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文 >> 边上看猎赠元戎原文 诗词名句

边上看猎赠元戎

作者:韩偓 朝代:唐代

边上看猎赠元戎原文

绣帘临晓觉新霜,便遣移厨较猎场。
燕卒铁衣围汉相,鲁儒戎服从梁王。
搜山闪闪旗头远,出树斑斑豹尾长。
赞获一声连朔漠,贺杯环骑舞优倡。
军回野静秋天白,角怨城遥晚照黄。
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

诗词问答

问:边上看猎赠元戎的作者是谁?答:韩偓
问:边上看猎赠元戎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边上看猎赠元戎是什么体裁?答:七排
问:韩偓的名句有哪些?答:韩偓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682-30

参考注释

移厨

犹移庖。 唐 郑谷 《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诗:“酒醒草檄闻残漏,花落移厨送晚春。”

猎场

特指狩猎区

铁衣

用铁甲编成的战衣。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

都护铁衣冷难看。——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鲁儒

鲁国 儒生。亦泛指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儒派学者。 唐 皇甫冉 《送孔党赴举》诗:“家承 孔圣 后,身有 鲁 儒名。” 清 顾炎武 《答徐公肃书》:“不忘百姓,敢自托於 鲁 儒;维此哲人,庶兴哀於 周 雅。”

服从

(1) 遵从;顺从

服从命令

(2) 屈服于别人的意志或权力

服从外国的法律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梁王

指 汉 梁孝王 刘武 。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岁将暮,时既昬,寒风积,愁云繁, 梁王 不悦,游於 兔园 。迺置旨酒,命宾友,召 邹生 ,延 枚叟 。 相如 末至,居客之右。”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寄贺迁拜之什》诗:“白首青衫谁比数,相怜只是有 梁王 。” 宋 黄庭坚 《寄怀公寿》诗:“好赋 梁王 在日边,重帘复幕锁神仙。” 明 何景明 《送雷长史》诗:“十年亭阁 淮西 宴,肠断 梁王 雪夜樽。”参见“ 梁苑 ”。

搜山

(1).进入山中搜索。 唐 韩偓 《边上看猎赠元戎》诗:“搜山闪闪旗头远,出树斑斑豹尾长。” 魏巍 《朝鲜人》:“我怕敌人天亮搜山,想先侦察一下敌人的动静。”

(2).谓盗匪在山中寻求抢劫对象。 明 冯惟敏 《醉太平·李中麓醉归堂夜话》曲:“搜山的正撞个精光棍,巡栏的也有个低时运。”

闪闪

形容光亮四射或闪烁

电光闪闪

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 * 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天山景物记》

旗头

(1).旗帜的上部。 唐 李山甫 《兵后寻边》诗之二:“旗头指处见黄埃,万马横驰鶻翅迴。” 唐 韩偓 《边上看猎赠元戎》诗:“搜山闪闪旗头远,出树斑斑豹尾长。”

(2).队前掌旗的人。《宋史·仪卫志四》:“捧日队……旗头三人, * 五人。”

(3).兵卒之长。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 韩 岳 兵尤精,常时於军中角其勇健者另为之籍。每旗头、押队闕,於所籍中又角其勇力出众者为之;将、副有闕,则於诸队旗头,押队内取之。”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沉希仪》:“令曰:出某门。旗头即引诸军贸贸行。问旗头,旗头自不知。”

(4).以旗为编制单位的军队首领。 李东山 《鲁王与小黄马》:“ 鲁王 就是蓝旗的旗头,把 清 家顶呱呱的大头子 僧格林沁 王爷,在 曹州府 杀了。”原注:“ 鲁王 ,小名 任柱 ,号 任化邦 , 安徽 蒙城 小任家庄 人,为捻军后期的领袖。”

(5).旗人妇女之发髻。《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满洲嫁娶礼仪二则》:“新人登舆不衣礼服而著棉袍,不梳旗头,聚髮成髻,红巾盖之。”

出树

(1).走出门屏,借指出门。 唐 刘长卿 《题独孤使君湖上林亭》诗:“出树倚朱阑,吹鐃引上官。”

(2).高出树梢。 唐 王维 《游悟真寺》诗:“ 灞陵 纔出树, 渭水 欲连天。”

斑斑

斑点众多的样子

血迹斑斑

豹尾

(1).豹的尾巴。《山海经·西山经》:“ 西王母 ,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生抽豹尾,分裂貙肩。”

(2).古代将帅旌旗上的饰物。或悬以豹尾,或在旗上画豹文。《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又闻豹尾已建,戎轩鶩驾,陛下将復劳玉躬,扰挂神思。”《晋书·沉充传》:“率兵临发,谓其妻子曰:‘男儿不竖豹尾,终不还也。’” 唐 韩愈 《魏博节度观察使沂国公先庙碑铭》:“旌节有韜,豹尾神旗,櫜兜戟纛,以长 魏 师。”《宋史·舆服志二》:“ 宋 凡命节度使,有司给门旗二,龙、虎各一,旌一,节一,麾枪二,豹尾二……豹尾,製以赤黄布,画豹文,并髹杠。”

(3).天子属车上的饰物,悬于最后一车。后亦用于天子卤簿仪仗。 汉 蔡邕 《独断》下:“ 秦 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也,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车悬豹尾。”《宋书·武帝纪上》:“公亲鼓之,贼乃大奔。 超 遁还 广固 。获 超 马、伪輦、玉璽、豹尾等,送于京师。”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诣景灵宫仪仗》:“卤簿仪仗,有高旗大扇,画戟长矛,以五色。介胄跨马之士,或小帽锦绣抹额者……或持竿上悬豹尾者,持短竿者。”

(4).借指天子属车,即豹尾车。 唐 骆宾王 《王昭君》诗:“敛容辞豹尾,缄怨度龙鳞。” 宋 叶适 《蔡尚书挽词》:“白首参豹尾,后出夸先登。” 清 张廷璐 《恭和御制秋蒐杂 * 韵》:“林外琱戈随豹尾,峰头黄繖傍龙媒。”参见“ 豹尾车 ”。

(5).旧时阴阳五行家谓旌旗之象。《协纪辨方书·豹尾》引《乾坤宝典》:“豹尾者,亦旌旗之象,常居黄旙对衝。其所在之方,不可嫁娶、纳奴婢、进六畜及兴造,犯之者破财物,损小口。”

(6).比喻乐曲、诗文坚劲有力的结尾部分。 唐 王勃 《乾元殿颂》:“歌呈豹尾,舞进鳶肩。”

朔漠

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

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单于反其北庭,并领降众。——《后汉书·袁安传》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唐· 杜甫《咏怀古跡》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莫则桃李夏荣。——宋· 沈括《梦溪笔谈》

优倡

(1).古代表演歌舞杂戏的艺人。《史记·孔子世家》:“优倡侏儒为戏而前。”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武宗 数幸教坊作乐,优倡杂进。”

(2).泛指戏曲演员。 姚华 《曲海一勺》二:“浸淫演溢,充于 江 汉 ,优倡所习,莫此为先。”

(3).指歌舞杂戏。《南史·柳仲礼传》:“ 仲礼 常置酒高会,日作优倡,毒掠百姓,污辱妃主。”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乐营将弟子》:“ 开元 二年, 元宗 以太常礼乐之司不应典优倡杂乐,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

秋天

秋季

晚照

傍晚的阳光;夕照

红袖

(1).女子的红色衣袖。 南朝 齐 王俭 《白紵辞》之二:“情发金石媚笙簧,罗袿徐转红袖扬。” 唐 杜牧 《书情》诗:“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 后蜀 欧阳炯 《南乡子》词:“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2).指美女。 唐 元稹 《遭风》诗:“唤上驛亭还酩酊,两行红袖拂尊罍。” 元 关汉卿 《金线池》楔子:“华省芳筵不待终,忙携红袖去匆匆。” 清 孙枝蔚 《记梦》诗:“头上黄金双得胜,眼前红袖百慇懃。”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 上海 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

烛炬

指火炬或蜡烛。 唐 韩偓 《边上看猎赠元戎》诗:“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公( 韩渥 )为学士日,常视草金鑾内殿,深夜方还翰院,当时皆宫妓秉烛炬以送,公悉藏之。”

解劳

解除疲劳。 唐 韩偓 《边上看猎赠元戎》诗:“红袖拥门持烛炬,解劳今夜宴华堂。”《西游记》第七一回:“安排酒来与大王解劳。”

夜宴

晚上的宴会

0
纠错

精彩推荐:

  • 作者:舒岳祥,朝代:宋代
    渺然清兴忆江湖,缚住此心安破庐。新绿池塘鱼散子,落红园径鸟将雏。青梅成后少佳果。苦荬出来无好蔬。老疾已艰登陟具,谁能为作卧游图。
  • 作者:孔武仲,朝代:宋代
    此夜不成雪,朋朝应作霖。细声来户牖,爽气入裯衾。窥隙疑相射,循檐觉更深。因风成倒阵,过竹有余音。画阁迷钗玉,旗亭付酒金。封漫碧涧曲,点缀假山岑。鹤氅行何丽,牛衣卧不任。渔罨平易失,樵径浩难寻。却赴明光贺,潜追脉沐吟。天街立马望,双阙正球琳。
  • 作者:竟脱,朝代:唐代

    露柱不声唤,猢狲绳子断。

    上士笑呵呵,中流若为见。

  • 作者:王柏,朝代:宋代
    素质天然静,清芬绕鼻根。更於翘楚上,一笔起冰魂。
  • 作者:乾隆,朝代:清代

    迤逦三洼缘蓄水,及逢霖雨潦原行。

    救民自古乏长策,尽力补偏要以诚。

  • 作者:曹仙家,朝代:宋代
    汉代梅君此炼丹,古坛翠駮藓花斑。目穷鸟道青天远,榻转松阴白日闲。烟隔楼台分象外,风吹钟磬落人间。不知乘诏冲升后,几度飞鸾到旧山。
  • 作者:苏轼,朝代:宋代
    东晋巾车令,西京执戟郎。甘心向山水,结发事文章。故自轻千户,何曾羡一囊。才高鬼神恶,骨朽姓名芳。庾岭铭旌暗,秦淮旧宅荒。吾诗不用刻,妙语有黄香。(黄鲁直〔为庖民〕作哀词。)
  • 作者:苏辙,朝代:宋代
    赋传长啸久,书奏鎛钟新。共叹文章手,终为礼乐人。遗风满台阁,好语落簪绅。欲取褒雄比,终非骨鲠臣。
  • 作者:释清豁,朝代:宋代
    世人休说行路难,鸟道羊肠咫尺间。珍重苧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
  • 作者:阴铿,朝代:南北朝
    苹藻降灵祗。聪明谅在斯。触石朝云起。从星夜月离。八川奔巨壑。万顷溢澄陂。绿野含膏润。青山带濯枝。嘉禾方合颖。秀麦已分歧。寄语纷纶学。持笔讵必知。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微信公众号
词典网app
下载词典网APP
用手机扫一扫
手机版 古诗文 在线查询
词典网 www.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