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著作原文
高才不沉没,奋笔动天幄。古今明治乱,王霸辨醇驳。
文成数千言,粲若玉就琢。
拜官诸侯府,千文兹把握。
过别要我赠,强言惭鄙朴。
董生崇正义,孙子陷曲学。
彼其趋舍间,为道一何邈。
愿君审兹术,名节重山岳。
诗词问答
问:送陈著作的作者是谁?答:韩维
问:送陈著作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韩维的名句有哪些?答:韩维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高才
(1) 才能高超
(2) 才能不同凡响的人
这工作我实在不能胜任,另请高才吧
沉没
(1) 沉下淹没
(2) 深深沉浸于
(3) 由于陆地沉降或水面升高而引起水域和陆地之间的相对水平的变化
奋笔
(1).秉笔直书,直言不讳。《国语·鲁语上》:“臣以死奋笔,奚啻其闻之也!”《南齐书·文学传·丘巨源》:“而中书省独能奋笔弗顾者,唯有 丘巨源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台省·言官劾父》:“臺諫在事,遇大奸居位,即奋笔而弹,不避亲嫌。”
(2).挥笔疾书,一气呵成。 唐 韩愈 《故中散大夫河南尹杜君墓志铭》:“纂辞奋笔,涣若不思。” 巴金 《探索》:“我年纪最大,还能够奋笔写作,是莫大的幸福。”
古今
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明治
(1).修明政事。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天设三光以照记,天子立公卿以明治。”《魏书·世宗纪》:“任贤明治,自昔通规;宣风赞务,实惟多士。”
(2). 日本 * 睦仁 的年号(公元1868-1912年)。 鲁迅 《现代日本小说集·关于作者的说明》:“ 夏目 的著作……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 明治 文坛上的 新江 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郁达夫 《日本的文化生活》:“ 明治 维新,到现在不过七八十年,而整个国家的进步,却尽可以和有千馀年文化在后的 英 法 德 意 比比。”
王霸
王:春秋时周天子为各诸侯国之共主,称王。霸:诸侯国中的盟主,称“霸”。比喻用正义和权力来统治
醇驳
亦作“ 醇駮 ”。精纯与驳杂。 清 钱谦益 《<瑞芝山房初集>序》:“古之人,其胸中无所不有,天地之高下,古今之往来,政治之污隆,道术之醇駮,苞罗旁魄,如数一二。” 清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序》:“銖黍之得,毫釐之失,皆辨析之,醇驳较然。”
成数
(1) 整数,如五百、一千
(2) 百分比
拜官
旧时指封官
诸侯
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宋· 苏洵《六国论》
千文
见“ 千字文 ”。
把握
成功的根据或信心
有把握
毫无把握
强言
1.亦作"强言"。 2.犹强谏。鄙朴
亦作“ 鄙朴 ”。粗俗质朴。《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论》:“ 絳侯 周勃 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江 南閭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涂説,强事饰辞。”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然皆言多鄙朴,事罕圆备,终不能成其不刊,永播来叶。” 宋 张耒 《朝日》诗:“萧条野僧閒,鄙朴老农陋。” 清 王士禛 《师友诗传续录》二四:“若 乐天 云云亦是,而其自为诗却多鄙朴。”
见“ 鄙朴 ”。
正义
(1) 公正的、正当的道理
主持正义
(2) 正确的含义,古时多用做书名,如《五经正义》
(3) 公道的、有利于人民的
正义的战争
孙子
儿子的儿子
曲学
(1).囿于一隅之学。亦指学识浅陋的人。《商君书·更法》:“穷巷多恡,曲学多辨。” 唐 陈子昂 《为陈御史上奉和秋景观竞渡诗表》:“微臣曲学蓬户,窃位兰臺。”
(2).犹邪说。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虽千经万典,无不昭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
(3).犹曲笔。歪曲事实的笔法。 清 朱彝尊 《兴化李先生清寿诗》:“一时史笔授曲学,壮夫气短懦夫嗔。”
(4).歪曲学术。参见“ 曲学阿世 ”。
彼其
亦作“ 彼己 ”。亦作“ 彼记 ”。1.《诗·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郑玄 笺:“不称者言其德薄而服尊。”《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引作“彼己”。《礼记·表记》引作“彼记”。后以“彼其”、“彼己”讥功德不称其位者。《后汉书·明帝纪》:“《易》陈负乘,《诗》刺彼己,永念慙疚,无忘厥心。”《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其’之讥。” 唐 刘禹锡 《苏州加章服谢宰相状》:“有黷陟明之典,诚招彼己之讥。” 宋 王禹偁 《谢衣袄表》:“饰之瑞兽,空倾率舞之心;徵乃维鵜,难免彼己之刺。”
(2).代词。那,那个;他。《诗·王风·扬之水》:“彼其之子,不与我戍 申 。” 郑玄 笺:“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 宋 王安石 《伤仲永》:“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清 吴敏树 《与杨性农书》:“则未知彼其亦曰:此吾友也,是其来也,将进我以善也。”
趋舍
(1).亦作“ 趋捨 ”。取舍。亦引申为好恶。《韩非子·解老》:“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 陈奇猷 集释:“趋舍,即取舍。”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故虽位显名美,门齐年敌,而趋舍异规,业尚乖互者,未尝结焉。” 唐 骆宾王 《萤火赋》:“殆未明其趋舍,庸詎识其旨意,子尚不知鱼之为乐,吾又安知萤之所利。” 宋 叶适 《宋厩父墓志铭》:“每与余言,自谓乐甚,非人所知。且其趋捨不同流,知奚用为?” 明 汤显祖 《复牛春宇中丞书》:“夫以贵乡二老趋舍不同,则南北之情益无足异矣。”
(2).进退;动止。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夫酸咸甘苦不同,嘉味以济,谓之和羹。宫商角徵不同,嘉音以章,谓之和声。臧否损益不同,中正以训,谓之和言。趋舍动静不同,雅度以平,谓之和行。” 明 方孝孺 《许士修墓铭》:“言必出乎正,动必由乎礼,趋舍取予,咸则乎古之君子,而无所苟。”
(3).指举止,行为。《淮南子·俶真训》:“夫趋舍行伪者,为精求於外也。”
见“ 趋舍 ”。
为道
(1).犹言修道。《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2).指矫性而为高远难行之事。《礼记·中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作向导。《左传·隐公五年》:“ 邾 人告於 郑 曰:‘诸君释憾於 宋 ,敝邑为道。’” 陆德明 释文:“道,音导。本亦作‘导’。”
一何
何其,多么
使君一何愚。——《乐府诗集·陌上桑》
一何怒。——唐·杜甫《石壕吏》
妇啼一何苦。
名节
名誉与节操。
出处:
《汉书·龚胜传》:“二人相友,并著名节。”
晋 李密 《陈情事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晋书·吕光载记》:“欲全卿名节 ,不使贻笑将来。”
宋 王禹偁 《上史馆吕相公书》:“今馆中之士先进者……皆砥砺名节,老于文学。”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董先生(董其昌)曰:‘ 公(袁可立)护名节,胜于功名。善刀而藏,见机勇退’”
明 于谦《无题》: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
许杰 《邻居》一:“人家的名节呢,你不能轻易毁坏。”
重山
重迭的山。 晋 左思 《魏都赋》:“由重山之束阨,因长川之裾势。”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蛮陬夷徼,重山万里。” 宋 张元干 《菩萨蛮》词:“归恨隔重山,楼高莫凭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