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之回原文
上之回驭六龙,云霞布日当中。
敬日跻予心恫,展德泽扬仁风。
穆以愉丽寰区,露为马雷为车。
林有鸟河无鱼,忧与乐惟所须。
光旦旦玉烛烂,常明明礼乐灿。
上之回所中闺,靡出入亘九垓。
诗词问答
问:上之回的作者是谁?答:沈鍊
问:上之回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沈鍊的名句有哪些?答:沈鍊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青霞集卷五
参考注释
上之回
乐府 汉 《铙歌》歌曲名。因首句‘上之回’三字而得名。 回 ,指 回中宫 ,曾被 匈奴 烧毁, 武帝 元封 四年,复通 回中道 ,并数出游幸。歌辞当为赞美此事而作。参阅《乐府诗集》卷十六及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卷上。 唐 陈子良 《上之回》诗:“承平重游乐,詔蹕《上之回》。”
六龙
(1).谓《易》乾卦的六爻。《易·乾》:“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孔颖达 疏:“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於天体。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
(2).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 为御者。 汉 刘向 《九叹·远游》:“贯澒濛以东朅兮,维六龙於扶桑。” 晋 郭璞 《游仙诗》:“六龙安可顿,运流有代谢。时变感人思,已秋復愿夏。” 宋 王安石 《休假大佛寺》诗:“六龙高徘徊,光景在我裳。” 明 薛蕙 《效阮公咏怀》:“六龙匿西山,蒙汜扬頽波。”
(3).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马八尺称龙,因以为天子车驾的代称。 汉 刘歆 《述初赋》:“揔六龙於駟房兮,奉华盖於帝侧。”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四:“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金鳌山》:“少焉,千乘万骑毕集,始知为六龙临幸。” 吴梅 《步北城狮子山访阅江楼遗址不得》诗:“六龙曾此驻云车,何处重寻帝子家。”
(4).六兄弟的美称。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后贤志》:“ 宓 六子,皆英挺逸秀,号曰六龙。”《晋书·温羡传》:“父 恭 , 济南 太守,兄弟六人并知名於世,号曰六龙。”《晋书·卞壸传》:“父 粹 ,以清辩鉴察称。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 卞氏 六龙。”
云霞
彩云和彩霞
云霞明灭。——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当中
(1) 正中
河当中水流最急
(2) 在…之中
他生活在工人群众当中
德泽
恩泽,恩惠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乐府诗集·长歌行》
仁风
(1).形容恩泽如风之流布。旧时多用以颂扬帝王或地方长官的德政。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大 晋 统天,仁风遐扬。”《后汉书·章帝纪》:“功烈光於四海,仁风行於千载。” 清 方文 《李明府祈雨有应镌诗于壁属予和之》:“况有诗题石,仁风扇薜萝。”
(2).《世说新语·言语》“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 刘孝标 注引《续晋阳秋》:“太傅 谢安 赏 宏 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 东阳郡 ,乃祖之於 冶亭 ,时贤皆集。 安 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 宏 应声答曰:‘輒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后因以“仁风”为扇子的代称。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器物》:“扇曰仁风。”参阅《晋书·文苑传·袁宏》。
寰区
天下;人世间。《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硜硜有类沽名者,然而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异夫饰智巧以逐浮利者乎!” 唐 杜甫 《解闷》诗之八:“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絶风流相国能。”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四折:“ 玄德公 声播寰区,名传海宇,德胜英杰,才超俊士。” 清 戴名世 《<巢青阁集>序》:“ 永嘉 山水,秀絶寰区。”
旦旦
(1) 天天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诚恳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玉烛
(1).谓四时之气和畅。形容太平盛世。《尸子》卷上:“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 郭璞 注:“道光照。” 邢昺 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玉烛表昇平之徵,澄醴彰德洽之符。”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玉烛调元气,金枢运大钧。”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金甌仍未缺,玉烛又新调。”
(2).烛的美称。 唐僖宗 宫人《金锁》诗:“玉烛製袍夜,金刀呵手裁。”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七:“昭仪侍宴足精神,玉烛抽看记饮巡。”
(3).比喻目光。 唐 曹唐 《病马》诗之一:“四蹄不凿金砧裂,双眼慵开玉烛斜。”
(4).乐律名。《隋书·律历志上》:“黄钟:包育、含微、帝德……玄中、玉烛、调风。右黄钟一部,三十四律。”《旧唐书·音乐志三》:“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明明
(1) 显然如此,确实
这话明明是她说的,还用争?
(2) 清楚,显然
工业落后的问题,明明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礼乐
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颖达 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 高诱 注:“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诗之三:“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中闺
内室
连于中闺。——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出入
不符之处,差距
有出入
九垓
(1).亦作“ 九畡 ”、“ 九陔 ”。中央至八极之地。《国语·郑语》:“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 韦昭 注:“九畡,九州之极数。”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今普天一统,九垓同风。” 北齐 魏收 《枕中篇》:“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举;五纪当定,想窅乎而上征。”《明史·韩爌传》:“念先帝临御虽止旬月,恩膏实被九垓。”
(2).亦作“ 九阂 ”、“ 九陔 ”。九层。指天。《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泝八埏。” 李善 注:“垓,重也……言其德上达於九重之天。”《汉书·礼乐志》:“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阂亦陔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日未移晷,周章九陔。”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六:“升降随长烟,飘飘戏九垓。” 唐 吴筠 《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诗:“ 董氏 出六合,王君升九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