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柑原文
炎言橄榄佳,余柑岂苗裔。风姿虽小殊,气韵乃酷似。
骍颜涩吻余,仿佛清甘至。
侯门收寸长,粉骨成珍剂。
犹闻杂蜜草,少转森严味。
奇才用不专,虽用何殊弃。
端如效苦言,逆耳多嫌忌。
弃果事何伤,违言德之累。
悦口易逢知,感兹发长喟。
诗词问答
问:余柑的作者是谁?答:刘子翚
问:余柑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子翚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子翚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橄榄
一种橄榄属常绿乔木,果实可生食,也可制蜜饯,原产中国
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 老栓便去冲了水。—— 鲁迅《药》
苗裔
后代子孙
你虽然才艺出色,偏觉雅致,不似青楼习气,必是一个名公苗裔,今日休要瞒我,可从实说与我知道,果是何人?——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其苗裔耳。——〔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风姿
风度仪态。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士有风姿丰伟,雅望有餘,而怀空抱虚,干植不足,以貌取之,必不得贤。” 唐 温庭筠 《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诗:“ 苏小 风姿迷 下蔡 , 马卿 才调似 临邛 。”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四章:“ 江姐 的仪容本来是端庄的,经过化装,更显出一种典雅的风姿。”
气韵
文学或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以气韵胜。——蔡元培《图画》
酷似
极其相似
一个酷似其父的儿子
骍颜
因酒醉、羞愧而脸红。 宋 陆游 《雪后苦寒行饶抚道中有感》诗:“重裘犹粟肤,连酌无騂颜。” 清 唐孙华 《英孙》诗:“渠倘生儿似客儿,我反騂颜愧生 瑍 。”
仿佛
好像;似乎
犹仿佛其若梦从者。——《汉书·扬雄传》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陈涉之称 项燕。——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读着这些有趣的故事,我仿佛也被引进了童话世界
甘至
谓果实熟透。《文选·左思<蜀都赋>》:“蒲陶乱溃,若榴竞裂,甘至自零,芬芳酷烈。” 刘逵 注:“甘至,言熟也。”
侯门
(1).诸侯之门。 唐 刘禹锡 《学阮公体》诗之三:“侯门有仁仪,灵臺多苦辛。”
(2).指显贵人家。 元 无名氏 《连环记》第二折:“俺只道侯门一入如天远,谁承望 汉 刘晨 误入桃源,枉着你佳人受尽相思怨。”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侯门都作沉沉梦,翻笑衰翁局外痴。”参见“ 侯门如海 ”。
寸长
微小的长处。 南朝 梁 沉约 《与范述曾论齐竟陵王赋书》:“仰酬睿旨,微表寸长。” 宋 苏轼 《湖州谢上表》:“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 清 杨芳灿 《沙碱田》诗:“我来更吏考,治赋无寸长。”参见“ 寸长尺短 ”。
粉骨
粉身碎骨,不惜生命。《南齐书·王僧虔传》:“一门二世,粉骨卫主,殊勋异绩,已不能甄,常阶旧途,復见侵抑。”《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臣寧堪粉骨,报命讎门。乞 江 西一境,受臣控督。” 宋 苏辙 《为兄轼下狱上书》:“臣愿与 軾 洗心改过,粉骨报效。”
蜜草
(1).草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蜜草, 北天竺国 出蜜草,蔓生,大叶,秋冬不死,因重霜露,遂成蜜,如塞上蓬盐。”
(2).甘草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甘草》。
森严
(1) 整齐而严肃
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朱自清《威尼斯》
(2) 严密的
戒备森严
奇才
杰出的才能
何殊
犹何异。 毛 * 《向 * 的十点要求》:“以此制宪,何殊官样文章。”
端如
犹端然。庄重貌。 宋 范成大 《大所后堂南窗负暄》诗:“端如拥褐茅檐下,祗欠乌乌击缶歌。”
苦言
(1).诤言,逆耳之言。《史记·商君列传》:“苦言药也,甘言疾也。”《晋书·刘颂传》:“垂听逆耳,甘纳苦言者,济世之君也。” 宋 苏轼 《送陈伯修察院赴阙》诗:“苦言如药石,瞑眩终见思。” 鲁迅 《三闲集·“皇汉医学”》:“ 冈氏 距 明治 维新后不久,还有改革的英气,所以他的日记里常有好意的苦言。”
(2).凄切的言词。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心动於和声,情感於苦言。” 晋 陆机 《赠冯文罴》诗:“悲情临川结,苦言随风吟。” 南朝 宋 王徽 《杂诗》:“弄弦不成曲,哀歌送苦言。”
逆耳
听起来使人不悦和不能接受
我们要学会听逆耳之言
多嫌
深为嫌恶;嫌其多余。 五代 齐己 《闲居》诗:“每许题成晚,多嫌雪阻期。”《红楼梦》第三五回:“我知道你的心里多嫌我们娘儿们,你是变着法儿叫我们离了你就心净了。” 华纯 等《大家好》第一场:“我就是光会吃饭,晓不得做营生,你多嫌我嘞!”
何伤
何妨,何害。意谓没有妨害。《论语·先进》:“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楚辞·九章》:“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汉 张衡 《思玄赋》:“感鸞鷖之特栖兮,悲淑人之希合。彼无合而何伤兮,患众伪之冒真。”《水浒传》第二回:“ 端王 道:‘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
言德
用语言来阐扬德教。《国语·周语下》:“以言德於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 韦昭 注:“言德,以言发德教也。”
悦口
适口,可口。语本《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芻豢之悦我口。” 明 王琼 《双溪杂记》:“虽曰信手杂録,而举一事寓一理,使读者忘倦,如芻豢之悦口,斯不为徒言矣。”
长喟
犹长叹。 清 顾炎武 《赠路舍人泽溥》诗:“相逢 金閶 西,坐语一长喟。”