、受等自体各异,色以质碍为自相,受以领纳为自相)。《俱舍论》卷二三:“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理是共相,但事上见理却并不限于共相,因为每事现各有别相。”
(2).拉丁文universalia的意译。 西欧 中世纪经院哲学常用名词,意即一般。 陶行知 《答朱端琰之问》:“我们要从具体想到抽象,从我相到共相,从片想到系统。”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第十五章:“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都想揭开自然之秘,在殊相中见出共相。但是他们出发点不同,目的不同,因而在同一殊相中所见得的共相也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